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闫志龙?范兆媛?赵尔曼
摘 要 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可以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和质量,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对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进行研究发现:江苏省“双高计划”建设精准对接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但从专业布点上看,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布点占比过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布点占比过高,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度仍有待加强。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扩大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加快发展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加快推进企业、行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完善专业结构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配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8-0012-05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可以优化地区人才供给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3]。
江苏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被誉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原”[4]。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结构设置的创新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5]。2020年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适配度,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全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江苏高地”[6]。“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获得重大突破。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年产值超越第二产业,首次跃居第一位,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的转变[7]。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要认识到这种新变化,满足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作为经济大省和工业强省,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体系[8]。“十三五”期间,江苏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分布更加优化,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9]。为贯彻实施环保和低碳发展理念,江苏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全省的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如图1所示,2015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46.8%、47.6%,第三产业首次成为最大产业部门。其后,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而第一、二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10]。从长期来看,今后江苏的产业结构格局将不会出现新变动,第三产业比重将始终处于第一的位置,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和学科分工的需要,高等教育部门所设置的学科门类[1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建设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程度,与学校招生、教学研究、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息息相关,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已经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专业建设现状
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共有90所(其中公办院校67所,民办院校23所),有20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认定的“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其中,有7所被评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占认定总数的12.5%;有13所被评定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占认定总数的9.22%,高水平学校数和专业数均居全国第一。在教育部认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中,江苏省有17所入选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占认定总数的8.50%,居全国第一位;有278个专业入选骨干专业,占认定总数的9.52%,居全国第一位[12]。
(二)专业大类建设现状
如表1所示,2019年,江苏省90所高等职业院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覆盖率100%。其中,有7个专业大类开设院校数量超过60所,涵盖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院校。在19个专业大类之下共开设450个专业,有5个专业大类开设专业数最多,分别是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文化艺术大类、电子信息大類和财经商贸大类,占比达45.78%。交通运输大类共开设50个专业,开设专业数排第一;而水利大类开设专业数最少,目前只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所院校开设1个水利工程专业。
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在校生总人数约为60.64万人。从专业大类来看,财经大类的专科在校生人数最多,约12.69万人,占比20.92%;其次是制造大类,约9.58万人,占比15.8%;电子信息大类约8.95万人,占比14.77%;这三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31.22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1.49%;而水利大类人数最少,为240人,约占0.04%。这些专业类别基本涵盖了当下江苏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部门,每年为江苏各个产业部门输送大量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教育专业结构的分布状况和改革发展方向[13],两者之间应当保持相应的适配度。随着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社会将产生新的行业以及相应的新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要紧贴产业结构变化,并保持适当的超前性。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分析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版)》分类标准,本文按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度对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大类进行了划分,见表2。接着对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在校生人数与第一、二、三产业的适配关系进行分析,见表2。高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数在第二、三产业间的分布比例与在校生人数的分布比例大体一致;第一产业的开设专业数比例为6.89%,远超相对应的在校生人数占比(2.96%)。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分布比例与产业结构之间比例相差较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适配度呈现一定程度失衡。2019年,第二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比例为29.36%,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44.4%,两者之间相差较大;开设专业数按产业比例为32.36%,也远低于相对应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第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65.98%,在校生人数比例为67.67%,均高于地區生产总值比例51.3%。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江苏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工业制造业对江苏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依然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对装备制造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等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同时逐步增加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第二产业之间的适配度,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专业布点数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分析
由图2可知2017-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点数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分布情况。从总体数量上看,第三产业专业布点数排第一,达3000个以上;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最少。从变动趋势上看,第一、二产专业布点数变动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专业布点数则在持续性增加。以2019年为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点数总计4771个,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共有84个,占比1.76%;属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共有1120个,占比23.48%;而属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则多达3567个,占比74.76%。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比重远超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结合图1产业结构比例,2019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4.4%,明显远高于相对应的专业布点数占比(23.4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二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供应能力不足。江苏作为工业制造业强省,应该加强第二产业有关专业的建设力度。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1.3%,明显小于其专业布点数占比(74.76%),这说明第三产业专业大类发展过于超前,专业结构设置比例过高,人才培养过剩,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这样极易导致人才供需失衡,出现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的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尽管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比重小于产值比重,但两者之间的适配度相对较好,专业结构设置能满足第一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14]。
