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波
2019年1月1日,中宣部发布“学习强国”平台,为新时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质量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课题组的推动下,我们基于“学习强国”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在思政课上开展“议题式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议题式教学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强调课程的引入、指导和讨论,以确保课堂在师生交流和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然而,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过多关注社会知识教育,而产生忽视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现象。此外,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主观性,难以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与社会科学常识相关的认知问题,还能够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未知挑战。如果将开放、领先、难以讲授的问题运用议题式教学,整合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建立探讨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表达观点,提高他们将思想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练习独立分析、了解真相的能力。
“学习强国”平台的海量资源优势
“学习强国”平台共有“学习新思想”“习近平文汇”“学习文化”“环球视野”“学习慕课”等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从内容上看,它由“学习”“视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构成。其中“学习”板块包括推荐、要闻、新思想、时政综合、发布、实践、订阅、经济、人物、科技、文化、图片、党史、人事、法纪、国际、十九大时间、纪实、用典、时评、思考、军事等频道。
而作为政治学科教学资源,最为常用的栏目是“用典”“时评”。其他栏目虽然内容丰富,但侧重以学习、了解、知晓为主,而“用典”“时评”两个栏目则是对习近平新思想的权威解读,包揽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求是网、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央视网等媒体权威专家的时事评论,是从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事件本质的重要论述,能够让人豁然开朗,正是政治学科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
议题式教学的素养培养优势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这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以结构化课程知识为主线,以生活中具有系列性、综合性、思辨性、指向性、开放性的探究话题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上合作探究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议题式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态度消极,师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知识,但都浮于表面,往往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打破这一局面,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并且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获得反馈,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有显著效果。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有很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也难以真正参与其中。而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以“议题”为桥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具体来说,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目标等设置“议题”,并且创设问题链、情境链等,让全班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由这条主线串联起来,学生步步深入,通过思辨、讨论,有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有效汲取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实 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读,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与教材内容、学生知识经验的融合点作为切入点,确定合适的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素材搜集与信息分类,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从而开展初步探究,教师再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内化和提升。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学生往往会融入真实的场景,这样,学生既能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学到学科知识,又培养了核心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学习强国”进行议题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选题,即议题的选择 议题式教学取得怎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题的质量。若是议题设置不合理,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网络时代,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话题”,但不一定都能够转化为真正的“议题”。议题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学科素养相一致。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找到把学生熟悉的、有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教学议题的切入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在课前进行议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课堂上难以呈现各种不同观点和对错误观点难以纠正。所以,选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企业经营战略”时,引用“汶川地震时愛心企业纷纷捐款抗震救灾”的议题,来说明作为无形资产的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与经营战略重要性:房地产老大万科与名不见经传的“王老吉”都捐了一个亿,为什么万科被人诟病,而王老吉一鸣惊人,成为知名品牌,二者待遇冰火两重天?又如,在学习“国际关系”一节时,当前的俄乌冲突事件就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面对网络上充斥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结合中国外交部的严正立场,综合“学习强国”上专家权威解读,阐明中国才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以及中国政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付出的外交努力。用中国政府的外交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问题,即议题的设问 时下,一些社会现象常常会引发人们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多方争辩,且这种引起争议的社会现象在当前没有形成固定的社会共识,教师也可以把这类社会现象转化为教学议题。设置这种争议性议题进行教学的目的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些争议,而是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通过思考和尝试解决争议性议题,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关切人类幸福的人文底蕴以及“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创新发展战略”时,引用美国因为5G技术以举国之力对华为进行制裁,来说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华为差一点被“扼住命运的喉咙”之时,联想总裁杨某某却表示相信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不打算做操作系统和芯片。华为能拿出B计划,联想却不能。最终,联想没有成为华为旁边站着的兄弟,却成了网友口中的“阿斗”,你如何看待华为和联想的发展战略?又如,在学习“中国的外交”时,以联合国安理会上关于乌克兰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的投票为背景,设置了:中国政府投了弃权票,是基于哪些思考做出的决策?你如何理解“中国的外交立场和主张是一贯的、明确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从而引导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外交立场和外交主张;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国际视野和公共参与意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分析俄乌矛盾。
解题,即议题的讨论 “议”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部分。在问题思考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议题,确定好自己的意见方向。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范围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动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提示,从而达到思维共进、意见共享的作用,拓宽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宽度和深度。也可以让学生课前针对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带着观点上课,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将时政语言与教材语言无缝衔接,完美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也可理解为“实际联系理论”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如在讨论“俄乌冲突”这一敏感话题时,要紧紧把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稳中国立场,引导正思维,传播正能量,有效甄别网络上不同声音,主动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高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培养的三个意识
深化学科改革,培养资源意识 目前,思想政治课对于“学习强国”平台资源的使用,还停留在“掌握政策”“激发兴趣”“防止枯燥”“吸引注意力”层面,这种定位虽然没有错,但是显然定位低了些,它始终围绕着“知识为主”“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个圆心,而不是“能力为主”“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在时政资源使用上,也往往是点到为止、浅尝辄止后又迅速回到课本知识讲授中,学生通常感觉意犹未尽,兴趣刚起又落下,学科素养的培育教育功能始终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学习强国”资源的使用方式必须有所改变。
深化课程改革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更需要有敏感的资源意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让身边的资源皆可能为我所用;“学习强国”提供的素材资源是丰富的,但是还需要我们能够“找得到”:就是说面对丰富的资源中,既要发现其中的“价值点”“教育点”,也就是“矿脉”,还要能够找到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切入点,并且厘清议题式教学的逻辑层级。
理解课程定位,增强责任意识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想政治课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意味着新课程学科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就相应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授式向学科活动式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辛苦和心血的,吃老本是万万不能了。在实现“课程内容活動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过程中,议题式教学作为载体、途径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政治教师应该走在前面,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更新课程理念和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让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发挥出独特的教育功能。
转变教学方式,强化素养意识 我们知道,某一学科素养并不单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的内涵远比“能力”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关注知识提升还是素养提升的问题上,显而易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根本,更加符合社会价值和个人发展。
即便说高考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但在“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当前的高考命题也在悄然转向。近年来,坚持“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将知识的考查与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融为一体,必然成为今后考试方向。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应对当前以素养提升为价值追求的命题方法。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授之以渔”的学习方式转变。
课题研究的近期成效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通过“选题、问题、解题”三个步骤,利用“学习强国”的“用典”“时评”两个栏目,布置任务,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设计问题,写作修改,展示点评。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视野明显拓展,认识水平明显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明显改善。学生们围绕“李子柒爆红海内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围绕“民法典颁布”,体会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的重大意义;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多角度思考推进营商环境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培养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