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节气文化 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2022-05-06 01:35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苦瓜节气萝卜

◎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审美能力培养

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结合二十四节气,引领幼儿观察动植物、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等,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幼儿学习是通过直接感受、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与经验。我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在每个节气,带领幼儿到幼儿园植物园实地探究,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植物的变化,感受不同节气自然环境变化的美。在白露节气,石榴成熟了,我带领幼儿观察植物园的石榴,观察石榴的外形、颜色,指导幼儿在美工区画石榴,手工制作石榴。向幼儿展示拍下的植物园石榴照片和幼儿收集的各种石榴图片,甚至提供整个或切开的石榴实物,为幼儿提供临摹、写生的样本,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提升幼儿的绘画兴趣。在霜降节,幼儿园的山楂成熟了,一簇簇火红的山楂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我便带领幼儿采摘、触摸、观察,把山楂投放到班级的自然角、美工区,指导幼儿绘画、手工制作。从最初简单绘画外形,到绘画果实的疏密、远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绘画、手工制作水平、审美水平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利用古诗、儿歌,激发作画兴趣

古人创作了许多和节气相关的诗歌、儿歌,许多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古诗、儿歌等,画面感十足。如立夏节气中,杨万里的《小池》,将静景与动态的景色有机地衔接在一起,衬托出整个小泉独特的魅力。这样一幅动静相宜的景色,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带领小班幼儿开展“晕染画——荷叶”的教育活动。根据《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运用深绿浅绿色笔画大小不同圆形,尝试晕染荷叶,并在画荷叶的基础上,在画面上方空余的地方添画蜻蜓,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感受满池塘荷叶深浅交错的美感。

观察自然现象,创造美的事物

在去年大雪节气中,幼儿已经有了对于小雪节气的认识,能够从字面意思了解到小雪与大雪的区别,并通过收集的节气资料了解到大雪节气时雪量会比较大。正值大雪节气,又下了一场雪,幼儿欣赏雪景,感受雪的美。幼儿回忆了自己见过的雪,通过交流“我见过的雪花”,感知了雪花的形状、颜色,从而激发了制作雪花的欲望。幼儿能够利用班级现有材料进行制作,自选喜欢的材料大胆进行雪花的创作,有剪纸雪花、油水分离画雪花、轻黏土制作雪花等,幼儿能够结合已有经验,按照雪花的独特形状进行创意制作,通过持续地观察与创作,提升了幼儿的创作力與审美能力。

通过开展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直接参与、体验、操作,加深幼儿对节气美的进一步感知、表现。比如,在小寒节气中组织幼儿进行剪窗花等活动,使幼儿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节气特征和一年四季的变迁特点。

挖掘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直接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不断挖掘生活中与二十四节气内容有关的美术活动,有效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初步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安雪)

◎ 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

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可以引导幼儿打开自然的大门,探究季节、物候等自然现象与节气的关系。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创设有趣味性、有观察性、有操作性的环境,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元”的物质材料,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进而带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对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注。

导图分享,丰富节气认知

每次节气到来之前,我们会引导幼儿进行节气资料收集活动,并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记录。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幼儿初步运用绘画、符号进行节气思维导图的记录。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清晰地将节气常识、气候特征、节气民俗、节气美食、节气文化、节气谚语、节气故事、节气诗词等这几方面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制作节气思维导图,幼儿可以将收集来的节气知识进行查找、整理、分类、记录,在丰富幼儿节气认知的同时,也让幼儿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性。我们还会在节气当天进行节气资料分享活动,通过分享活动不仅让幼儿将梳理的节气知识进行完整地讲述,不断总结、归纳该节气的知识内容,以促进幼儿对节气的感知。分享活动后,我们则整理出幼儿最喜欢的节气活动进行体验,也会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与调查的节气内容是否相符合。如春分节气标志白天与黑夜一样长,从此白天越来越长。我们就引导孩子观察春分节气后, 天黑得是否越来越迟。

