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地区服饰及风尚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2-05-08 09:23牛犁李莉崔荣荣
服装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风尚墓葬服饰

牛犁, 李莉, 崔荣荣

(1.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 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3.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江南地区”的范围并无具体通用的定义,古今学者多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江南”的地理范围进行界定。从明清时期行政区域的角度来划分的有:钱杭等[1]、陈江[2]、冯贤亮[3]等。从地理环境及经济区域的角度来划分的有:李伯重[4]、刘石吉[5]、范金民[6],此外牛建强等[7]、王家范[8]、樊树志[9]等论及“江南”时皆对其地理范围作了辨析和界定,这些界定涉及了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结合前人的各类观点及文中研究内容,主要采用李伯重对江南地区的范围限定,依据地方府州间的经济联系,及各府州在社会风尚、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将应天府(南京)、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与太仓州(府、州对应现有的市)划定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即明代官方令书、典籍中“江南”所包含的“十府一州”,作为“江南地区”的范围。江南纺织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丝织和棉纺两大产业的崛起,更是促进了江南地区服饰及风尚的发展,成为明中后期服饰风尚的发源地,引领着全国的穿衣潮流。研究明代江南地区服饰与风尚,对于分析明代服饰流行与探究江南地区社会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与辅论作用。目前学界对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传世实物的分析及社会风气的探索方面。文中旨在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进一步分析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研究的趋势,探讨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1 江南地区出土明代服饰概况

江南地区至今发现的明代墓葬有600余座,其中出土纺织服饰品的墓葬有89座,出土区域覆盖了江苏、浙江两省的9个地区和上海。其中明代早期墓葬较为少见,且仅3座墓葬有出土纺织服饰品,分别是陆勋墓、周溥墓和周氏女性墓[10],均在无锡一带;其余墓葬多属明代中晚期,出土纺织服饰品的数量众多且品类丰富。江南地区发现的这些明代墓葬涉及了皇亲国戚、文武官员、命妇、乡绅、普通士人、封建贵族、地主文人、书画家、富民等,墓主身份表现出全面、多元的特点。墓葬出土情况、出土服饰品类及占比分别见表1和表2。由表1可知,江南地区明代墓葬出土纺织品服饰约1 598件,非纺织服饰品约1 012件;类型涉及首服、主服、足服、纺织品配饰、生活类纺织品及大量金银首饰等;泰州和南京出土的纺织品最多,分别占江南地区出土纺织品总数的16%和56%。由表2可知,江南地区明代墓葬出土的上衣下裳和金银首饰数量众多,分别占出土服饰品总量的47.2%和37.6%。

表1 江南地区明代墓葬出土情况

表2 江南地区明墓出土服饰品类及占比

除服饰外,另有淮安[11]出土书画25幅,及上海市卢湾区明潘氏墓、常州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和浙江长兴石泉明墓共计出土约51个木俑,为服饰研究提供了旁证史料。现代学者针对江南地区明代墓葬的出土物品相继出版了著作,如《上海明墓》[12]整理400余座江南地区明代墓葬资料;高春明[13]记录了江南地区8座城市出土的服饰资料;《无锡博物馆论文集》[14]含有无锡地区未公开发表的部分墓葬报告等。有相关博物馆对江南地区明墓出土实物进行了修复与复原研究,如2006年中韩合作对江南地区嘉兴王店明墓出土服饰进行修复;2013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进行修复等,使明代江南地区的部分服饰形制得以复原,组织结构及工艺得以保留,并建立详细的修复档案,以供学者研究。

目前关于江南地区的明代墓葬综合类研究著作成果多以考古报告、文物图典、个案分析为主,并以考古报告居多,但部分只是列举,并无实物图片和服饰数据信息。如江苏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洞庭山明许裕甫墓内殓装衣物虽保存完好,但报告无列述;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墓出土服饰共876件,亦均无详细说明。另有一些报告对服饰形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量、采集,但服饰工艺细节图片模糊稀缺。

2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传世史料

在研究服饰历史与文化时,文献记录是必不可少的佐证材料。与江南地区服饰研究相关的明代史料主要为文字与图像两种形式。服饰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史料记载、笔记小说、地方志等;图像资料则多为绘画。

2.1 明代笔记小说与方志

明弘治元年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以外国人视角对江南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记载;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纪风俗》、顾起元《客座赘语》等记述了万历年间至明末松江、南京等地区的衣冠服饰和习俗变化;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幼生活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内,熟悉江南地区织造行业的情况,因此在其作品中对各种服饰面料的色彩、图案、纹饰、镶绲、质感均有详细描述,相对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的服饰面貌。“三言”出自明时苏州人冯梦龙之笔,其书中记载与江南地区关系密切,如《喻世明言》第1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出现“苏样”的描述。此外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李渔《闲情偶寄》、张瀚《松窗梦语》、陆容《菽园杂记》等对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都有提及。地方志中有关风俗的内容也会涉及服饰,如崇祯《松江府志》中专设“俗变”一节,记载了崇祯年间松江府服饰在冠髻、服饰、履袜、织绣、布缕方面的演变。以上古籍资料记载了明代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且均对服饰风尚有所涉及。

