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芳 李日照 李峰 李亚玲 刘联琦 陈孔棉 陈志坤
精神病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等,多数患者可能在非自愿治疗、病情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1]。同时,该暴力攻击行为具有迅速、强烈及不可预测等特点,而医务人员成为最容易被攻击的对象[2]。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多以监护隔离、保护性约束及单一施加药物等干预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上述措施具有一定的侵犯性,且容易增加患者身心健康[3]。暴力行为降阶技术是包含沟通、自律、评估、行为及安全的集体名词,能消除或减少患者的攻击和躁动,在去除或尽量减少强制或限制的情况下改善工作人员与患者的关系[4]。研究表明[5]:生物反馈技术能帮助患者学会调节呼吸、缓解情绪,学习放松技术,愉悦身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自知力,让患者情绪得到控制。因此,本研究以精神病患者为对象,探讨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6月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3~69岁,平均(46.27±4.51)岁;病程1~6年,平均(3.23±0.41)年;患者中,偏执型21例,青春型19例,紧张型12例,未定型8例;攻击行为严重程度:轻度36例,中度20例,重度4例。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4~71岁,平均(46.32±4.55)岁;病程1~7年,平均(3.31±0.46)年;患者中,偏执型19例,青春型20例,紧张型14例,未定型7例;攻击行为严重程度:轻度34例,中度21例,重度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6]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符合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常规方法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具有完整的基线资料与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酒精等药物滥用者;(2)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常规给予利培酮(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30,规格:1 mg)、喹硫平 [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7,规格:0.1 g(按C21H25N3O2S计)]、氯氮平(万邦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306,规格:25 mg)等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于暴力行为明显患者,应进行重点防范;对于轻度暴力倾向患者,加强安全管理措施,适当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对于易产生愤怒、烦躁者,应给予专人看护。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1)生物反馈技术。借助生物反馈治疗仪(厂家:南京维思,型号:FreeMind-S/FreeMind-G)采集患者的脑电波,变成可看到与听到的波形与声音,通过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等反馈给患者。患者凭借视觉与听觉器官,了解脑电波的变化,在指导下操作程序进行,逐步学会控制与纠正,调控大脑的慢皮层电位,调节患者注意力与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让患者身心放松,每周4次,每次20 min;(2)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培训与实施。试验前加强医护人员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内容包括:说话声音要低、语调要平静、慢而清楚,让患者能听到及理解;借助开放式句子或给出选择,构建良好的护患沟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承认患者的感情与处境,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自我表露,发展融洽关系;而非语言沟通培训内容包括:如患者保持坐位姿势,医护人员最好也保持坐位姿势,尽可能眼眶与患者保持同高,避免仰望或俯视患者,避免交叉手臂放在胸前;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并采用坦诚的姿势,保持中立的面部表情。(3)暴力降阶技术培训与临床实践实施。对项目成员培训暴力降阶技术,包括:非语言沟通、安全、语言沟通、与患者交往、自控、评估及策略等方面进行干预,干预12周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
(1)干预效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7-8]、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9]、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0]、自杀意图客观强度评分表[11]、护士观察量表[12]、布罗赛特暴力风险评估量表(Bruset violence checklist,BVC)[13]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2)治疗预后。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攻击行为发生率、约束使用率、约束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约束所致工伤率。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各量表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PANSS量表、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自杀意图客观强度评分表、护士观察量表、BVC量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分, x- ±s)
观察组干预后12周攻击行为发生率、约束使用率、约束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约束所致工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记忆社会环境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时,其精神活动性普遍增高,部分患者可伴有攻击性暴力行为,多表现为不协调的兴奋状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该类人群常规方法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社会功能,但是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及长期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心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12周各量表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PANSS量表、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自杀意图客观强度评分表、护士观察量表、BVC量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症状,有利于患者恢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能消除患者自杀心理,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治疗预后。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是一种新型的干预模式,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能了解暴力的原因。根据暴力降阶模型能找出诱发攻击的原因,结合相应的暴力降阶技术,在攻击升级阶段精准实施,能减少暴力攻击[14]。同时,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在正确的诊断与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时全面评估风险,加强患者服药管理,根据患者的特点和分类管理,执行保护性医疗护理制度,有助于提升护士防暴能力及预见性干预。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暴力,减少约束,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患纠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预后[15]。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12周攻击行为发生率、约束使用率、约束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约束所致工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投诉率,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可获得良好的治疗预后,主要是由于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的实施能针对患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有助于降低约束使用率,从而获得良好的预后[2]。
综上所述,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够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投诉率,降低约束使用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