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月 何家伟 赖碧娟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29)
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较高,多发于年龄为6个月~6岁的幼儿,高热惊厥病情危急,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发生缺氧性脑损伤,甚至引起癫痫,导致患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1]。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医学当中的一种极为危险的疾病,引发因素较多,其发病原因是儿童受到感染或由所患的其他疾病所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症状常发生在婴幼儿当中,对于婴幼儿的身体损伤极大,此类患儿群体因年龄较小,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排斥、哭闹等行为,导致治疗工作开展受到影响[2]。因此急救期间需要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研究证实,尽早对小儿高热惊厥开展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3]。我院以分享治疗方法以供借鉴为目的,对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纳入我院共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人群。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高热惊厥。②年龄在6岁以内。③患儿家属知悉研究且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神经系统疾病。②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伴有认知障碍。④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对照组(n=40)以及观察组(n=40),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患儿分别为25例/15例、24例/16例,年龄分布以及均值依次为1~3(1.72±0.24)岁、1~4(1.53±0.31)岁。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影响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公平性。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路径模式,在接到急诊电话后通知救护车接诊,急诊护士同时对患儿开展急救。医院内同时做好院前急救,备齐救治物品。到达医院后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并送至急诊室。急诊护士配合医师开展急救,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征变化,并稳定患儿家属情绪。
观察组开展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①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培训,使其了解绿色通道护理的相关流程,提高专业技能。组织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建立救治小组,在接诊后快速集合开展急诊救治。②接到急诊电话后随救护车前往现场,解除患儿衣物,调整患儿为侧平卧位,将口鼻分泌物清除,予以相应的急救措施。院内保持与护理人员的联系,及时掌握患儿病情,依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抢救工作进行安排,制定抢救、初诊、分诊流程,在患儿入院前将可能影响救治时间的障碍消除,确保患儿尽快到达抢救室。③对入院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将相关手续简化,依据绿色通道有效证件优先对患儿进行检查用药,后续再补交费用,之后进入急救室进行急救。④由小组评估患儿病情,开通小儿静脉,予以常规解痉、镇静、降温等,采用定位、定时、定责的模式开展抢救。⑤急救过程中对患儿情绪予以疏导和安抚,消除情绪造成影响,确保急救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告知患儿家属有关患儿病情,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消除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确保救治工作顺利开展。动态监测患儿病情体征,对异常患儿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⑥抢救完成后依据绿色通道有效证件为患儿快速办理住院手续,使患儿尽快得到休息。
1.3 观察指标 ①急救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急救时间、退热消失、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予以比较。②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儿急救前后体温变化。③护理满意度:自拟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此次护理工作的态度,评估内容包括护理行为、语言、效果等,分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程序20.0(SSPS 20.0)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由(χ2)检测,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测以及()的形式描述,P<0.05,说明计数/计量数据间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急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急救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急救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比较 急救前观察组体温为(39.50±0.15)℃,对照组为(39.53±0.17)℃,急救前两组患儿体温相当(t=0.84,P=0.84,P>0.05)。急救后观察组体温为(36.45±0.28)℃,对照组为(36.99±0.11)℃,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t=11.35,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25例,较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0%(39/40);对照组满意21例,较满意10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77.50%(31/4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7.31,P=0.0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热惊厥指的是小儿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在其他的感染期出现了体温超过39 ℃,这时会发生惊厥。在临床上会有突发性全身或者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抽搐,伴有部分意识丧失情况。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多为呼吸道感染导致,而由于小儿中枢神经尚未发育完全,在高热情况及易发生惊厥,如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致神经功能损伤。小儿高热惊厥疾病危重且进展迅速,对患儿健康存在严重威胁,如未及时治疗,极易出现后遗症。小儿发热可导致神经细胞代谢发生紊乱,导致组织耗氧、血流受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异常兴奋,脑部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加强,加之小儿群体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丘脑受微弱刺激即可产生强烈放电反应,导致电化学爆发,并经传导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引起骨骼肌群短暂性不随意收缩,引起惊厥[4-5]。惊厥持续发作可进一步加重组织耗氧,促进脑细胞无氧代谢,乳酸持续积累,导致患儿智力受到影响,甚至可导致患儿发生中枢性呼吸骤停[6]。
传统的急诊护理在时间利用方面缺乏优势,护理流程不固定,期间需由医师亲自交代和开展,导致救治时间延误[7]。而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属于紧急治疗模式,由专业医护人员构成,同和合理配置人力,使救治流程简化、缩短救治时间,保障急救工作顺利开展,改善患儿预后。我院通过开展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结果得出,观察组急救时间、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救前两组患者体温相当(P>0.05),急救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通过建立救治小组,依据患儿病情制定急救路径,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职责以及抢救流程,使护理工作连续性得到保障[8]。护理人员在接诊患儿后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并与院内急诊科科室联系,使其尽早做好接诊准备,提前做好抢救所需设备、用药,避免了抢救工作中因混乱导致的意外事件[9-11]。患儿入院后,对各项手续进行简化,依据绿色通道证明优先开展检查,使患儿短时间内进入急救室,缩短患儿抢救时间。抢救过程中依照定位、定时、定则的炎症实施标准化指导,提前备好抢救设备,突破传统的抢救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缩短抢救时间[12-16]。另外,传统的护理在救治工作中缺乏对患儿家属内心感受的关注,而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设立绿色通道,重视对家属的情绪安抚,这使患儿家属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对小儿高热惊厥开展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入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可有效缩短患儿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儿病情症状以及预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