2.2 明代绘画

描绘明代江南地区的传世绘画作品代表性的有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其以逼真细腻的工笔手法,描绘了明中叶苏州众多人物的服饰装束[15]。沈从文对徐扬绘《姑苏繁华图》中人物衣着考证时指出,“江南一带平民衣着式样,还始终保有一些晚明固有风格,变化并不多”[16]。绘画作品中的容像详细表现了明代服饰原貌,作为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集展示和教化意义于一体,盛行于官方和民间。容像的绘制细致美观,对服饰色彩、纹样、穿用搭配等方面的表现尤为具体。此外江南地区淮安县明代王镇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些明初名家作品,也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的人物服饰装束。这些图像生动地展现了明代江南地区世俗生活中的人物服饰形象,为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旁证史料。

3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研究现状

从1990—2020年有关明代江南地区的服饰研究成果来看,内容十分丰富,学者大多将明史、风俗志、地方志、杂记、明人生活笔记、小说、书画图像等资料相结合进行考证研究,越来越注重从多方面取材论证,如杨立官[17]和范金民[18]在运用众多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了诗词文献资料,使研究内容更加充实立体。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精美服饰图录,展示了出土实物的清晰图像,为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研究提供了有力且可靠的论证依据与研究案例。

3.1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实物研究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实物的研究一直是服饰发展史与服饰断代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中国古代服饰史》[20]、《中国服饰史》[21]等服装史研究著作,从宏观发展演变的视角,依据具体历史实证对各朝服饰的流变进行梳理推究,其中亦有大量关于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的内容。

近十年,学者利用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类型学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墓葬出土或传世实物与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江南地区明代服饰进行互证或复原修复研究,其内容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

1) 对出土的头面、耳饰、镯子等金银器物的研究。王家梦[22]采用类型学方法,将明代金簪分为24型,银簪分为18型,研究了洪武至崇祯时期金银发簪的纹饰、形制、质料、工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对南北方的金银器物进行了概括性的比较。但从其研究样本看,出土实物大多来自江南地区,因此笔者认为后续的研究可以针对江南地区的金银器物进行深入分析。

2) 对出土服饰面料的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概括为2类:①通过文献分析和出土的明代服饰面料实物考证[23],对私人收藏的传世服饰实物复原与仿制[24];②运用考古报告和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25],探究明代服饰面料的组织结构、色彩、纹样等,并由此推断服饰制度与服饰僭越风气之间有一定联系。

3)对服装形制结构功能的研究。陈晨等[26]追溯了“膝裤”的来源、形制、功能及演变相关问题;丁培利等[27]探讨了明代中晚期女衫形制的时尚演变;刘畅等[28]通过将明代官服制度文献资料与李雨来先生提供的多个官袍实物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明代官袍“侧耳”的功能和其与官服制度的关系,清晰地整理出明代官服结构数据。这类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一些细节数据对研究江南地区服饰具有重要价值。

4) 对出土服饰进行梳理总结。唐汉章等[29]、解立新[30]等所做研究与考古报告相似,将出土实物分类归纳后进行简析;郭正军[31]应用类型学方法,对江苏地区的明墓进行了计量汇总;吴凤珍[32]对嘉兴地区的11座景泰到万历年间墓葬出土实物进行梳理。这类研究概括了一些尚未发表的考古信息,有助于学者更加全面掌握江南地区明墓的地区分布、时间顺序、出土实物类型及数量等情况。

3.2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研究现状

关于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的研究,早期多将服饰放在社会风尚、社会风气、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进行讨论,分别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消费变革、流行变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多简略描述了江南地区服饰僭越奢靡、华丽之风的现象,并无详细讨论。直接涉及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研究有陈宝良[33]、范金民[34]、宋立中[35]、梅新林等[36]等学者的著作,其内容在江南地区社会的经济、消费文化方面着力颇多,可分为:借助传世实物解读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的流行与发展;从文化融合角度分析蒙元服饰在明代江南地区的流行表现,探讨江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等。这些著作中与江南地区服饰相关的内容较为零散,未能对江南地区服饰的历史文化、款式、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和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

正式以江南地区“服饰风尚”为题进行研究的有:王熹[37-38]聚焦明代服饰。并重点关注服饰风尚变化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但对服饰本身的变化分析较少;张青[39]则以松江为例,在服饰风尚的成因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女子和男子服饰式样、用料、颜色,以及女子发饰和男子头巾的演变,论证此时奢靡之风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史料较单一,主要以范濂《云间据目抄》中的风俗记载作为参考佐证。

