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性别倾向的形成机制研究

2022-05-06 02:53:02曹云鹤陈友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男性化个案男孩

曹云鹤,陈友华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名字是人的第一社会标签,它隐含着阶层、民族、种族和性别等信息[1],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是阴柔、贤良和顺从,对男性角色的期待则是独立、果断和勇猛,这种性别角色期待常常会通过姓名展现出来,所以男子取名多显阳刚、女性多显柔美,两性名字之间的异质性极强[2]。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包容性的增强,名字用来显示性别的作用在逐渐降低,很多情况下无法仅仅通过姓名来辨别性别,人们取反向字、中性字的趋势在上升。过去多为男性名字所用的字,现在女性名用者也较多,过去多属女性名中出现的字,男性也开始使用[3]。尤为突出的是“女名男性化”趋势,女名蕴含坚强不屈、勇猛顽强、壮志凌云等含义的字正在增加[4]。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更关注反向名、中性名增多这一趋势以及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个体择偶、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而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形成机制的阐述相对较少。但人名的演变不是在真空里运作的,它不仅与社会结构变迁紧密相连,还与家庭规模、生育政策、价值观转变等息息相关,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把名字放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综合考量,以小见大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二)文献回顾:名字的性别倾向

1.概念与类型。通常情况下,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是从名字开始的,名字可以传递很多重要信息,个体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初步评价和心理期待。西方学者把名字分为白人名字和黑人名字,名字通过传递个体的种族信息影响面试机会的获得[5];也有研究把名字分为积极名字和消极名字,用以比较两种类型受访者的线上被约会概率,显然拥有积极名字的人被约会的几率更高[6]。名字不仅能传递阶级、种族、民族等信息,更能暗示性别。Mehrabian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名字的隐含意义模型(Revised Name Connotation Profile,RNCP),包括四个因素:伦理关怀、通俗有趣、成功上进、男子气/女子气。其中,男子气/女子气揭示了名字隐含的性别倾向[7]。名字的性别倾向是指通过名字的表面信息来判断名字主人性别的典型程度,包括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化三种类型[8],前两种可以通过名字准确判断性别,中性化的名字则难以定位名字主人的实际性别,其通常兼具两性特征。

2.发展趋势。在西方国家,研究者发现大部分英文名字直接明确了性别倾向,尽管也有男女共用的名字,但使用反向化名字的情况很少[9]。而在中国,学者们发现,存在大量男女共用的双向名,人们使用反向名的愿望也在提升。实际上,反向名的使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名男用的情况远少于男名女用,因为与有女性特征的男性相比,人们在生活中会对有男性特征的女性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比如“假小子”女孩要比“娘炮儿”男孩更容易被社会接纳[10]。甚至有男性特征的女性比女性气质十足的女性更受大众欢迎,这种对性别气质的认可也常常反映在对人名字的感知上。另外,有研究发现,人们更愿意给女孩取一个独特的名字,名字的独特性展现了命名者对晚辈的期待和宠爱[11]。随着大众审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晚辈取名,名字的独特性也越来越难彰显,要么追求寓意高深,要么追求字音字形偏僻复杂,反向化或中性化名字也成为家长追求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3.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个体的影响。学者们研究了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个体择偶、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择偶初期,与性别一致的名字更受异性欢迎,如男性更喜欢取女孩名的女性,女性更喜欢取男孩名的男性[10]。同时,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会影响对个体的吸引力评价,名字性别倾向与个体性别一致比不一致能产生更高的吸引力[12]。但是,也有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双性化的个体有更高的适应能力、更受欢迎、更受喜爱[13-14],所以,与性别刻板化的名字相比,中性化名字被认为更有趣、更少具有明显的阳刚或阴柔气质,且更受欢迎[15]。

在就业方面,名字会让人们展开对性别的猜测[16],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招聘时代以后,名字传递的性别信息会影响个体面试机会的获得[17]。之所以会出现对不同名字的评价,是因为招聘人员对名字的加工会激活其头脑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人们会觉得拥有男性名字的求职者更有能力,而拥有女性名字的求职者能力较差[18]。