挖掘特点,促自主探究

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最吸引幼儿的就是秋叶美景,秋天的树叶也变得有趣起来。我们以树叶为切入点,树叶成了孩子们追踪节气变化的线索,在寻找、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和树叶也发生了属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在幼儿园的植物园寻找最大的树叶和最小的树叶,并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提问:树叶为什么变黄?为什么会落下来?什么时候会落光?孩子们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根据中班的学习特点,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猜想并梳理树叶变黄的原因,并且利用科学小实验—提取叶绿素,帮助孩子们理解树叶不是变黄了而是“不绿”了,原来叶子里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帮助树叶吸收阳光,到了秋天,阳光变短,也就不再制作新的叶绿素,叶子慢慢停止工作,慢慢变黄,慢慢落下。在观察中,孩子们还发现有的树的叶子会变黄、会落下,有的树的树叶不会变黄,通过进一步地触摸、观察、对比,孩子们发现了常绿树的叶子与落叶树的叶子的不同。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树叶可以制作肥料,于是孩子们就动手制作了树叶肥料,在体验与实验中发现树叶肥料能使冬小麦长得更好。不仅如此,霜降过后,就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孩子们捡拾秋叶进行落叶创作,为寒冷的冬天增添绚丽的颜色。

节气养生,感受节气文化魅力

每逢节气到来之际,我们便组织幼儿进行参观植物园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二十四节气特征和作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从雨水到惊蛰,再到清明、谷雨,是幼儿体验植物生长过程的好时机。霜降之前,在幼儿园的菜地里进行认识红薯的体验活动,通过认识红薯、挖红薯、玩红薯叶、吃红薯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自然有趣的生态教育活动,而且初步学到了关于秋季的节气美食文化,知道了吃红薯的好处。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触到各种食材,更是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与食材、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了简单的农艺劳作技能的同时,幼儿对食物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明白珍惜食物的意义与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也能越来越了解每个节气或者节日对应的美食。

体验游戏,享受快乐童年

节气的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节气游戏可以分为体力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围绕“清明”节气,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放风筝、踢足球等游戏;围绕“端午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舞龙、赛龙舟、翻花绳、挑冰棍等游戏;围绕“立冬”节气,我们组织幼儿开展北风爷爷呼呼、包饺子韵律游戏、节气童谣等游戏。通过游戏,幼儿锻炼了身体,启迪了智慧,愉悦了心情。结合二十四节气,选取适宜的、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游戏,带领幼儿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依靠直接体验和主动探索,来洞悉隐含于二十四节气之中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幼儿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情感体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自然性与时序性特征,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相适应,且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有效地嵌入幼儿的游戲、生活等教育活动中,在文化传承上更易于幼儿接受。综上,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利用二十四节气这一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幼儿从中汲取营养,增强力量,使其自然地内生出文化自信,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文/胡蕊)

◎ 从幼儿生活入手开展节气活动

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经验的获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对于幼儿时期经验获取方式的一种思考。每个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自从出生起,儿童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独立个体的一部分,想在幼儿期积累丰富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他经历了怎样的生活。

在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节气与生活的课程实践中,园所将节气常识、特点融合在儿童日常生活的教育之中,以此丰富幼儿对节气的认知,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成为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筛选节气内容,在生活中融入节气探究

在小班教学中,我将创意水墨课程和节气相关的自然、饮食、民俗知识有机结合,意在通过培养儿童对于不同节气身边景物、民俗特点的观察,用创意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会。清明时节大地万物更新,各种鲜花竞相绽放,特别是南方的油菜花遍布每个角落,美不胜收。在我引导幼儿作画《柔风渡黄花》时,幼儿用纸团蘸取黄色颜料进行作画。在小班幼儿直接感知、多感官具体形象思维获得事物认识的特点下,由于孩子们没有见过真实油菜花盛开的景色,仅是通过图片进行观察,幼儿表现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也让我陷入了思考,原来在节气到来时,不同的地域特点所呈现的节气特点也不相同。而实际生活中孩子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的节气特点,才是能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获得经验的途径,于是在每个节气到来前,一方面我们会将这个节气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则筛选幼儿感兴趣、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内容,真正地从幼儿生活入手开展节气活动。

