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嘉
(潮州市金山中学, 广东 潮州 521000)
高三第二轮复习课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在复习完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高三一线地理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一境到底”情境式专题复习因其具有容量小、设计精、处理透、环节少和联系强等特征,适用于高三第二轮复习课。同时,“一境到底”打破传统课堂上枯燥的知识梳理和陈旧的题海套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效率,也有利于在课堂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全面、系统且动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中,综合思维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思维工具。[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一境到底”教学策略强调用一个情境贯穿整节课,[2]教师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条问题链,每个设问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又相互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思维。
“一境到底”教学策略以区域为单元,深挖区域内各要素进行问题链设置,学生需要对这一区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在面对同一区域内不同阶段地理事物的特征时,需要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提高时空综合思维能力。另外,每一区域均是开放的,与周边其他区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学生在分析区域内地理事物的特征时,需要考虑其他区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能力。
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中,以某一主题整合情境素材,结合“一境到底”策略,同时嵌入地理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分析、时空综合分析和区域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演变,构建分析相关问题的一般思维,既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此外,采用“一境到底”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可以避免学生浸没在繁杂案例情境中,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在设计“湖泊的演变”专题复习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贵州草海的文字材料,[3]用ArcGIS10.2软件绘制区域位置图(见图1),基于综合思维的三个具体表现(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创设地理真实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湖泊相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见表1)。
表1 “草海的演变”教学设计
(续上表)
通过“一境到底”教学策略把综合思维中三个主要内涵(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融合到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同时结合“区域+主题+问题链”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落实新课标对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
选择同一真实情境的“小切口”问题,设计问题链进行“深挖掘”,突破重难点,将原理性知识情境化,问题层次化,通过递进式设问逐步实现综合思维的培养,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将更多的自主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部分学生经过训练后,运用综合思维模型对真实情境进行分析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当把思维过程转换成文字表述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选科组合模式下的班级层次有所不同,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深度存在差异,因此对问题链深度和广度的设置要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层设计。
基于“一境到底”把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有效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又能够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教师围绕逻辑主线:复习主题→真实情境→链式问题→合作探究→模型构建→迁移应用→总结反思,把综合思维的内涵渗透到探究问题中。采用“一境到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基本地理原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构建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型,用综合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