首先,已有研究为我们理解名字与性别倾向的匹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这种不匹配会对个体产生何种影响,较少关注到使家长们作出“不再一味坚持名字要与性别相匹配、转而优先考虑姓名的独特性和美好寓意”这一决策行为背后的推动因素和形成机制。

其次,目前关于姓名与性别倾向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语言学领域,社会学少有涉足,且以定量研究为主,并通过大规模的心理测量或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但从微观上看,起名字这一行为是家长在接受社会文化熏陶后作出的家庭决策,名字背后不仅包含了对下一代未来生活的期望,还蕴含着长辈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方式[19],而这些仅仅通过数据统计是难以深入挖掘的。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文化价值观快速变迁的时代,过去关于名字传递性别的文化传统早已被打破,而新的秩序规则尚未被建立起来,通过研究起名字这一微观过程,可以更深入全面地感知社会变迁。因此,本文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与性别倾向不一致的名字会有哪些特征以及这种不一致背后的形成机制。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将名字的性别倾向划分为正向化、反向化和中性化三种类型,简称为“正向名”“反向名”和“中性名”。“正向名”指个体性别与名字性别倾向一致,比如男孩使用男性化名字、女孩使用女性化名字。“反向名”指个体性别与名字性别倾向相反,即男孩使用女性化名字,女孩使用男性化名字。“中性名”表示名字无法暗示性别,男孩女孩都可以使用。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以N大学S学院全体在籍学生的花名册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符合男名女用或女名男用情况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受疫情影响,访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笔者获取了S学院共458名学生的花名册,包含姓名和性别等信息。其次,笔者寻找到5名志愿者(2男3女)对花名册进行初步判断与筛选,这5名志愿者既非本校学生,也与花名册上的学生完全不认识。他们根据主观经验选择出传递反向性别信息的名字,即当志愿者认为这是一个男性名时,名字主人却是女性,或相反情况。再次,笔者合并5名志愿者的选择结果,对名字性别倾向与真实性别不一致的名字进行排序,被5名志愿者一致选择的名字反向化色彩最突出,标记5次(1人),其他从高到低排列为4次(14人)、3次(23人)、2次(27人)、1次(31人),被选入反向名名单的共96人。最后,笔者从被志愿者选择3次及以上的名字中最终确定12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其中7名女性、5名男性,表1为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三、研究结果:男名女用与女名男用

总体而言,取反向化的名字蕴含着长辈对晚辈与众不同的期待,但反向名内部也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在取名过程、名字含义、名字来源和名字期望方面表现出不同。

(一)取名过程

相对而言,给女孩起男性化名字的家庭,在起名时表现得更坚定,名字多是认真思考后确定的,而且一般不会经历一波三折的改名情况,访谈中的7位女性受访者无一改名,而5位男性受访者中的3位都修改过名字。取了女性化名字的男孩家庭,常常呈现出起名仓促、随意、反复修改的特点,比如名字“是在出生当天被护士催着随便取的”(个案B)、“户口报错了才有现在的名字”(个案A)、“从出生到大学,名字字音没变,字形变了三四次”(个案E)。在取名时间上,大部分取反向名和正向名的家庭相似,会在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内确定名字,但有一些取反向名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取好名字(如个案L的父亲在结婚时就已经想好女儿的名字),这部分家长更注重名字的寓意,对于名字和性别倾向是否匹配考虑较少。因此,不论“男名女用”还是“女名男用”,命名者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过于在意孩子的性别,比如将家庭对某一性别孩子的期待寄托到名字上,这与地区发展水平、区域性别观念和家庭背景等密切相关;另一种完全不在意孩子性别,也不会将名字与性别的匹配纳入考虑范围内,这通常发生在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文化观念更包容的家庭当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孩子是否平安快乐、是否喜欢自己取的名字。

“刚结婚的时候我爸爸就想好了我的名字,我妈妈问他如果是女孩子怎么办,这个名字男性化色彩比较重,我爸说男女通用。”(个案L)

