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园微研学”策略探析

2022-05-06 04:54:14叶柚铀陆陛华
地理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规格化落叶研学

叶柚铀 陆陛华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浙江 嘉兴 314599)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园微研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内外的“微时间”,立足校园及校园周边小范围内的地理资源,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以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规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过程。

一、前提:研学主题的筛选

校园微研学的开展符合新课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并不是所有地理内容都适合在高中校园内开展研学实践,必须要有所筛选,把握以下要点:(1)思维性,即要选择一些思维难度高,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开展实践,如太阳高度的测量等;(2)真实性,即可以在校园中实物触摸、观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土壤、植被、岩石的观测;(3)可操作性,即开展的活动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如“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等。

表1 校园微研学主题和内容要求[1]

二、起点:研学目标的探析

制定明确的研学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起点。地理实践力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能力。因此,研学内容和过程既要外显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具体行为,又要内化为学生隐性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品质。[2]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制定校园研学目标要遵循:课标联系度大、表述清晰度高、目标达成度强三大原则,具体可细化为地理实践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品质三大部分。

笔者在开展“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时,制定了以下研学目标(见表2)。

表2 “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研学目标

三、关键:研学过程的设计

研学过程设计的要义在于以真实情境为学习载体,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线索,以地理实践活动为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其是有效开展校园微研学的关键。研学过程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生成性,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化书本上的知识为生活中的场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素养。

笔者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和反思后认为,研学实践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研学准备、活动开展、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诸多环节(见图1)。

图1 研学实践课堂教学程序示意图

笔者所在学校,校园内植物种类丰富,为师生开展校园植被微研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笔者成立了校园植被观察兴趣小组,并根据成员的性格、性别、认知特征等细分为3个实践小分队。经师生反复商量、设计,决定在一个晴朗且较为寒冷的早春清晨,利用早自习及第一节地理课的时间开展校园微研学实践活动——校园中的植被。

1.研学活动1:操场草坪上的霜

【实践观察】在教师的带领下,兴趣小组第一站来到了学校的操场,发现操场的草坪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霜,尚未长出草的土块上的霜也很明显,但操场周边光滑的路面上却基本看不到霜。

【合作探究】为什么草坪上、土块上易结霜,而光滑的路面上却难结霜呢?

【协作交流】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至露点(低于0℃)以下,在地面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清晨有霜,一般能说明前天夜晚处于晴朗且微风或无风的天气状态。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微风状态时,空气缓慢的流过物体表面,不断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此外,由于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形成的,那么物体的表面积越大、越粗糙,就越容易散热,容易结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粗糙的地面比光滑的地面更易辐射散热,所以表面粗糙的土块比光滑的路面更易成霜。

不用元素的对称性,对图3上图的A5阵进行含规格化的高斯消元后可得图3下图的阵。其中,对第1行的4个元素规格化,再第1列元素消元,需计算4*4=16个元素;对第2行的3个元素规格化,再对第2列元素消元,需计算3*3=9个元素;对第3行的2个元素规格化,再对第3列元素消元,需计算2*2=4个元素;对第4行的1个元素规格化,再对第4列元素消元,需计算1个元素。因此,不用元素的对称性所得到图3下图的阵,需规格化10个元素,计算30个元素。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并抛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霜和霜冻有什么区别?霜冻有什么危害?可采取什么防止措施?

2.研学活动2:树干上的石灰浆

【实践观察】校园中几乎每颗大树的树干都被整齐划一地涂着一层白色的石灰浆。

【合作探究】这层白色的石灰浆一般是什么时候涂上去的?有什么作用?

【协作交流】树上刷石灰浆的时间一般在秋末冬初。石灰浆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作用,可以保护树木不被害虫所啃食伤害,这是石灰浆最主要的作用。害虫一般都喜欢黑色、肮脏的地方,白色的石灰浆不会吸引害虫,从而保证树木的安全。此外,冬季夜里温度很低,但到了白天,由于黑褐色的树皮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温度会上升的很快,过大的昼夜温差,会让树木容易裂开。将白色的石灰浆涂在树木上,增大反射率,使树皮昼夜温差减小,不会轻易裂开。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并抛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在冬季,浙江农业生产还会遇到什么灾害?可采取什么防护措施?

3.研学活动3:主干道上的落叶

【实践观察】学校主干道两侧的行道树种全部为香樟树,此时地面上铺满了香樟树的落叶。

【合作探究】香樟树(常绿乔木)和校门口的梧桐树(落叶乔木)两种乔木落叶时间有什么规律?落叶的原因是什么?

【协作交流】香樟树全年常绿,落叶时也会有新叶长出,说明其为常绿乔木。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增强,树木水分缺乏,且新陈代谢加快,因此香樟树在3~5月落叶数量最大。梧桐树10~12月落叶最多,1~2月为零,说明梧桐树冬季树叶落光,为落叶乔木。秋冬季节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落叶可使植物减少蒸腾,保持体内热量和水分,以利于度过寒冷、干旱的季节。因此落叶现象是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并抛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有什么具体的表现?请举例说明。

4.研学活动4:教学楼前后的海棠花

【实践观察】五层高的教学楼南侧的海棠树早已花开灿烂,而北侧的树则刚开花不久,零星几朵。

【合作探究】为什么同样的树种,在教学楼不同的位置,开花的时间顺序会有差异?

【协作交流】教学楼四周光热条件的差异导致海棠花开的时间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为30.5°N,120.5°E,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正午在正南方向。教学楼的南侧为阳面,光热充足,所以海棠树开花日期总体上早于北侧,而建筑物的北侧为阴面,且有高大的常绿乔木阻挡光照,光热条件较差,海棠树开花略晚于南侧。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除气候因素外,土壤、地形、水源、肥料等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植物的各种物候现象的?

一堂研学课虽时间有限,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后对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二次探究,并撰写和交流研学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动力:研学成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习活动的监控手段,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但需要有诊断功能,更需要有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其是学生能否持续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外在动力。[3]研学实践课堂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评价的维度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研学准备中的活动设计能力、活动开展中的实施操作能力、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整个研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实践态度等。基于上述思考,构建研学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研学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要义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实践探究。笔者依托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地理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开发了校本实践活动项目。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其效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所有地理教师持续的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规格化落叶研学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落叶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4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落叶
大灰狼(2018年11期)2018-12-15 00:16:14
研学之旅
最后一片落叶
试析水稻规格化育苗与机械插秧技术
落叶知多少
维模型的规格化表示与存储方法研究
软件(2016年4期)2017-01-20 09: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