此外,“服饰风尚”在早期研究中虽有涉及,但一直作为不言自明的观念,未有学者对其定义。2008年张志云[40]从西方服饰时尚观念出发,对江南地区服饰时尚消费进行分析,在服饰风尚的概念界定上有所进益。其研究主要探讨江南地区以苏吴为中心的服饰时尚运动轨迹及概况,对服饰时尚本身的讨论次之。与之相对的,周亚婷[41]基于对江南地区出土的大量服饰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分析明代江南地区流行的服饰面料、款式、配饰,在服饰风尚方面进行了更加理性和针对性的研究。但整体而言,目前对于明代江南地区服饰流行风尚本身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论述成果。

学界探讨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时,将其总体特征定论为奢侈、僭越、华丽、男女混装、男装女性化、复古、奇异、雅致等;研究区域聚焦在松江、苏州两地,其中对苏州服饰风尚研究最多,分别从服饰风格、服饰消费行为、服饰流行或技术传播等方面考察。“苏样”成了学者讨论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的代名词。杨婧[42]对“苏样”的界定主要基于陈宝良[33]的观点,其认为服饰是一个文化概念、一种意境,凡是新鲜、离奇的服饰款式都冠以“苏样”。笔者认为对于“苏样”服饰还可以进一步解释,“苏样”能在明代成为一种服饰形象,除其新奇的特征外,应有其固定的形象。这一点林丽月[43]便有论述,其认为“苏样”服饰穿着主体为文士,重要的元素包括高冠、道袍及浅履。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服饰风尚即流行的角度继续深入探讨“苏样”服饰共通之处,从而明确“苏样”的风格和服饰特征等。以上研究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支撑,但直观佐证较少,今后可以结合绘画等图像资料进行考证。

4 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研究趋势

1)明代江南地区服饰及纺织品的艺术考古研究。江南地区有大量明代墓葬出土服饰,是对明代服饰文化史的有力佐证,但目前对江南地区明代墓葬出土服饰的相关研究,多为对墓葬出土实物的归纳梳理或其他研究的辅助案例。笔者认为可以基于丰富的实物样本,从艺术考古或纺织技术等角度,对明代江南地区服饰的织造技艺、纹样特征、艺术特色、文化意蕴等进行全面考析,并采用绘图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补充性的说明,从而展现出更为真实的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貌。

2)对于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格的挖掘。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江南地区服饰风尚变化表现为从明初简约淳朴到明中后期奢靡僭越,但所展现出的江南地区服饰风格比较单一。实际上,明中叶伴随着江南地区文化业的发展(如抄书、藏书、书画鉴赏、旅游、小说插图、戏曲和印刷等),服饰风尚也随之多元化,因此还有很多江南地区服饰风格值得挖掘。

3)对于明代江南地区服饰基因的挖掘。明人在《烬宫遗录》中记载“周后籍苏州,田贵妃居扬州,皆习江南服饰。谓之苏样”,由此可知当时在人们心中江南地区服饰已经形成了某种特定风格。因此江南地区服饰风格延续性的基因、固有的服饰特征、其服饰的地域性特色等方面也值得深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对明江南地区传统服饰元素进行合理的继承与创新,也使江南地区服饰的历史价值得到应有的重视。

4)明代江南地区服饰艺术的传播路径研究。研究表明,江南地区的服饰风尚传播源头在苏州,对于江南地区风尚在空间上波及的范围,或时间上各城市之间风尚兴起的先后顺序等梳理研究仍需完善。如吴仁安[44]认为江南服饰风尚只局限于少数城镇,江南地区农村包围在自然经济之中,城市风尚无法扩展;邢义田等[45]认为在明中期仅有少部分江南地区追求奢靡的服饰风尚;《隆庆海州志》卷二记载到,甚至到明末隆庆年间,江南地区部分城镇社会风气仍然是“节俭而不事奢华”等。为了在许多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可以借鉴传播学原理,探究江南服饰的媒介属性、流行传播方式及服饰流变的关联性等,厘清江南服饰流行的传播路径。这不仅可以掌握明代江南服饰流行的规律,还可考析江南服饰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属性,辨明服饰风尚形成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5 结语

服饰流行发展是丰富的社会文化的反映,以往有关江南地区服饰的研究较多探讨服饰与商品经济、政治观念、消费文化、社会变迁等的关系,虽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江南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服饰特征进行考析,或对服饰面料、纹样、形制、风格特征等研究,但较少从流行时尚的角度整体审视明代江南地区服饰风尚的流行与发展,且研究时间维度集中在明中晚期到清初。因此,后续研究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料,结合当地气候生态环境及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对江南地区服饰风尚进行个性与共性的系统考析;同时可利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设计艺术学、传播学等多角度对江南地区服饰风尚进行立体化研究,加强以往江南地区服饰研究的薄弱环节,挖掘明代江南地区多元的服饰风格,为我国服饰流行带来新的可能和选择。

猜你喜欢
风尚墓葬服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