“他们给我起名的时候没有考虑性别和名字要匹配起来。”(个案K、J)

(二)名字含义

“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在寓意上有所不同。取男性化名字的女孩,其名字通常更大气、霸气,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气质的期待更吻合,经常使用的寓意有豪爽、杰出、聪慧、光明磊落、一帆风顺、刚柔并济等,如辉、林、磊、鑫、杰;取名时也常加入山、海、天等自然界中意象深远的事物。偏女性化的男孩名,通常与秀气、温柔相联系,如静、然、仪、雪、雯,经常使用开心快乐、纯粹归真、静以修身、文采斐然等寓意,属于比较典型的女名男用。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女名男用情况,名字会在读音上给人以女性化的感觉,比如使用叠音字(乐乐、沙沙、增增等),一般情况下女孩使用叠音字较多,叠音字常被人们赋予柔情、秀气、可爱的情感色彩,男孩如果取叠字名,则更可能被认为偏女性化。实际上,男名女用通常在女孩名中引入男性气质,但偏女性化的男名,却很少把女性气质十足的字词放入名字中,多使用中性化或男女通用的字,寓意本身的反向化色彩不是十分明显。这恰与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人们往往更偏爱男性化定向的名字,在同等条件下,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更容易获得求职面试机会[18]。

(三)名字来源

反向化名字的取名来源与正向化、中性化名字比较相似,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名字来源,命名者会按照辈分、出生时辰、五行等为后代取名,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传统文化更浓厚的地区和家庭,表现出强烈的区域和城乡差异,命名者多为爷爷辈或算命者。第二类出自典故,命名者从成语、古诗词中取字,使孩子的名字看上去更有文化底蕴,取“福与天齐寿比南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喻义,这类名字经常会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相结合,如竹林、山水。如今年轻一代父母圈内非常流行“男楚辞、女诗经”的取名方式,翻遍诗书得一名的往往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父辈或部分祖辈。第三类来自当前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主流文化对人们有导向性,家长也会跟风起名,有些命名者尊崇那些知名人物就会给子女起同款名,所以每隔一个时代就会出现一些“爆款名”,如90后男孩多使用磊、鑫、帅、刚、杰等。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和小城镇表现得尤其明显,受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容易受街坊邻居取名的影响,跟风追捧高频名,为避免严重的重名问题,部分地区公安局甚至明令禁止名字中使用单字。

“本来父母没取现在的名字,打算根据外婆家哥哥姐姐的名字来取,但后来算命的说我五行缺水,所以就叫现在的名字了。”(个案D)

“我家男生按辈排,我是‘本’字辈,所以前两个字是不能变的。”(个案E)

“属鼠的,半夜一点出生的。子年,子时。”(个案C)

(四)名字期望

名字往往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主要表现在事业期望、学业期望、性格期望、人格期望等方面。命名者以父母为主,部分祖父母为辅,小部分孩子由算命者命名,极少部分请德高望重者或学养较高者给取名。在赋予名字期望时,反向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对大部分取了男性化名字的女孩来说,长辈会更加认真地思考名字的寓意,或希望女孩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为国家勤恳工作,成为某领域的泰山北斗;或希望女孩在性格上刚柔并济、心胸开阔或希望女孩在生活中健康顺遂。在这种期待下,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孩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努力朝长辈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对拥有女性化名字的男孩来说,命名者对他们的期望并不总是通过名字来展示,长辈对男孩的期望仍然是树立远大理想、有成功的事业,摆脱目前生活的窘境,胸怀坦荡、清清白白做人等,而这些恰恰还是对主流、传统男性气质的期待,命名者并不会因为给他们取了一个女性化的名字就希望这些男孩拥有某些女性气质。

“因为外公是一个热爱工作且很踏实的人,所以给我取了一个大气的名字。他希望我以后也踏实地生活,认真工作。我半岁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我觉得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潜意识里想要去做一个更好的人。”(个案G)

