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高校图书馆是为大学提供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料的基地,好的大学特别是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悠久的大学,其图书馆的建设对这个大学的影响程度都是排在首位的。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是评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的馆藏书质量评估是图书馆文献资料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偏向于使用数字图书馆这一方式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这样的方式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纸质馆藏书籍的实际利用率,也会为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通过利用对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地找到图书馆在实际建设中的不足,也可以有效促进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为此,笔者以某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通过SPSS17.0工具对其藏书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进一步深化人们对高职院校图书馆藏品问题的理解。
当前,某高职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藏量已超过了300万余册、120万种。由图一可发现,从2000年至2010年期间,该馆的纸质书籍每年增加额均呈上升态势,一般每年的增加额在26万册左右;从2010年以后,该馆纸质书籍每年的增加额明显减少,一般每年保持在10万册左右。这主要是2010年后由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该馆的电子图书购买数量增加,而纸质书籍则相对下降。
作为某市重点的高职学院,其图书馆内的数字化建设也相对比较完备,电子图书数量已达到了26万件,约59万余册,现已成为该馆的主要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电子图书检索需要。
以上是比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以作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目前拥有馆藏图书仅仅18万余册,专业以工科类为主,种类不多,各种电子书加在一起最多20000多册,规模及质量都一般。
尽管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研究数据表明,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品数量确实相当丰富,但特色馆藏资源规模却相对较小。在该馆网页“特点藏书”专栏中展示的藏书总量也仅有数百本,与其他馆的书籍资料相比,总量明显过少。而目前,某高职学院虽每年保持着较高数量的图书采购计划,但由于教师们普遍反映所购图书数量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现差异,造成了该馆藏书品质一直不高[1]。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等不尽相同,所用资金有限,往往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所以对图书馆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较少的一个原因。
图1 某高职院校图书馆新增图书数量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以及老师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主要阵地,唯有保证其藏书资料的品质,才能够适应学校各个专业读者的需求,才能够提升学校研究氛围[2]。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力度还不够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馆内的信息检索功能还不够完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上信息检索体验功能普遍相对复杂,教师必须进行大量运算后才能搜索到相应书籍,不利于提高该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尽管该馆已经在网站上设有了信息检索栏目,但多数书籍还无法进行“一键检索”“模糊检索”,加大了教师检索资料的困难度。二是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的相关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上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数据库的相关维修工作室需要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的,并根据实际的使用者和运营的设计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库更换。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导致常常会出现断网、网速较慢等现象,使得图书馆之内的馆藏整体质量逐渐下降。
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买书籍并非终极目的,但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率可以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价值。某高职院校虽然属于我国重点高职院校,但却和一般院校图书馆同样面临着藏书资料使用率低下的问题[3]。
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是扶强不扶弱,对于国家或省级示范专业投放奖金较大。由于资源系是国家示范专业,其投入力度是最大的,不论是实验设备和图书馆藏资源方面几乎都是目前国家最一流的,老师和学生对图书资源方面满意率高,但是有一些冷门专业或没有受到国家资金扶持的专业,连实验实习设备学生都反映不够,很多已经破旧不堪,更不要说图书资源方面了,图书种类少,理念旧,师生去图书馆很少能找到专业方面有用的图书,所以满意率和利用率比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院尽管馆藏图书量比较高,但是学生看书的少,特别是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图书馆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即使有学生去图书馆看书,也是看小说杂志比较多,专业图书利用率比较低。对于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各个专业满足度参差不齐,学院部分藏书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借不到自己想看的书,逐渐就会放弃借阅。经过调查,工作人员反映有的学生素质不高,看完书后不放回原处,或不爱惜图书,也有丢失图书的情况发生,所以有些所谓的贵重的书和好书不上架或不对学生开放。其实我们认为图书是不怕看的,脏了或看完不放回原处,甚丢失图书的情况哪个院校都有,也不能完全归于只有职业院校的学生才会这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加强更为科学地管理,书看旧了看坏了我们在某种程序上可以认为是好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图书有读者看了,可以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实际的发展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扩大馆藏书籍的整体规模,特别是学校要进行特色藏书资源建设,进一步拓展学校图书馆的业务范畴,以适应学校不同教师的信息检索、借鉴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营造良好学校文化氛围[4]。有关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扩大,首先是需要改变图书馆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在采购藏书信息资源时,不再注重“多”和“全”,而要从教师需求视角考虑,构建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切实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提升广大教师借阅图书的愿望,最后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目标;其次要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品质,在学校购买之前进行市场调研,选择正规渠道的书籍,并要求学校教师代表对图书品质作出评估,尽可能选用售后服务好、内容品质高的书籍;最后要进行高职院校特色藏书资料更新,进一步充实高职院校特色藏书资料内容,使学生更加熟悉图书特点,并合理利用学校藏书资料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
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扶强不扶弱,国家对高校的评估直接影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对于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国家是大力扶持,资金投入多,自然图书馆的投入就会增加。图书馆建设反过来也是一个高校在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增强危机意识,打造特色专业,增加自身实力,打造和增加国家或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就会得到国家资金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与时俱进,坚持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学院才会有活力,才会不被社会大环境淘汰。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完成藏书建立工作后,还必须搞好对数据库系统的信息更新,进一步综合优化各种网上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借阅服务感受[5]。高职院校图书馆搞好数据库系统建立,首先要对馆内网页的搜索功能加以完善,进一步增强信息搜索的灵活性,在输入关键字、词后能够迅速搜索出相应信息内容,以节约信息搜索时间,适应高职院校师生的借阅需要。其次要搞好图书馆藏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招募专门技术人员参加馆内数据库系统建设工作,并根据自身的特色资源情况设置相关数据库系统。专门技术人员不但要搞好信息更新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搞好馆内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以提高馆内联网速率,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愿意走进书库内检索资源。再次要健全馆内资料数据库信息系统,特别要搞好对原有图书资料的梳理工作,并将其资料融入数据库系统中,以减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管理困难,并提高馆藏资料的使用率。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图书馆中的相关馆藏资源在整体的利用率上并不高,所以管理者应该提升藏书资源的使用率,以发挥图书馆藏书的参考价值,从而达到图书馆管理目标[6]。为了能够大幅度地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的整体使用频率,首先要搞好现有藏书的梳理工作,对已发生损坏的藏书做好全面修缮工作,可替换藏书要进行重新采购,对已经丢失的藏书要从数据库中进行删除有关信息,以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的准确度;其次要合理扩大馆藏书籍总量,从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单纯购买书籍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借阅需要,所以在购买书籍时要保证合理性,并积极征询学生建议,以提升藏书资源的使用率;再次要进行书籍信息的更新工作,把旧版书籍及观念过时的书籍下架,并适时增补新版书籍,进行信息资料的更新,让图书馆成为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
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数只有200分左右,大部分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正确解读并加以引导。中小学阶段学校都会为学生指定一些参考书籍,我们高职院校也应该这样,建议从学生入学开始,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学管部门和教务管理部门协调起来为学生指定一些必读书籍和参考书籍,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这对学生管理及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中宣部2020年10月印发《全力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意见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加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科学且合理的馆藏资源和馆藏资源利用率是图书馆在实际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其会涉及到许多方面,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职院校和院校师生共同努力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克服在管理上的惯性思维,并主动地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形式,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树立起“用户的需求是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的服务理念,持续学习相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去迎接新时代的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