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大连辽渔医院,辽宁 大连 116113)
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极易诱发该病,发病率大约是0.46%[1]。慢性肺心病的发病基础是慢性缺氧、缺血导致的肺源性损伤。患者肺组织以及肺动脉血管以及胸廓等部位的慢性病变是引发肺部结构异常的关键。慢性肺心病进一步发展,可增长患者肺功能丧失风险,也加大了肺血管阻力以及肺动脉压力,导致心脏右心室扩大,进而导致右心功能异常,引发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具有疾病发展速度快、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除损伤肺血管外,也对其心脏功能造成影响,使得治疗难度增加[2]。且患者多为老年人,在冬末春初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所以,应及早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在此期间,结合整体护理方法,有助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3]。本文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整体护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84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收,以双模拟法为基准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76岁和18岁,均值(43.85±5.23)岁;患病时长3~16年,平均患病时长(9.84±3.62)年;其中原发性肺结核和传播性肺结核分别有37例和5例;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Ⅳ级分别有10例和3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78岁和20岁,均值(42.91±5.17)岁;患病时长3~15年,平均患病时长(9.79±5.51)岁;其中原发性肺结核和传播性肺结核分别有36例和6例;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Ⅳ级分别有12例和30例。在临床资料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沟通、表达、理解能力正常。②了解试验内容并签署相关文件。③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具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史。②合并肾、肝、心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神志意识模糊。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因个人因素拒绝参与本试验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具体如下: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遵医嘱予以患者抗炎治疗和抗结核治疗等对症治疗。并以强心、利尿、祛痰、抗感染、纠正机体紊乱等疗法治疗,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用药。
1.2.2 观察组 整体护理方法,详情如下:①病情观察。对患者进行24 h心电监护,持续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以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及监测,注意体温变化。在患者吸氧过程中,对其进行氧流量及氧浓度的调节,并进行外周血氧饱和度的控制。监护过程中,对其尿量进行动态观察。针对患者发病期间出现的呼吸困难等情况,要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并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呼吸肌功能康复训练,以腹式呼吸法进行锻炼提升其呼吸功能。②心理疏导:针对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若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对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对于疾病的诊治不理。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接触、交流,予以患者支持与鼓励,同时为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自信心,使其可以保持乐观心态,进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4]。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比较脆弱,护理人员需要与其家属密切沟通,以鼓励其对患者多加照顾和关爱。并及时发现患者发病时出现的焦虑、紧张及烦躁情绪,加强心理安抚和陪护,降低患者的孤独感、落寞感。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安慰,减少患者处于经济负担及家庭负担而产生的担心,消除患者的顾虑。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明确配合检查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与同病房患者多交流与沟通,找到归属感,以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③饮食指导。以患者个人体质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严禁患者暴饮暴食,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油腻生冷食物,尽可能食用清淡食物,确保营养均衡,增加维生素、钾、钙等物质的摄入。④运动指导。为增强肺功能,在疾病平稳且条件允许时,对患者腹式呼吸指导,每日进行吹气球训练,每日3~5次,同时对其床上上肢肌肉练习指导,每次10 min,每次3~5次[5]。对于患者心功能恢复的训练,应鼓励其在病情稳定后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的提升心功能。患者出院后,仍然要叮嘱其持续以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等方式,保持每日30 min以上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家属注意陪护,并根据患者体力、病情及耐力进行运动强度的调整。严禁过度锻炼,加强对劳逸结合的关注,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6]。⑤用药指导。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讲解利尿剂、抗心律失常、强心剂等药物正确使用、食用方法,同时介绍用药量、用药时间和方法,了解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7]。用药过程中,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密切监测,一旦出现血压偏低或者心率异常,需立即停止药物。⑥健康知识宣传。利用视频播放和手册分发等方法宣传健康知识,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肺心病及心力衰竭诱发机制、防治方法、临床病症、致病因素及并发症等,协助患者进一步认识自身疾病,帮助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需将防治工作做好,防止病情加重[8]。⑦感染干预。由于患者自身因素,所以需要为患者提供感染护理,将消毒工作做好,同时强化卫生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影响疾病发展[9]。