“希望我树立远大理想,清白做人”(个案D);“希望我远走高飞,告别田地生活”(个案A);“希望我延续革命的光辉”(个案E)。

四、反向名的形成机制

名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名字传递性别,既标示着男女两性的自然属性,也标示出其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非正向化名字增多,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不仅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多元文化观念息息相关,也与家庭规模、命名者喜好等密切相连,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

(一)命名者偏好

命名者偏好是影响名字性别倾向的最直接因素,孩子的名字饱含着长辈的殷切希望。命名者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偏好,与其学历、职业、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相关。反向名的命名者以父亲和祖父为主,为孙辈起名的祖父,往往文化水平较高,生活阅历丰富,也更偏好将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经历注入孙辈名字当中。比如曾是全国劳动模范的祖父,为祖国耕耘半生,他为孙女取名时就带了“祖”字,希望后代继续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工作(个案G)。为女孩起男孩名的父亲,一种是确有男孩偏好,希望女儿像儿子一样未来有所成就,如“胜男”,或者希望女儿帮助父母再生一个男孩,如“招弟”,这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农村地区,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严重;另一种则更加常见,多发生在父母接受过良好教育、思想观念较前卫的家庭,名字代表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而不局限于对男孩的期望,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希望后代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或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或在性格上可以各取两性优势、综合发展。

“起名字的时候父母希望我未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长大后就更希望自己生活顺遂,健康,事业排在第二位。”(个案H)

(二)家庭变迁与社会政策

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也正在发生着家庭领域的变革。有学者借鉴人口转变理论的分析框架试图厘清家庭转变的逻辑,他们认为中国家庭领域正经历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松散化与简单化、居住空间离散化的转变过程,且这一过程和现代化过程相吻合,是“不可逆转”的[20]。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家庭变迁历程在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被加速推进,导致中国家庭子女数量极度收缩,大部分城市家庭一般只有一至两个孩子。但是一般人都喜欢儿女双全,原因如下: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认为有儿有女才能组成“好”字;二是男女两性本身在生理、心理上有很大差异,社会分工也因此而不同,单性别家庭确实存在比双性别家庭更多的困难,例如,农村一女户家庭在农业生产方面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又如一男孩家庭未来在养老生活照料方面将面临比女孩家庭更多的问题。然而,在生育数量被限定在很小空间范围的情况下,人们实现儿女双全的几率却较小,即使拥有两个孩子,也有一半几率可能会是两男或两女,剩下一半几率才可能是一儿一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无法实现儿女双全的家庭,更可能给子女取一个反向名或者中性名,以表达希望儿女双全的愿望。与此同时,在子女数量锐减的背景下,伴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父母在为孩子命名时会绞尽脑汁地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他们将自己的期望注入小孩姓名中,名字的寓意和与众不同远比性别倾向更重要,所以反向名或中性名因其独特性备受家长喜爱,尤以“男名女用”为典型。

(三)地域与城乡差异

名字的性别倾向与个体的性别倾向是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地域和城乡差异。反向名、中性名背后折射出当地文化观念的开放程度,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较重的中西部地区或部分东部省份,主要趋势仍然取正向化名字。名字的性别倾向与个体性别不匹配的现象多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观念更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尤以一二线城市、江浙一带为甚,因为这些地区少子化更严重,儿女双全的家庭比例更低。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是影响名字多元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城市中取反向名或中性名的家庭比例多于农村。农村父母取反向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强烈的男孩偏好,给女孩取一个男孩名;二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限制,给男孩取名比较随意,甚至经常出现搞错的情况,搞错字形或字音都可能直接改变名字的性别倾向。相较而言,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孩子起名更费心思,基本不会搞错,所以他们无论给男孩取女性化名字,还是给女孩取男性化名字,更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美好期望的寄托和价值观的体现。