生活实践——清明吃青团

初步感知制作黏土青团 清明有吃青团习俗,青团的制作方式以揉圆、包紧等步骤组成,这与练习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因此我在4月的美工区域开展了模拟青团制作的活动,在美工区域,我投放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自主进行揉圆、按平、放馅、包紧等动作练习,以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伴随着环境创设的熏陶,孩子们在美工区开始用橡皮泥进行制作青团,最开始的揉圆,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接下来是包“馅”,“馅”也是用揉圆方式制作,但是很多孩子一时不好掌握“馅”的大小,就会出现包不住的情况。这时孩子们就会问:“老师,馅漏了就不好看了对不对?”我迟疑了一下,“没错,的确不好看,但是真正制作青团,如果露馅了,就不能吃了。”但是直接告诉孩子“露馅不能吃”,这件事也很矛盾,本来这橡皮泥制作的就是不能吃啊。由此让我思考,是否能真在幼儿园制作真正的青团,让孩子们去感受制作青团的乐趣。

利用家庭资源制作青团 在和园领导提出制作青团方案的同时,我也向家长们了解一些情况,如:是否有家长会制作这种食物;是否愿意参加班级中的制作青团活动。在取得园领导的准许及保健方面提示的同时,我班家长也表现出愿意参与活动的意愿。班中有一位家长来自南方——夏妈妈,她的家乡正好位于江浙地区,因此对青团的制作比较了解。我和夏妈妈做了简短的沟通,提出希望由她来指导幼儿完成青团制作的课程,夏妈妈欣然接受。于是,我们便共同探讨如何能够在课堂上完成青团制作的过程。

在活动日当天,我们为报名参加活动的家长准备好口罩及防落发帽子,并由家长自行分组分配任务,分别负责面团制作、馅料制作、称重、分发等任务。幼儿在拿到了家长分发的食材之后,分别动起手来,将面团压扁,将馅料揉圆,最后再将馅料包裹到面皮之中。看着青团从厨房中端了出来,孩子们的小眼睛直溜溜地盯着,老师将青团分发到孩子手中,孩子们吃着自己制作的美味,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关于生活化节气活动的价值思考

幼儿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青团,可以真切地从生活情境中汲取到创新的经验。这种切身经验的获得既不是由于言语,也不是由于书本,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行为。总之,在幼儿生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文/闫新雪)

◎ “玩转”小满节气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让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居家生活。我在线上开展了小满节气的相关活动。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将小满节气活动进行了梳理与筛选,然后发到了班群中。同时家长也带着孩子在家里进行节气常识的相关准备。然后孩子在班级群中进行关于小满的分享活动。通过分享,孩子们对小满节气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小满——感受自然篇

小满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个时候植物的生长处在一个特别迅速地生长阶段,有很明显的变化。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更需要通过这种明显的变化来认识这些事物。于是我在班级群中把幼儿园里的变化分享给孩子,孩子们进行对比、观察。通过对幼儿园变化的事物进行感知,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孩子能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于是我开展了“寻找我眼中的小满”活动。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寻找小满节气的变化。孩子们有许多惊喜的发现,大宇发现麦子长到他腰那么高了但还没成熟;然然发现山楂和核桃还没成熟;希希采摘和品尝了成熟的樱桃;天博在公园看到好多花都开了,还闻了闻花香。孩子们通过看、听、摸、闻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发现身边事物的变化。那么我也对活动进行了梳理,帮助家长了解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和获得感知的途径和方法。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家长丰富了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经验。

《指南》中科学领域目标也明确指出,小班幼儿开始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喜欢接触大自然,能够发现事物的明显特征。3~4岁幼儿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事物,关注感知后的结果,初步了解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那么在发现小满的整个开展轨迹中就可以将指南目标很好地融入活动,从幼儿园资源调动幼儿兴趣方面着手,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去发现和感知,运用群内分享环节进行表达,初步感受小满时节天气、植物以及人的实际变化。

小满——吃苦习俗篇

玩苦瓜 随着孩子对小满常识的不断认识和丰富,有的小朋友还分享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小满吃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如果直接从品尝苦瓜入手是不会被孩子接受和喜爱的。于是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从体验苦瓜的游戏入手,帮助幼儿丰富对苦瓜的认识。我先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寻找苦瓜,对苦瓜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向孩子提出了疑问:“苦瓜能不能玩呢?”孩子们都很疑惑:“苦瓜怎么能玩呢?”于是我向家长推荐了一些苦瓜的游戏,鼓励家长积极带领孩子进行苦瓜游戏的尝试。最后孩子们用苦瓜制作了眼镜和棒棒糖,用苦瓜作为按摩棒给家人按摩,用苦瓜套圈、印画、比高矮、投掷等。可以说是玩转苦瓜,把苦瓜用到了极致。有了感知、认识苦瓜,了解苦瓜的营养和探索玩法的基础,我们便开始尝试品尝苦瓜的吃苦活动。

