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雯, 周佳薇, 霍增辉, 陈昕琪
(中国计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然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人民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契合人民发展需要,结合人民实际需求,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深入分析我国主要矛盾不难发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体现了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我们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必须对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为了尽快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此外深刻把握“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理论内涵、构建合理的理论架构,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更为迫切,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领域集中体现是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为弥补“三农”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也是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获得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要以“三农”问题为导向,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努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学界对于美好生活需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在理论研究方面,何星亮等[2]认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表现在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并且要通过将各种建设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国内外需要等方式来满足。汪青松等[3]认为,美好生活需要集中体现为人民性、全面性和品质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产生的新问题,要把握其内涵,客观看待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在指标构建方面,王俊秀等[4]基于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将美好生活需要分为个人物质、家庭和人际关系、国家和社会环境等3个维度,得出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心理健康、生活压力、公平感与社会治理环境。程中培等[5]着眼于基本生活需要保障, 从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照料等5个维度构建体系指标,搭建了包含最低标准和适当标准、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的基本生活需要标准。
当前关于农户美好生活需要的研究,较少以相关政策为切入点建立指标体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针[6],拟从产业经济需要、居住环境需要、乡风文化需要、乡村治理需要、物质生活需要等5个方面出发[7],对农户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并构建指标体系。产业经济需要包括家庭收入满意程度、家庭收入稳定性的满意程度、家庭务工稳定性评价;居住环境需要包括村庄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村庄道路和绿化满意程度、田间废弃物回收满意程度、卫生厕所建设满意程度;乡风文化需要包括是否有完备的健身设施、是否举办过年庆祝活动、是否举办文化下乡活动;乡村治理需要包括村委会工作满意程度、村委会是否公平处理村事务的满意程度、村务征求群众意见的满意程度;物质生活需要包括基本教育保障的满意程度、家电是否配备完全(电冰箱、空调或暖气、电脑、热水器、洗衣机)、家庭储蓄情况(应急存款、过年红包、长辈养老钱、礼金的支配、负债情况)、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后的额外消费(节假日聚餐、外出旅游、参保大病医疗保险、参保养老保险、大病自费负担)。
三级指标得分标准:5表示符合情况数=5/是/非常满意;4表示符合情况数=4/满意;3表示符合情况数=3/一般;2表示符合情况数=2/不满意;1表示符合情况数=1/否/非常不满意。
1.2.1 产业经济需要指标
“产业兴旺”是保障发展和物质基础的根本[8]。由于各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各不同,不利于进行产业数据的统一;同时由于各村庄对各自的产业未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统计,导致数据不易获取。因此,为了克服该困难,拟采取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经济侧面表现村庄的经济状态,以此对农户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做出评价。
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收入构成分析可以得知,务工收入与个体经营收入是被调查对象的主要经济来源,约83.1%的受访农户表示务工收入与个体经营收入占据家庭总收入的70%;除去务工收入与个体经营收入外,补助收入、租赁收入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中补助收入以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补贴为主,租赁收入以房地产租赁为主。这与近几年浙江农村兴起的养老保险缴纳热潮以及家庭住房面积普遍较大的特点相符合。受访群体的收入构成情况也与浙江整体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第一产业的比重维持低水平(<5%)并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因此,不难看出,目前村庄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与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模式有较高的重合度,侧面反映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被调查人对家庭收入满意程度、家庭收入稳定性的满意程度以及家庭务工稳定性3项指标可用来衡量评价产业经济指标。
1.2.2 生态环境需要指标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阐述中曾提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随着农户对良好居住环境需求的提升,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企业,创造财富。由此可见,在构建农户美好生活需要的衡量体系时必须包括居住环境需要指标。
1.2.3 乡风文化需要指标
乡风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建设优秀的乡风文化、丰富和提升农户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农户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乡村风气[8]。随着农户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户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他们渴望一个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农户对乡风文化的强烈需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农户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乡风文化需要指标是农户美好生活需要衡量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4 乡村治理需要指标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创造和谐有序、互助友爱的乡村氛围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同时,有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广大农户的强烈需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农户对乡村政治建设需求逐渐提高,农户渴望一个高效率、高水平、高成效的管理环境,一个德治、法治及自治高度融合的治理体系。因此,在构建衡量体系时,乡村治理需要指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2.5 物质生活需要指标