(四)社会文化观念

继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一批本市“20后”新生儿爆款名字后,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也于2021年春节过后新鲜出炉,“20后高频名”“随父姓随母姓”“百家姓”等相继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一致认为“20”后的名字“老言情小说了”,“以后同学之间呼唤名字像男女主角在演戏一样”(如梓晴、梓睿、芷晴、宇轩等)。其实,在中国,每一代人的名字都会刻上时代的烙印,其背后折射出当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比如“50后”叫解放、建国、援朝的人很多;“60”“70”后叫卫国、跃进的人较多;“80后”受改革开放思潮影响,逐渐脱离对集体主义的推崇,转变为对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取名多为杰、伟、勇、强、丽、芳。“90”后是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寓意吉祥又有独特性的名字成为这一代父母的共识,如博、文、鹏、子、轩等。在过去,人们深受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多起正向化名字,以使“男孩有男子气概、女孩有女人味”,起反向化或中性化名字的人被视作异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越来越高,社会流行文化影响的范围也在变小,此时家长给子女取名主要考虑寓意是否美好、感觉是否大气,是否与性别倾向匹配不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与此同时,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观念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杂糅交织的样态。比如人们对“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的认可度和使用概率是完全不同的,家长普遍更热衷于给女孩起男孩名或中性名,给男孩起女性化名字的情况较少、偶然性较大。这实际上反映出当下社会仍受父权制观念的影响,对可能具有男性气质的人接纳性更强。事实也证明,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确实比拥有女性化名字的女性享有更多好处,如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容易相处的初步印象等。

五、“反向名”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名字领域研究的开创者Walton曾指出:“一个人被赋予的名字可能是影响其人格发展、友谊获得、生活成败的决定因素。”[21]事实上,名字可以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部分源于社会角色理论中的“刻板效应”。从理论上讲,刻板印象既可以是内生的(endogenous),即根据已有的社会事实形成,也可以是外生的(exogenous),即基于某种社会分类和有意义的分类线索产生,与社会现实无关[22]。反过来,刻板印象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塑造社会事实,如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歧视对待、刻板印象威胁等[23]。因此,基于个体的名字特征,他人会对其产生刻板印象,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向化名字暗示个体要朝着社会所期待的两性气质方向发展,所以即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会发现名字中若带有刚、强、勇等字,名字主人一般男性化特征更明显,更有可能成为俗话所说的“纯爷们儿”;名字中如果含有秀、婉、霞等字,名字主人女性化气质可能更为突出,日常生活和性格上很少走中性风。同样,反向名也对个体成长有暗示和导向作用,包括性格养成、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一)性格养成

子女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男性化的名字给人以不拘小节的印象,拥有男名的女孩也会比拥有女名的女孩更易养成不拘小节、豪爽开朗的性格,有的父母正是因为对女儿有男孩性格方面的期待,才把这种期待融入名字当中,并在日后的生活中采取“放养”模式,推崇女孩解放天性、不娇不惯,处处磨砺,最终消解掉女性气质中过于柔弱的特性,形成女孩独立自主、刚柔并济的双性性格。拥有女性名的男性,排除误会使然的情况,如果名字是经过父母深思熟虑获得的,这类男孩的性格通常不会很粗犷,偏安静、细腻、谨慎,“暖男”较多,给外界以亲和、热情的第一印象。其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不会过于“放养”,不管在学习、行为处事还是生活习惯等方面,父母都会精心养护,这易于消解于男性气质中暴力化、英雄性特质。不过如果父母的培养模式过于精细,会使得小部分取女孩名的男性尽管外表清秀或表面柔和,但内心深处的大男子主义倾向比拥有男孩名、在男孩培养模式中成长的男性更严重。

“我应该是那种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类型的,主要是我小学之后就开始住校嘛,所以还挺独立。”(个案K)

“我比较幽默,自大,姑且算是热心肠。”(个案C)

“我比较自由随性、细腻,会经常和妈妈姐姐聊天,做事比较谨慎、乐观积极。”(个案D)

“内向低调,和熟人自然放得开一点,不熟的拘束一点;爱好看书,性格偏安静;我是民主主义者,商量着,讲道理,安静点挺好的,遇事丝毫不慌。”(个案B)

