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漫威首位华裔超级英雄,《尚气》未上映之前便受到了国人极大的关注,但种种细节都在表述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国际视野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经历着解析与重构,西方思维与东方文化碰撞融合,如何让本土故事被正确输出、让他人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文章通过探析电影《尚气》中的对位阅读,分析其对中国元素运用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可行的优化措施建议。
关键词:国际视野;电影;《尚气》;对位阅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058-03
一、前言
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萨义德在后殖民理论中创造性提出“对位阅读”这一概念:处理相同的历史,以不同的观点和方式。他能够展示在不同角度下,人们对一段相同的文字的差异化理解。“西方掌控着媒体等文化传播手段,将那些历史事实记录、保留并流传下来,成为全世界公共的历史经验,于是在‘再现’的过程中,东方成为西方的‘他者’。”[1]
萨义德在《文化》中提到英国小说《文静的美国人》,小说中的越南姑娘总身穿一身旗袍,黄色的皮肤,文静乖巧,每日的工作就是烧大烟、沏茶,这便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人形象。谈论欧洲对东方的看法,不能忽视真正的当事人——东方,需要用对位式阅读,挖掘文本的公共面与现实面。
对位阅读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当今的影视作品,导演是对一步电影拥有“统治权”的人,而他所拍摄的影片便是以自身视角对另一事物的再创作。《尚气》作为漫威首次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超级英雄电影,本身拥有着足够强大的IP以及受众,中国故事出现在更大的舞台是每个国人都想看到的,但电影在立项之初就不断遭受着口诛笔伐,不论是选角、人物角色的名字还是其想要表达的观念,无不显现着导演、好莱坞,甚至整个美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只有关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用不同的视角、立场,全面地看待一种文化,才可以真正利用好优质IP。
二、影像视觉表现的对位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演员、场景、服装、道具、妆容等对电影的视觉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帮助影片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表达情感。
(一)人物形象的对位
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影片将反派角色命名为“傅满洲”,其由华人演员梁朝伟饰演,而傅满洲便是西方对亚裔丑化得最彻底的角色,同时也是西方提出“黄祸论”的代表人物。在以中国元素为主的电影中,将反派角色命名为“傅满洲”“满大人”,这本就是对中国元素的不尊重。尽管为迎合中国观众的情绪,漫威对这位“满大人”作了一定的调整,但这并不能使中国观众满意,不论外面的衣服如何改变,他都脱胎于傅满洲,还有些人认为作为扮演者梁朝伟“不爱惜羽毛”。英国《泰晤士报》的标题则直言“漫威冒着激怒中国人的危险把傅满洲带了回来”[2]。
在选角上,由加拿大裔演员刘思慕饰演的尚气,以及奥卡菲娜饰演的Katy似乎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出道多年并没有太多戏份的刘思慕,在2021年突然拿到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黄皮肤、方脸、单眼皮、高颧骨,长相平平的他却拥有着西方眼中亚裔的外貌、中国人的外貌。这并不是对演员外貌的诋毁,西方视角下的东方形象并没有改变,但美的价值是共通的,选角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审美而刻意进行的丑化。
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豆瓣评分高达9.3分,片中所有拥有一定戏份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拥有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深邃的眼眸,这足以证明在审美上,东西方是拥有相通之处的。
反观《尚气》,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去寻找真实存在的亚洲面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展现了一个他们心中所想的形象,因此电影自然得不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二)中国元素运用的对位
不同声音的碰撞与交替构成了一部多重奏的华美乐章,只有主题自然流畅地切换,任何主导因素都是暂时的,乐章才能富有层次且动人心弦,电影亦是如此。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太极、气功、龙、帝江、九尾狐、狻猊、麒麟等等,这些优质的中国元素若能充分利用和展现,一定会成为打通中国市场的利剑。将《山海经》中的神兽搬上屏幕甚至可以说是《尚气》最为成功的部分,以帝江为原型的莫里斯,可爱的形象加上中国IP的加持,一出场便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主角四人穿过变幻莫测的竹林到达塔罗,天空中的凤凰、随处可见的《山海经》中的怪兽,更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中国秘境,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情景中去。
