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峤
“多动症”和“抽动症”就差一个字,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很多家长常常混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多动症和抽动症。
多动症有哪些特征
多动症学术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AD代表注意力缺陷,HD代表多动障碍,多动症包含这两方面问题。目前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多动症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多动症三大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具体表现在对事物专注力维持短暂,没有耐心,容易分心。边做事情边玩,拖拖拉拉,在规定时间内来不及完成;坐不安稳,身体总是不停地扭动;喜欢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精力旺盛,动起来就停不下来;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等等。
多动症起病于学龄前或学龄儿童,儿童发病率约为8%,常被冠以“儿童多动症”。约2/3的患儿多动症状延续到成年期,只有1/3的患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可见,多动症不仅限于儿童,新近调研数据显示,成人多动症的患病率是4.2%。因此,多动症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疾病。
迄今为止,多动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多动症孩子在学校可能会受到歧视,同伴关系处理不好,从而带来负面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问题。多动症孩子多伴有对立违抗或品行障碍。
抽动症有哪些特征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D),也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抽动是指突然、短暂、不自主、间歇性的肌肉收缩运动。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动作)或发声。
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抽动症也归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抽动症在儿童中患病率约占2%。有60%的抽动症儿童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期。
按抽动症状模式分类,抽动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症状:
1.运动性抽动。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甩手、举臂、踢腿、挺胸、收腹、扭腰等动作。
2.发声性抽动。是由于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引起的。患者可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哨笛音、尖叫声、犬吠声、污秽言語等。
3.感觉性抽动。患者在运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局部不适感(先兆),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按抽动病程分类,抽动症又分为:
1.短暂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内缓解)。
2.慢性抽动障碍(动作抽动或发声抽动,病程在1年以上)。
3.妥瑞特(Tourette)综合征(病程在1年以上,同时存在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
抽动症病因也尚未明确,可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有关。早期研究发现,抽动症的发病与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有关。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可以使抽动症状暂时得到缓解或控制,但短期内无法根治。
关注共患病
虽然多动症和抽动症都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但它们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也不同。但有时候一个孩子可能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我们称之为共患病。也就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表现用一种疾病不能完
全解释的时候,要考虑到同时存在另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可能。
研究数据显示,多动症儿童中约有20%-30%共患抽动症;反之,抽动症儿童中则50%有多动行为。多动症儿童还可能有其他共患病,如学习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谱系障碍等。抽动症儿童也可能共患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因此,在治疗之前,医生和家长必须评估孩子是否有共患病,厘清孩子主要的疾病是什么,共患的疾病是什么。还要了解哪一种病更严重,治疗时先关注相对严重的共患病。同时关注功能损害,首先治疗对功能损害较大的共患病,并兼顾其他共患病。
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无论是多动症还是抽动症,到了成年期,自然痊愈的比例只占1/3。多动症是全生命周期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职业、日常行为等带来负性影响。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专业治疗。可以通过医生、父母、教师三方联动,采用药物、心理、教育多模式的干预措施。
对于抽动症,是否治疗取决于孩子年龄、病情长短以及病情轻重。对于年龄不足6岁,病程不超过3个月,病情不是太严重的孩子,可以采取暂时观望的策略。如果属于中、重度抽动症的儿童,应考虑医学干预。当抽动症状引起明显不适、疼痛或身体损害;或引起情绪障碍,出现抑郁或焦虑;或由于抽动症状造成注意力分散;或由于发声性的抽动影响到课堂纪律;或由于抽动行为引起校园霸凌,这些时候应给予患儿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有条件也可以同时做心理行为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到专科门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