2022 年4 月16 日上午10 时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平安返航,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人类自古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和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梦想,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始终没有改变,逐梦九天的脚步一刻未曾停歇。中国航天人以冲天豪情和苦干实干,托举起中国航天的希望与梦想;以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一步步迈进,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2021 年10 月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空间站在轨“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
在轨飞行期间,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 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先后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技术、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我国建造“天宫”永久空间站打下重要基石。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圆满完成。
回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此次行程,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首次”:首次验证了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与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便于空间站能够适应不同构型及来访航天器的不同停靠状态;飞行时间增加至6 个月,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考核并验证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为应对在轨停靠飞船无法返回的故障,首次执行了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为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首次实施了快速返回流程,由以往的11 个绕地飞行圈次压缩至5 个绕地飞行圈次。如此多的“首次”突破,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国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不懈奋斗与进取精神。
从1970 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 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火星探测之旅,直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自力更生的不懈努力,逐步掌握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成为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航天事业如此孜孜以求?浩瀚的宇宙太空,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仅载人航天工程一项,从1992 年立项到“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国家总共拨付390 亿元资金。有人会问,这样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其实,除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外,航天技术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通信、导航,航天带来的生活改变,无处不在;资源普查、气象数据、保障应急救援等,更是与航天技术密不可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000 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1100 余种新材料的研发得益于航天科技。航天技术直接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多方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各种应用卫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能覆盖全国,要靠微波中继,每隔50 公里就要修建一座中继站,站站相传,为全国输送信号。1975 年,国家下决心要搞通信卫星。经过9 年会战,1984 年4 月8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这是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以实现全天候通信,中国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1997年5 月12 日,“东方红三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地球同步卫星。此后,“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为大型卫星平台。目前不仅中国在用,白俄罗斯、老挝、巴基斯坦等国都在使用中国的通信卫星。2011 年7 月11 日和2012 年7 月25 日,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 星和“天链一号”03 星,实现了“天链一号”三星全球组网,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开创了我国天基测控和数据传输的新纪元,使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覆盖率从不足20%提高到98%以上,特别是对我国气象卫星提高台风预报准确率意义重大,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载人航天将实验室搬到了太空。1986 年制定的“863计划”中就有载人航天的计划。当时经过论证,得出三条结论:第一,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立即上马。第二,中国搞载人航天,只能用飞船,不能用航天飞机。第三,要对宇宙飞船研制做充分准备。根据这三个结论,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就是能把人送上天,在天上运行一段后再回到地面。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人能出舱、交会对接、实施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的顺利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的这四个关键问题已全部解决。第三步是建立中国的空间站,2022 年,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 项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
深空探测帮助我们了解宇宙。我国的深空探测计划自地球的卫星——月球起步,也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绕”。“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最后撞击到月球表面预定地点,第一步圆满完成。第二步是“落”。“神舟三号”把“玉兔”月球车送上月球,科学家拿到了在月球上直接测试的数据。更值得称道的是,我们把“嫦娥四号”送到了月球的背面,这在人类航天科技史上是首次。第三步是“取”。2020 年12 月1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12 月17 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近2 公斤的月球样品,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即覆盖在月球表面的“土壤”。“嫦娥五号”月球取土意义非凡,通过对月球土壤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进而为寻找新能源做好准备。目前,我国在以上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已经具备了探索更加广阔宇宙的技术能力。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刷新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和新深度。我国提出,力争到2030 年,推动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 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些高性能材料、元器件,还不能自主制造,只能依赖进口,这些成为我国奔向航天强国的主要障碍。
中国空间站构想图
我国要成为航天强国,要在三大领域同步均衡发展。第一是航天技术领域。造卫星、造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我们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同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差距不大。第二是空间科学领域,我们要探索浩瀚的宇宙,把整个太阳系里的行星、小行星、卫星搞清楚,在这方面我们同美国相比还有差距。第三是航天应用领域。发展航天事业的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对科学研究的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国防安全更是少不了航天领域的贡献。但是要带来经济效益,关键还是要形成产业。航天产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于地面应用。商业航天、太空经济对我国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要做大做强商业航天产业,完全依靠国家、依靠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需要有大量民营企业加入,这样才能创造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航天始终在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着科技力量。在不断逐梦的历史进程中,星空上镌刻下了中国航天的印记。遨游环宇,探索未知,中国航天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