但充分合理的利用并不是元素的罗列和堆砌,片中的中国元素虽多,可每次出现都稍显突兀,没有前因后果支撑,建立在高山上的豪华中式庭院、徐夏玲那似练功服又像舞蹈服的装扮、龙头与马身的组合,本不相干的中国元素随意拼接,只会让中国观众看完后产生恍惚感,也无法让国际观众对中国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应保证质量而非数量,以剧情的必要设置为基础,注重真实感和逻辑性,充分利用好中国元素。
三、叙事方式的对位
(一)叙事内容的对位
以中国元素为创作背景,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中国故事不单单只是展现中国人、中国景、中國物,更应去展现中国事,其内核应该是深深扎根在中国土壤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唯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元素变得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有其表。
影片中不乏对气功的描写,气功作为传统的中国元素,是通过对自身身体和心理进行调节,使人自身精神达到一定程度后展现出的特殊的功力,虽带有一定的玄幻性质,但本质上是中国人对精神的高度追求。然而,在电影《尚气》中,来自中国的气功具有西方的魔幻色彩。
同样在影片中被西方化的还有片中出现的龙,龙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神异动物,一直以来都令人敬仰生畏。影片中,在尚气坠入海底濒死之际,他唤醒了自己的神龙之心,驾驭着龙同片中的噬魂兽展开最终对决。龙的首次出场还是值得赞扬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喜水且具有威严,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一元素本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但在影片打斗结束后,龙就成了只是帮助主角战胜邪恶角色的“坐骑”,前期的铺垫、对龙出现的细节引导不够,后期打斗后对这一元素的运用又草草了之。
在西方创作者的跨文化叙事中,东方往往扮演着装饰性的角色,而非构成整个作品的血肉与骨髓。虽然《尚气》拥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但对人物角色素材的肤浅运用以及表述的随意,还是会让本土观众产生一种陌生感和错落感,甚至不明白元素出现在该处的意义是什么。在西方看来正常不过的元素运用在中国故事中水土不服,究其原因,是西方对东方长期偏见所留下的“后遗症”。
2020年,美国迪士尼曾翻拍中国著名的传统故事《花木兰》,但影片中所展示的花木兰已经脱离了中国人心中那个替父从军、胆识过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豪杰形象,《花木兰》变成了迪士尼标准的“公主故事”。这便是以西方的审美喜好、审美倾向运用中国元素所产生的矛盾,导致中国元素被西方化,虽有着中国元素的外壳,但却失去了内核,最后只留下西方所认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而失去了这一中国元素的本质。叙事内容的对位,使得国人在看到中国元素出现时,总是从起初的惊奇到疑惑,再到失望,也无法因此产生足够强的共鸣。
(二)叙事主体的对位
一切精神都需要具体的物质来承担,想要打动中国观众,只是选取一张“中国面孔”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人身上应具备一定的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人”与“中国人们”,虽是一字之别,但是受众却从个体变成了一個庞大的群体。
在中国的许多电影中,导演喜欢将镜头对准市井里的小人物,因为他们的本土特色更鲜明,更直接地说,是因为他们更真实。《尚气》在人物设定上,将主角设定成一个酒店前的停车员,倘若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对人物进行塑造,本可以在此人物基础上设阻,用一系列困难与窘境迫使其作出艰难的抉择,最终展现他内心的光辉。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剧情又落入了传统商业片的窠臼,主角尚气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家族背景,这些设定不但不能带给观众惊喜,反而适得其反,观众心中最多的感触是“又是这样”,本还对中国故事背景满怀希望,却又是标准的好莱坞式叙事方式。
中国元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衔接这些元素、使其与剧情关联,如果不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即使方针再齐、灯笼再多,也于事无补。
四、核心价值观的对位
电影作为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时代中国向各个国家展示自己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中国一向是一个追求和平的国家,“和气”一词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武功的存在绝不是为了侵略和征服,而是为了抵御外敌、强身健体。但若非亲眼所见、亲身体会,西方人又怎能画出东方的月亮?