吃苦瓜 活动中我先向大家征集了怎样吃苦瓜不苦的好方法以及苦瓜的多种做法。孩子们纷纷在群中进行分享。然后根据同伴的分享和家人一起参与苦瓜美食的制作。有苦瓜、葡萄、黄瓜制作的三青汁,有蜂蜜苦瓜、苦瓜粥、苦瓜蒸肉等。在苦瓜美食分享中,孩子们对于亲手制作的苦瓜美食也产生了兴趣。制作后也进行了品尝,有些幼儿表示苦瓜经过制作变得好吃了,有些幼儿表达苦瓜还是太苦了。虽然大家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孩子们从各种体验活动中,了解到了夏季到来,暑气增加,我们需要吃些解暑的食物,这些对我们的身体十分有益。

其实在每个节气到来时,我们都会带领孩子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孩子通过活动体验、发现、操作和感知,对每一个节气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可能记不住太多常识性的知识,但他们一定能够发现小满节气里自己穿短衣短裤了,这是他们真正体验到的;他们发现了石榴开花了,这是他们真正看到的,真正发现的;他们发现了在小满节气里和苦瓜做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这是他们真实经历的,这些其实对孩子们才是最重要的。深刻地感知节气和他们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进行节气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文/冉秋爽)

◎ 依据节气特点 教给幼儿生活常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山川河流、风雨闪电、春夏秋冬,这些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可以通过学习欣赏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幼儿得到很好的感知,进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探索、去发现。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自然属性与幼儿教育相融合,其中包含很多方面知识,比如天文学、农耕和物候等。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二十四节气,可以丰富教育资源,也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节气与生活的实践探索中,笔者以霜降、立冬、大雪为例与大家分享我们在节气活动中的获得。

巧用节气产物开展节气探究——以霜降柿子蒂为例

霜降节气是柿子成熟的关键时期,柿子是霜降节气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我带领的班级围绕柿子开展了非常多的活动,其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绘本《咂吧爷爷的柿子树》,在故事中孩子们体会了与人分享的快乐,并对故事中“哎呀奶奶”玩转柿子叶与柿子蒂的创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家长资源收集柿子蒂,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制作了好玩的柿子蒂陀螺。我们先在美工区用好看的颜料和图案对柿子蒂进行了装饰,然后在教育活动中一起探索了什么样的柿子蒂最适合做陀螺,怎样让柿子蒂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经过孩子们的实验探索发现,长得舒展的四瓣分明的柿子蒂做出的陀螺更爱旋转。柿子蒂活动的开展,让我体会到了节气活动开展的意义,最好的教育契机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身边的事物,老师需要用心去发现,然后带着孩子们探索。

善用自然物感知节气特点——以立冬树叶为例

在“冬天节气之立冬”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家长资源收集资料,与孩子一起通过班级分享会将立冬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树叶”为切入点,感受节气带来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也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体验了寻找树叶、认识树叶、在美工区與树叶一起做游戏等一系列活动。树叶也成为孩子们追踪节气变化的线索,在寻找、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在幼儿园发现了很多不同的树叶,也根据自己身边的发现提出树叶为什么变黄、为什么会落下来、什么时候会落光等问题。孩子们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讨论,我们以小组形式开展记录树叶掉光的活动,孩子们在小组中协商如何分工、通过什么形式记录、什么时间记录、谁来记录等问题。

