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刘群英,胡婉侠,王丽丹,4
1.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2.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2;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8;4.安徽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2
医疗卫生行业具有特殊性,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1]。相关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职业认知的偏差会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恶化与暴力伤医事件频繁发生[2]。而有研究显示,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职业存在明显的消极刻板印象[3],这种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个人对医生这一职业易产生偏见,进而影响医患关系[4]。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成为抗疫的中流砥柱。随后关于医务工作者的新闻报道、网络舆论逐渐占据重要地位[5],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关于“保护关爱医务人员”的讲话[6]。这种背景下,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是否有所变化,尤其在知识水平较高、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大学生群体中是否有显著改变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在疫情发生后的变化及差异,为促进尊医重卫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提供参考。
在安徽省选取两所医学类院校和一所非医学综合类院校,借助“问卷星”网络调研服务平台在2020年7月份进行线上调查。共回收1 256 份问卷,剔除漏选、逻辑错误及答案全部相同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 221 份,有效回收率为97.21%。样本人群中医学生593人,非医学生628人;男性448人(医学生占54.02%),女性773 人(医学生占45.41%);以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为主;有亲友从事医务工作的医学生有417人。所有研究对象均对调查内容有清楚的认知,并自愿参与调查,调查过程符合相关伦理学规定。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性别、年级、有无亲友从事医务工作等);第二部分为问卷核心部分,包括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评价(工作压力、职业风险、工作强度、薪酬水平)和其在疫情发生前后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社会地位、社会尊重、亲友从事医务工作的态度、自身从事医务相关工作意愿)两个维度。在职业认同的四个方面,分别设置疫情发生前与疫情发生后对各方面态度的选择,按照Liket量表由低到高分为五个水平:非常反对、反对、一般、支持、非常支持。本研究以2020年3月为疫情前后节点,该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界定为全球性大流行疾病。调查问卷的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2,从业意愿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0,问卷信度较高。
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运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Wilcoxon 符号秩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肯德尔等级相关(Kendall’s tau-b)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职业风险”“工作强度”和“薪酬水平”评价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评价中,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均认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较高,且医学生对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评价为“非常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医学生。“工作强度”评价中,医学生选择每天平均工作时长在10~12 小时的占比最高(37.44%),非医学生则是选择“8~10小时”的占比最高(42.04%)。“薪酬水平”评价中,医学生认为与实际付出相比,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和非常低(61.22%),与相似工作强度的其他行业相比薪酬水平一般、较低和非常低(86.34%)。而非医学生中,无论与实际付出还是与同等工作强度的其他行业相比,都认为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为“一般”的比例最高(54.46%,48.41%)。
表2显示,疫情发生前和后,在“社会地位”“社会尊重”“亲友从事医务工作态度”上,非医学生的认同比例显著高于医学生;在“职业了解”和“自身从事医务工作意愿”方面,医学生的认同状况相对更好。与疫情发生前相比,疫情发生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了解”“社会地位”“社会尊重”“自身从事医务工作意愿”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疫情发生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职业认同均有所改善,其中对“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认同的提升最高。此外,疫情的发生极大促进了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职业的了解,“职业了解”评价中“较了解”的比例由疫情发生前的17.20%上升到47.77%。而疫情发生后在“亲友或自身从事医务相关工作”方面,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认同比例虽均有所提升,但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生在“亲友从事医务工作态度”方面,疫情发生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0)。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自身从事医务工作意愿”均只与“薪酬水平”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在“亲友从事医务工作态度”方面,医学生该态度与“工作强度”呈负相关、与“薪酬水平”呈正相关,而非医学生这一态度仅与“薪酬水平”具有正相关(表3)。结合前述研究结果可知,医学生认为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故对于自身或亲友从事医务相关工作的意愿也较低。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的强度较大,故对亲友从事医务工作的支持度不高。
表3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认同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研究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有共同认识,尤其在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方面评价并不乐观。超九成的医学生对“职业风险”“工作压力”评价为“较大”,这一比例在非医学生中则约为80%。《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在10 小时以上[7],对比本研究的发现,医学生对医务人员工作时长的认知更接近实际,而非医学生则相对低估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这可能与医学生的专业特性有关,相对于其他人群,医学生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切身参与临床医务工作,更能亲自体会到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从而有着更深刻真实的了解。
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对薪酬水平的评价也较为消极。61.22%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的薪酬水平低于实际付出,86.34%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薪酬水平一般或低于相似工作强度的其他行业,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8]。而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薪酬水平的评价则与医学生相反,接近一半的非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薪酬水平高于工作强度相近的其他工作。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医生的薪酬水平相对国际上医生差距较大[9]。可见,非医学生对我国医务人员薪酬水平的评价存在刻板印象[10]。相关分析结果也发现,“薪酬水平”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相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风险、工作压力和实际付出,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医务人员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高工作量和低收入的巨大落差给医学生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不公平感,这种对薪酬水平的消极评价会间接影响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职业人员,医学生的自我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高水平[11]。本次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前医学生在“社会地位”“社会尊重”“亲友从事医务工作态度”等维度的评价并不乐观,对“自身从事医务工作意愿”也较消极,而非医学生在“社会地位”“社会尊重”和“亲友从事医务工作”的态度方面好于医学生。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医疗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认可。但这种职业认同的回升可能只是暂时的,如研究发现,社会大众对医务人员职业认同在历史大事件前后反差极大[12-1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媒体和舆论再次把医务人员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也有人认为,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他们应该做的,不应该贪图回报和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时候,就发生了数起暴力伤医事件。这种负面刻板印象和职业道德绑架,极大打击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心,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可[14]。因此,如何让社会大众建立长久良好的医务人员职业认知,给予医务工作者基本的社会尊重,营造良好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是全社会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确的职业认知对医学生未来择业就业极为重要[15]。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对自身职业认同度一般,疫情期间认同度虽有改善,但仍有约40%的医学生对今后“自身从事医务工作”持消极态度,对“亲友从事医务工作”态度更消极。这一状况可能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恶化有关,暴力伤医事件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情感体验与职业认知[16],甚至出现了职业认同危机[17]。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队伍的主力军,其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医疗队伍的服务水平与稳定性[18]。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培养医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极其重要。建议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同时加强临床实践,搭建多元化临床见习、实习实践平台,为医学生营造良好医学教育环境与氛围。此外,社会媒体也应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患关系,降低医学生对“职业风险”的担忧,客观认识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增强其入职动力与积极性。最后,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中,应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
同时应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理解,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以学生教育带动社会其他人群共同理解与支持医务职业。响应《健康中国2030》号召,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开展讲座与报告、推送科普文章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普及教育,倡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社会大众的健康素养。新闻及网络媒体行业更要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科学引导,积极报道医疗卫生行业新成就与医务人员优秀事迹,弘扬医务人员的崇高品质,将尊医重卫外化为社会主流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