“他长得很清秀,从小就被打扮成女孩子养,但是我发现他虽然长相这样,而且也很会穿搭,性格上反而受到男性刻板印象的影响更大,时刻希望证明自己是男人中的男人。”(个案F)

(二)人际交往

名字知觉对人际交往具有深远影响[11]。取男孩名的女性,从小到大多次被误认性别,当别人发现其真实性别时,就会作出“你的名字很像男生”“你的名字很大气”的评价,在这种反馈中成长的女孩,确实更可能朝着心胸宽广、好相处、不斤斤计较方向的交友特质发展。同时,拥有反向化名字的女性更偏向与同样情况的女性成为亲密朋友。取女孩名的男性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征,这类男性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与女性气质有相似之处其实取决于男性本身是否女性化特征更多一些,与名字本身的性别倾向关联性不大。也有很多男性虽然拥有典型的男性化名字,但本人反而更愿意与女性朋友交往。但在择偶过程中,人们仍然发现拥有传统正向化名字的人对择偶对象的吸引力更大,因为拥有女孩名的男性常被对方认为缺乏男性气质,尽管可能是错误的初步判断,但第一印象对恋爱择偶而言十分重要。

“我一直被当成男生名字,我的行为也会偏向大大咧咧一些,我身边几个关系好的妹子,(像)男生名字的都会大气一些。男生取女生名字的话倒是不明显,但是女生取男生名字的还挺明显。”(个案L)

(三)能力发展

反向化名字对能力发展、个人成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身上,即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名字具有知觉特性,典型男性名字往往被社会感知为高能力,女性名字被感知为高热情[24]。有研究表明:对使用男性化名字的女性而言,男性化名字有助于她们在理工科、法律等男性传统优势领域获得良好发展[25]。在就业市场,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同样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究其个人成就动机不难发现,当女性拥有男性化名字时,她给周围人的第一印象往往被预设为志向远大、有抱负的人,在这种频繁的正反馈下,个体本身也会对自己进行心理和行为暗示,形成要强、独立的性格,所以更可能在未来的学业、事业上有所建树。反向化名字对能力发展的暗示作用在拥有女性化名字的男性身上没有显著表现。

“之所以喜欢中性或者男性化一点的名字,是因为我希望女性不是柔弱的标签。”(个案I)

“比如一个没见过我的人,第一反应我是男生,看到我本人以后,就会说一句,你的名字很像男生,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种语境里,别人会觉得这个人可能志向远大,预设是个有抱负的人,然后我也会这样暗示自己。”(个案F)

六、小结

总体而言,取反向名的家庭更追求名字的独特性和寓意深刻,希望通过名字传递对子女独一无二美好人生的企盼。但“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两种反向名在取名过程、名字含义和名字期望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在名字来源上二者差异不明显。反向化名字的增多,既与家庭命名者偏好有关,也与时代背景相关,家庭结构变迁、家庭规模缩小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国家庭子女数量锐减,因而父母希望通过名字的独特性展现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时,反向化名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少子化程度、价值观念相关。此外,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上升也使得反向名、中性名、四字名等大大增加,人们的文化观念更加开放。反向化名字对个体成长有暗示和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性格养成、人际交往和能力提升方面,且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化名字对女孩成长更容易形成暗示,女性化名字对男孩成长影响不大。拥有男性化名字的女孩易于形成某些与男性气质相似的性格,如独立自主、豪爽利落等,在人际交往中也给人以心胸宽广、容易相处的预设形象。在能力提升方面,除了名字给予女孩本身的引导暗示会使拥有男名的女孩更要强、更努力外,社会对男性能力的肯定也让拥有男性名的女孩更容易有所成就。

猜你喜欢
男性化个案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男孩今年六十岁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8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青年时代(2018年24期)2018-10-13 11:54:00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教育(2017年12期)2017-05-04 14:39:53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文学自由谈(2016年3期)2016-06-15 13:00:46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30
老男孩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