妙用季节特征开展探究活动——以大雪节气冬藏为例

大雪节气意味着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是腌制咸货的好时节。在“冬天节气之大雪”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大雪节气是冬藏的最佳时期,于是在自然角我们开展了关于萝卜保存方法的试验。那怎样保存萝卜呢?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萝卜保存方法的资料,通过投票我们选择了三种方法,分别为:晒干、腌制、窖藏。我们在清洗萝卜和刮萝卜皮中学习到了一些技巧,刮萝卜皮要把萝卜竖起来放,从上到下刮才最干净。在晒干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好穿串,我们就和孩子们在萝卜上弄个孔,开始穿的时候孩子们是直接放的萝卜,后来发现萝卜都叠在一起了,孩子们想办法用珠子将萝卜隔开,也是为了更好地通风。还有就是腌制,孩子们制作了两种口味的腌萝卜,一种是酸甜味道,一种是咸香味道。最后的方法是窖藏,我们在幼儿园后面的小菜园挖地窖、藏萝卜。在窖藏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使用各种工具的技巧,比如铁铲要一手在上握,一手在下拿,遇到硬土要用力铲,将土铲松以后,再用铁铲轻轻铲。藏萝卜时要一层土一层萝卜,保证萝卜之间的通风,孩子们在试验对比中记录了萝卜的变化。

在一日活动中引入节气教育,融入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幼儿学习节气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要抓手,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能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节气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有益于幼儿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文/盛杨)

◎ 节气与生活课程实践初探

二十四节气课程是将二十四节气有机渗透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使其形成更适合幼儿学习的活动形式。目的是激发幼儿对二十四节气活动的兴趣,引導幼儿感知节气变化及规律,从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小班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活动当中,我们收获了一些积极有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环境营造,激发兴趣

寒露时节“菊始黄华”,意思就是说此时菊花已经普遍开放。于是,我按照花瓣相同、颜色不同的原则,选择了3组菊花摆放到自然角。同时,幼儿园也买来了大量菊花装饰到大厅,各式各样的菊花,鲜艳夺目,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目光,引发了幼儿谈论。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带领热情高涨的幼儿们进行了赏菊活动。将这些菊花分别放到几张桌子上,保证高度和幼儿视线大体持平,方便幼儿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在赏菊过程中,幼儿了解了菊花花瓣多、细而长等特征,感受到菊花的美丽。借着幼儿对菊花的热情,我们还延伸出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例如:品尝菊花茶,了解菊花的用途;学习菊花相关手势舞,感受菊花形态美;用彩色纸条进行了菊花的粘贴,进一步探究菊花形态。

通过环境营造寒露节气氛围,创设菊花盛开的视觉冲击,让幼儿感受菊花美丽的同时,了解到人们形成赏菊习俗的原因。赏菊过程还促进了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兴趣的带领下,丰富的活动,有效提升了幼儿的专注力,让幼儿对寒露节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富材料,引发探究

惊蛰节气,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越冬的小虫子们。想要引发幼儿探究这万物萌生的时节,充分的探究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惊蛰节气开始,我在自然角投放了观察盒,盒中有放大镜、小铲子、小镊子等,幼儿通过使用放大镜材料进行游戏时,发现自然角的土盆中长出的小小嫩芽,但是并没有看到小虫子的身影,于是幼儿提出“小虫子会不会在外面”的猜想。为了满足幼儿的猜想,我们经常带着观察盒到后院种植区进行挖一挖、看一看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树上破开的白色米粒状虫卵,这一发现更是激发了幼儿的观察兴趣。随着天气一点点变暖,幼儿看到了小蚂蚁、小甲虫等。为了支持幼儿的探究愿望,我在自然角投放了放大镜饲养盒、蚂蚁工坊、虫类实体标本,美工区投放了虫子简笔画,益智区投放瓢虫点数游戏材料,图书区投放《好饿的毛毛虫》《乔治的昆虫乐园》等绘本,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探究相关知识,了解到节气所反映的自然现象。

捕捉契机,体验乐趣

小班幼儿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动一动、尝一尝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节气内容。例如:在大雪节气时,幼儿听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冬天吃萝卜就不会生病了?”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进行了萝卜的探究活动。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幼儿发现萝卜中充足的水分让嗓子很舒服。为了减少萝卜的辣味,我们又进行了调味萝卜的活动,通过自己添加调味料制作凉拌萝卜,提高幼儿对萝卜的接受程度。通过制作品尝萝卜汤,幼儿有了暖汤让身体变暖暖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切身感受到冬吃萝卜这一习俗的好处。