电影中由梁朝伟饰演的反派角色,靠着手环赋予他的气功,已存活几千年,可从始至终他都不断地展现想要以武力扩张的意图,这种意图是没有其他外来的理由的,而是完全发自一个人物内心想要武力扩张侵略的欲望,显然这与中国所崇尚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西方人用中国元素讲西方的价值观,失去了故事的支撑点,剧情自然也会变得散乱。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强调集体的国家,讲究“善于人同”,强调“舍己为人”,不论是尚气在最终决战中独自面对反派噬魂兽,还是女主那至关重要的一箭,展现的都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个人的极致表现来征服观众。不论是塔罗村的村民还是文武手下的部队,在整个影片中都发挥了微乎其微的作用,先展现主角等人极端个人能力,再让集体适当发挥可有可无的作用,借这种绿叶衬红花的方式,树立一个极其高大的形象,这便是漫威想要满足中国观众的方式,显然,这种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好莱坞所有国外元素与本国元素同时出现的电影,都喜欢塑造一个“背叛者”的形象,一个来自其他国家,但最终极度拥护热爱美国的角色,这看似多元化的碰撞,实际上还是单一的文化价值表达。这种价值观的对位,实质上是价值观的文化输出,让你不经意间便接受了导演想要你接受的价值观。一方面限于全球的市场、全球的观众,导演无法过渡地刻画出主角原生文明的邪恶与黑暗,一方面又要故事的主人公“弃暗投明”,拥护美利坚精神,拥护美国,这就使得角色的行为逻辑混乱,变得没有条理甚至有些奇怪,这同洗脑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
《尚气》以中国故事为背景,一方面将中国和而不同、注重集体的观念洗掉,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突出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再好的宣传也只能是热脸贴冷屁股,让人感慨这么近,又那么远。
五、国际视野下的“东方困境”
“他人无法再现自我,他们只能被他人再现”,这句话生动地表明了“东方”在全球视野下处于何种尴尬的境地。中国向来不缺少好的故事、好的素材,但其总是无法得到正确且充分的利用,并展现在国际视野下。
《尚气》电影中的问题,实质上是西方乃至世界对中国印象的缩影,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但西方影视对中国的印象还是没有改变。国内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国外知名网站YouTube上收获了大批粉丝,得到了西方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除了高质量的视频外,还因为它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生活的想象:与世隔绝,与世无争,所有的劳动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而展现中国传统元素或现代生活的视频在网站上少之又少。
刻板印象不被打破,影视创作中就难免带有偏见的影子,以此为基础创造的中国元素电影就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些作品传播出去后只会不断加深曾经对中国下的定义,这关系到中国故事如何走出去,如何正确地走出去,再被正确地吸收,以此来打破当今西方“想象”中的中国的恶循环。单个不代表全部,过去不代表现在,正如萨义德所说:“一个非东方人转化为代表整个东方的符号。”[3]《尚气》是一种建立在东方主义基础上的再创作,没有真实的社会依据作为支撑,而是通过凭空想象,甚至为了迎合一些社会舆论而进行扭曲,傅满洲如此,尚气亦是如此。
六、结语
中国元素、中国故事出现在国际视野是可喜可贺的,中国故事不断走出去与再传播是每个国人都想看到的。《尚气》的创作是中国元素与外国故事的碰撞,这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关注对自身形象的再塑造,是否仍处于曾经相对弱势的地位,更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文化输出形象。渴望他者认同的前提是自我认同,让他者更好地展现自身元素的前提是自身文化实力足够强大,只有这样,才能从被输入转换为输出。《花木兰》《长城》《尚气》都是中国故事,是对中国元素的再创作,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好事多磨,文化的融合需要更细致的打磨和表现,而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自我认同,理性分析,开放包容,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打破壁垒,使中国元素能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视野中。
参考文献:
[1] 李博.解读萨义德“对位式阅读”:以《文化与帝国主义》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8):80.
[2] 杨蕾.从“傅满洲”到“尚气”:西方影视中华人形象塑造的“东方主义”困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105-116.
[3] 周冰心.迎合西方全球想象的“东方主义”:近年来海外“中国语境”小说研究[J].华文文学,2006(1):41-68.
作者简介 郭名扬,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