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质美
摘 要:教育行业在时代的发展下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与革新,在教学方式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不能和常规的教学模式达到无缝衔接的地步。文中就这一方面的问题,仔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自读课文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教师也在教学方面不断探索、研究,从而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而这其中,语文方面新兴的阅读教学方式是——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乐趣,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读课文上的文章。当然,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和常规的教学完美融合。下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教学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好处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出现,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它的大致流程是,通过一组内容相互关联的文章内容,让学生组队并探讨,从而理解这些文章内容的意思,以及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当然,在这之前还需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然后带着疑问去阅读文章,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找出答案,并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逐渐培养出学生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特性,让学生终生受益。为此,教师需充分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如何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都是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
二、群文阅读教学实现方案
群文阅读教学是运用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但为了让这种教学模式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并在课后为学生安排合理的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大幅度提升阅读能力,并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并理解透彻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所传达的意思,并据此定制出合理的阅读主题,供学生思考。而每堂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为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将这些文章通讀一遍,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才好更快的进入到教学主题之中。当然,为了防止学生偷懒不预习,教师需要在教学课件之中,加上这些文章的大致内容,帮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概括,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能更好的投入到组队探讨之中,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也不能过于枯燥。教师应在阅读主题上多花点心思,将其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上自读课《天净沙.秋思》这堂课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从而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再找出作者的其它作品,以及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主题和教案。
其次,在上课途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有分神的症状之时,即时提醒,并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将精神集中到课程内容之中。而在学生分组探讨文章内容与内在联系之时,教师需要实时关注学生探讨的情况,在学生有疑问时积极引导,在学生开小差时积极制止。而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集思广益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并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出对阅读的自信与热爱。例如:在上自读课《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家乡的冬天模样,来活跃气氛,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文章内容之中。通过组队探讨,分析出其中的关联,并总结出这些文章作者对冬天的不同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在课程之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教师可以提出以冬天生活为话题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程之中。
最后,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需要布置一些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点,并保持这份对阅读的热爱与自信,让学生付诸现实,真正培养出阅读的好习惯。为此,教师需要布置一些有新意并与该堂课程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中找寻答案,方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更愿意完成这份课后作业。例如:在上自读课《峨眉山月歌》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李白相关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更近一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结束语
如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已经渐渐丧失阅读的习惯。而作为正在读书的学生,是最好的培育阅读习惯的时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学生上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大力地支持。从而让学生们自主响应国家“活到老,学到老”的宗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芹.基于群文阅读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分析[J].新作文:小学(1-3年级),2020(6):1.
[2]张宗涛.群文阅读策略在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