生活富裕是广大人民的普遍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8],“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财富体现,也是精神世界的思想意识的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是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因此,物质生活需要指标是衡量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的基本指标之一。
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作者对浙江省丽水、衢州等14个地区农村的近400户农户的实地采访调查,总计发放了39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5份。
2.2.1 数据有效性检验
借助SPSS软件的Bartlett检验和KMO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KMO的取值为0.840,属于可奖励的范畴,Bartlett检验结果为0.000,表明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7]。
2.2.2 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前5个因子作为满意度的公因子(前5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大于1),且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437%,各因子载荷计算结果如表1。所提取的5个公因子的构成内容分别都与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5个需要指标的构成内容一致。
表1 美好生活需要5个公因子旋转后因子载荷情况
通过计算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确定客观权重,得到不同指标在农户美好生活需要分析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得到如表2所示的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评价结果。
表2 农户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评价指标测评结果
从表2可见,居住环境需要的因子方差贡献率最高,为25.50%,说明居住环境需要满意度在农户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中贡献最高。由此可见,浙江省作为GDP排名列居前五的省份,在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复苏、回升提速的情况下,唯有秉持“天人合一”观念,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因此,建设乡村和谐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前进。
产业经济需要的因子方差贡献率次高,为21.97%。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人民对经济水平的追求逐步上升,就农户而言,他们渴望一个因地制宜、多产业融合的经济环境,因而如何在农户层面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对于提高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至关重要[9]。
乡村治理需要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居中,为21.22%。乡村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治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转变不仅说明民主政治的广泛落实,还体现当代农户政治素养的稳步提高。在农户的思想意识中,乡村治理需要是其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的乡村治理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自身的稳步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农户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度。
物质生活需要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7.77%,物质生活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农户对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基本权益保障有足够的重视。乡村振兴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提高农户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户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提高农户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仅需要国家的力量支持,也需要农户自身的行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10]。
乡风文化需要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3.54%,其对总体美好生活需要满意度也产生一定影响。从党的十一大开始,乡风文明建设就被纳入了国家战略之中,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通过加强文体设施、文化场所建设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满足农户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户的文化获得感与满意度是有效的,这有助于提升农户美好生活需要整体满意度。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内涵,明确农户美好生活的来源,构建农户美好生活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浙江14个地区农村近400户农户的美好生活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明确产业经济需要,居住环境需要,乡风文化需要,乡村治理需要,物质生活需要这5个方面均与农户美好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性[11],其中贡献率最高的为居住环境需要,其次是产业经济需要。通过对典型样本村分析发现,这5个指标对不同村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部分村庄的发展短板明显,显著制约其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数据,各样本村的发展不尽相同,各村存在的短板也有较大差异。各村在确定发展路径前,首先需要明确本村存在的短板,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找出制约农民美好生活的痛点,不可盲目照搬其他村的发展路径,要因地制宜,集中力量,逐一解决突破。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构建数字农业与数字经济、乡村旅游、农家乐、生态农场、农村电商等发展模式,以农村历史文化为依托,发挥农村特色,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拓展农民增收途径。
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地位,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城乡发展壁垒,通过城乡产业融合,技术融合等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村发展机遇,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协调发展。鼓励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入,在农村投资兴业,以促进城乡各要素流动,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12]。
创建优质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提升农民美好生活的关键一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改厕等一系列工程设施,以及农贸市场、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村务活动室等一系列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民生活更加便捷。要着力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绿色自然环境、和谐人居环境的需要。生态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法律的引导作用,推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大污水治理力度,规范垃圾处理,有效解决困扰农民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村发展的规律,保留乡村原有风貌,要以高标准对农村进行科学规划,要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