护理期间,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原则,消毒、清洁有关医疗设备。⑧并发症干预。利用湿热毛巾对患者身体擦拭,每日2次。平均2 h进行1次翻身,尽可能防止压疮的发生。确保受压部位皮肤、干净整洁,每日进行2次下肢按摩,并鼓励患者治疗期间,如果身体及病情允许,及早进行床下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予以患者0.9%NS溶液漱口,每日2次,以便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滋生定植[10]。除此之外,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避免肺炎的发展。针对发现肺炎者,实施针对性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应用前,予以痰液样本药敏试验,明确敏感菌株后,对窄谱抗生素选择。⑨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干净的治疗环境,合理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及时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新鲜[11]。⑩安全护理。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存在跌倒及坠床的风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对床栏进行加高处理。并叮嘱家属24 h陪护。增加巡视频率,以有效降低坠床风险。在病房及病区内设置警示标识,指导患者注意危险区域,以降低跌倒风险。同时,需要将病房内物品顺序摆放,床旁尽量不放置多余的物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LVEF(左室射血分数)、FEV1(第一秒用力呼吸量)和6MWD(6 min步行距离)、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护理满意状况。满意度判定:分值总计100分。总分取值在80~100分,代表非常满意;总分取值在60~80分,代表较为满意;总分取值在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准确处理试验数据,()和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与χ2检验,两组对比经P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LVEF、FEV1和6MWD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临床各项指标()
表1 对比临床各项指标()
2.2 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状况 观察组脉搏、呼吸、血压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比较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状况()
表2 比较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状况()
2.3 满意度状况 对照组中,有20例非常满意,13例较为满意,9例不满意,满意度是78.57%;观察组中,24例非常满意,16例较为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是95.24%;观察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χ2=5.126,P=0.023)。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主要围绕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建立护理框架,根据现代护理理念开展,护理管理期间,结合系统化护理程序,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尽可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而获取理想护理效果[12]。整体护理模式并没有严格的参考标准,仅是在临床中通过不断实践方式积累经验。
肺心病是由肺组织及肺血管等出现慢性病变造成肺部循环功能异常,致使肺部压力增加,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或者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则是一种因为心肌结构或者心肌功能改变造成的疾病,其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需要长时间调理及治疗。有关资料显示[13],慢性肺心病发病期间通常伴有肺功能异常、呼吸困难等临床病症,有些甚至合并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具有发病快、发病急等特点,临床上,很容易因为未及时抢救造成患者死亡,对其家庭及自身造成严重影响[14]。所以,一旦产生有关病症,需立即入院接受治疗,其可以及早使患者病情平稳。现阶段,针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依旧无特效治疗方法,尽可以为其提供病情改善方法,治疗期间,结合综合护理方法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常规护理方法,只是从患者疾病角度进行,尽可能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而综合护理的开展主要围绕患者进行[15-16]。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在LVEF、FEV1和6MWD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可见,通过实施整体护理方法,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在脉搏、呼吸、血压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而体温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可知,予以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整体护理方法,显著改善了患者血压、脉搏及呼吸等,合理调整血压,使其处于正常及平稳状态;而在高效的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传、感染干预、并发症干预、环境干预、安全护理等整体护理的综合干预下,患者的病情改善需求、心理及生理舒适度需求及安全性需求等多方面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而能够发挥改善病情、提升心肺功能的效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是95.24%,对照组是78.57%,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由此分析,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改善二者紧张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人员的服务,进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促进护理及治疗依从性提高。
综上研究分析所述,予以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整体护理方法,以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传、感染干预、并发症干预、环境干预、安全护理等整体护理开展临床干预,可改善肺功能、血压、脉搏、心率等指标,提升患者心肺功能,还可保证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整体护理在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护理满意度提高,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