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宁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意识;教学策略
前言
在小学阶段文学意识培养是教学重要目标之一,不仅需要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审美能力。正是因为这一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在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精挑细选,每篇文章都有着不同的任务与教学目标,如果过度追求学生语文成绩,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文学意识,更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品背景
小学生认知能力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了解大部分来自于语文老师的引导。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导致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背景的了解程度,进而增强对文章的文学感知能力[1]。
例如,在讲解《师恩难忘》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讲故事等方式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背景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山村老师在农村兢兢业业教一辈子书的故事,让学生被故事吸引,然后,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做的事情令自己印象深刻。通过听故事与分析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师恩”,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
再例如,在讲解《泊船瓜洲》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王安石的生平、写作背景、文章创作经历等,让学生可以结合作品背景以及作者进一步了解文章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老师可以通過图片的方式展示“井口”、“钟山”、“瓜洲”等地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对家乡的热爱。只有感受文章整体,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更好的理解作品含义,让学生感知整体的文学性。
二、细致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
文学主要通过文字和语言表现出来,文学表达能够将读者跨时空的带入到任何情景中,感受不同的事物以及人物,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提高小学生文学意识的重要方式[2]。
例如,在进行《清平乐村居》教学时,这首古诗主要描述五口之家在农村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细节。辛弃疾将每个人物的形象、面貌、神态等都描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将辛弃疾对农村惬意、平静、和谐生活的喜爱充分的表达了出来。本首古诗的特点在于押韵以及动词的使用方面,前四句韵尾音压在“ao”上,不仅读起来有节奏感,还会朗朗上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字代替这四个字,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让学生体会韵脚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在本首古诗当中另一特色就是动词的运用,在后半句中描写孩子时,辛弃疾使用“锄”、“织”、“剥”三个动词让人物“活”在纸上,和之前背景相互呼应,由五个人物共同构建和谐、美丽的乡村图。作者辛弃疾通过五十一个字就将其乐融融的五口之间生活情形展现出来,将生活的美好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可以“炼字”,通过反复练习积淀文学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生虽然生活阅历不足,但是大部分小学课文都和生活相关,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与感受生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情感类文章,但是老师仍然需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道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进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我”视为自己,将文本中的“母亲”视为自己的妈妈,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想起和妈妈之间的事情,不但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能产生文章外的倾诉。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讨论与学习中。在进行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目前是什么样的、在长大后想要怎样照顾母亲等,通过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只有学生用心感悟,才能看到课文的深层含义。用生活中的小事举例,能够拉近学生生活和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学意识。
结语
语文文学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等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学习活动。文学意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不断接触不同的文章才能提高自身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感悟与意识。在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位置,积极展开语文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10): 163.
[2]邓荣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 (2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