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民生视角下的协同设计
——评《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

2022-11-21 13:42:23宗明明
服装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福祉社会福利民生

宗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设计与艺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近年来,以设计推动社会福祉与民生品质的提升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在《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涉及了对设计作为实现福祉民生重要路径的讨论。文中拟从福祉民生的角度,针对书中颇具价值的若干观点进行讨论。

1)倡导参与设计,提升福祉民生。“福祉”不同于“福利”。社会福利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一种物质援助,社会福祉是一种平等、尊严、权利的保障制度。由社会福利向社会福祉的过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主要仰赖社会文化与心理的转变。老年人、残障者、婴幼儿等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被社会主流观念包容接纳,成为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与协同设计中强调的“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即将设计服务的对象纳入设计创意的主体异曲同工。协同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参与式设计,参与式设计的产生背景本身具有较多的民主色彩。协同设计强调合作,强调非设计人员的参与,而且强调赋予非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权益。在书中,作者进行了纵横两个方向的全面比较,使读者对协同设计的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通过民众的理解,引导其参与设计,进而提升福祉民生。

2)使用交替模型,创造共享语言。由社会福利向社会福祉的转化过程,不仅涉及社会心理的转变,更不能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作者针对不同主体参与协同设计时可能遭遇的沟通瓶颈进行深入剖析,对沟通方法进行解构和重构,层层递进,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建议。作者首先分析了协同设计中诸多对沟通产生限制障碍的问题,进而总结已有的用户协同设计方法的核心特征,最后分析了其核心特征为何可以突破沟通瓶颈。作者针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存在“共同进化”的特征,深入分析了协同设计过程中,模型化媒介在沟通中的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产生之根源的解构,作者对面向更加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设计沟通方法进行了重造,最终提出了单次单方案式和单次多方案式的协同设计沟通方法,为社会福祉研究中弱势人群参与设计的方法提供参考。

3)培养利他精神,启迪教育生态。人们对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非物质产品设计需求的逐渐上升,致使对设计师能力的培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当下的设计教育中,如何理解新的能力缺口和需求?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怎样的设计基础教育?《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作者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作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回应。在协同设计视角下,设计师除了具备原有对物的设计技能外,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多元沟通,促进共同创造的视角和执行力,即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协同工具的能力。设计师工具设计的目标是启发和协调不同利益方的信息储备,使各方力量向着设计目标共同推进,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较强的自我感知力,即帮助他人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这种帮助他人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可以视为一种新型的利他精神与综合能力,其中利他精神并非通过一种强者帮助弱者的方式实现,而是通过工具为他人赋能,进而使其实现创意表达的可能。

综上所述,《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至少在上述3个方面对促进福祉民生具有积极作用。①它所强调的赋予非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权益,有助于社会福利向社会福祉过渡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转变,从而提升社会福祉与民生素质。②作者对协同设计中各方参与者沟通瓶颈及解决方法的研究,为人们进行创意表达提供指导。③作者提出设计师的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其个人的创意表达能力,还需要使其具备帮助他人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这一视角对设计教育生态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猜你喜欢
福祉社会福利民生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环球慈善(2023年6期)2023-12-17 16:39:20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江苏年鉴(2022年0期)2022-02-14 02:29:52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21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8
可否把宽带作为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