(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适配度分析
“双高计划”的启动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迈入一个新时期[15]。由表3可知,2019年在“双高计划”第一轮遴选中,江苏省有20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占入选学校总数的10.15%[16]。这20所院校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7所,每所分布2个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3所,每所分布1个专业群,20所双高院校共布局27个专业群。这27个专业群,分属第一产业的有3个,占比11.11%;分属第二产业的有12个,占比44.44%;分属第三产业的有12个,占比44.44%。在江苏省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第二产业专业群的个数与第三产业持平,专业群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比例,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较为接近。这说明江苏省“双高计划”中的专业群分布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较高适配度。
2021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主抓手,聚力打造制造强省,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17]。其中,现代产业体系包括重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则包括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海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物联网、工程机械、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现代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江苏省“双高计划”中的专业群布局,与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具有较高的适配度。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江苏省的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发展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的适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从在校生人数看,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的在校生人数较多,第一、二产业对应专业的在校生人数较少。第三,从开设专业数看,第二产业开设专业数比例远低于其产值比重,而第一、三产业开设专业数比例高于其产值比重。第四,从专业布点数看,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是第二产业的近三倍,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过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合理。江苏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布点数中近75%属于第三产业,这反映出分属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适配度较低。第五,江苏省“双高计划”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中专业群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有着较高的适配度。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实施,对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相关建议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江苏省应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适配度。第一,江苏省要缩减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扩大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尤其要大力加强装备制造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等理工科专业建设力度,为第二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江苏省要大力发展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快培育紧缺专业和新兴专业,加强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第三,江苏省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践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加快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企业、行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岗位链的衔接度。第四,江苏省要充分发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精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合理调整高水平专业群的布局结构,加强特色专业群的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结构的适配度。第五,江苏省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学校实施、企业参与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优化完善专业结构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职教专业与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2]谷中秀,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8):34-38.
[3]刘刚,许朝山,郑云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17-20.
[4]刘任熊,王莉蕾,陈向阳.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省级质量年报编制范式:江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61-65.
[5]马建富,周如俊,潘玉山,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15):38-44.
[6]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Z].苏教职[2020]6号,2020-07-17.
[7]周静.智能制造背景下江苏高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51-54+80.
[8]刘克勇.服务发展聚焦重点守正创新——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11.
[9]江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EB/OL].(2020-01-200)[2022-01-29].http://js.people.com.cn/n2/2020/0120/c360301-33731003.html.
[10]高斌.“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10):14-16+19.
[11]徐建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高职教育结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66-68.
[12][16]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9-10.32-33.
[1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5.
[14]尤明珍,沈璐,李莹.“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以江苏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47-51.
[15]宋亚峰,潘海生,王世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布局与生成机理[J].江苏高教,2021(2):112-118.
[17]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苏政发[2021]18号,2021-02-19.
Research on the Fit Degree between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high Plan”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ang Jun, Yan Zhilong, Fan Zhaoyuan, Zhao Erman
Abstract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fit betwee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reasonable specialty structure setting can optimize the regional talent supply structure and quality,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high plan”in Jiangsu Province accurately meets the need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ty placemen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related majors is too low, the tertiary industry-related majors account for too much, and the degree of adaptation betwee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i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majors and enrollments related to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ajors, characteristic majors, and brand majors; accelerat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participating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giving full play the leading and demonstration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unit to the“double-high plan”;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specialty structure settings.
Key words “double-high pl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t degree
Author Tang Jun, lectur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Yangzhou 225127); Yan Zhil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an Zhaoyuan, Zhao Erm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作者簡介
唐军(1987- ),男,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讲师(扬州,225127);
闫志龙(1981- ),男,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商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范兆媛、赵尔曼,南京邮电大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研究”(2020SJA2385),主持人:唐军;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金课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实践”(2019JSJG608),主持人:闫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