以幼儿视角出发开展真正有趣的游戏,用快乐的游戏方式引领幼儿学习。例如:立冬节气当天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周一来到幼儿园时,幼儿就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玩雪趣事。于是,我便以“雪”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立冬节气活动,通过活动,幼儿理解了立冬原来就是冬天的开始,天气越来越冷,水要开始结冰,同时人们也要注意保暖了。

通过创设丰富的二十四节气环境,开展多样有趣的活动,幼儿能够知道一年四季,一共二十四个节气;能够感受到节气中动植物的变化,以及与人的关系;感受到每个节气特有景色的美丽;知道秋季吃梨润肺止咳、冬季吃萝卜助消化……在了解了节气知识的同时,在五大领域中也得到了均衡的发展。现在组织节气活动时,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探索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智慧。

(文/贾岚)

◎ 以节气故事表演促幼儿语言发展

在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节气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已经初步体验过二十四节气的实践活动,对二十四节气的常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初步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幼儿对于节气的表达愿望也越来越积极,表达形式也更多样化,如分享交流、绘画、歌舞等,但是在语言表达这方面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本班便结合幼儿对表演活动的热情,探究如何通过节气故事的表演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个语言表达不仅限于对于节气内容的语言表达,而是由节气系列活动的表达扩展到融入生活的语言表达。

故事来源及形式多样性

为了搜集适宜的节气故事,教师首先搜集一些故事,随着幼儿对节气故事了解多了,幼儿也参与了搜集,大家共同筛选。故事的体裁也是多样的,最初我们寻找网上现有的童话故事、传统故事,随后尝试用诗歌改编故事,如散文诗《芽》、古诗《小满》等。还尝试根据节气特征创编故事,如《小红帽走谷雨》。

分阶段引导,助幼儿自主表演

春季,从开学后的第一个节气“惊蛰”开始,教师就开始和幼儿一起尝试故事表演、欣赏故事活动,教师先准备了一些头饰,在幼儿熟悉故事后,再开展表演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人物对话。以及进行肢体动作、表情和语气的模仿。幼儿有了初步的感知后,知道了表演活动和简单的故事讲述与手偶对话不同,而是需要道具服装的帮衬、需要表情动作语气的丰富,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叫“旁白”的重要角色。随后教师在春分节气时选择了有重复句式、词汇优美、句型简短的散文诗《芽》,结合了春分嫩芽出土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班内花生出土发芽的样子,观看种子发芽的过程视频,再进行模仿,在细细的春雨中和幼儿防护好后接一接细细的春雨,感受春风、阳光,自己繪制头饰、并在班里找一些比较形象的成品道具来进行装饰,最后尝试分组表演。

经过两个故事的表演积累后,幼儿找到了表演的乐趣及自信,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在随后的几个节气故事中,幼儿表演得更加自主。

制作丰富多样的道具

为了提高幼儿在表演活动中的表现力及表达欲望等,我们在道具服装的制作形式上也是越来越多样化,例如翅膀,我们就制作了布谷鸟、夜莺、蜻蜓等动物的翅膀,为了每一组都有充分的材料,我们每一种动物的翅膀也是有多个,且制作形式各不相同,有染布、线描画装饰、彩泥装饰、折纸装饰、无纺布装饰、塑料袋制作等。

开展多领域体验活动,促进表演经验的准备

在教育活动的形式上我们从开始的集体欣赏童话剧、教师做旁白幼儿学说台词表演动作,逐渐转换成幼儿分组尝试合作表演、集体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各领域活动的协助。例如,在秋分《彩虹萝卜饼》故事里,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制作萝卜饼的过程,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了彩虹萝卜饼,大家一起制作、品尝,对故事里制作的过程也更加理解。但在表演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表现力不够,于是尝试从寒露故事开始增加一节模仿活动,帮助幼儿对于角色外形特征、静态、动态等的肢体、语气模仿等。增加了模仿活动后,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力有很大的提升。此外,为了帮助幼儿更快地记住故事内容及角色对话,我在过渡环节经常播放故事音频,也会把一些故事音频、视频发到家长群里供幼儿回家欣赏。此外,在故事表演的准备阶段,我们还尝试在建筑区搭建相关建筑,辅助故事的表演。如搭建望月楼、连廊、小桥、亭子等,作为《小满》故事的背景建筑。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故事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改编台词,提高故事趣味性,促进幼儿综合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故事的角色对话较简单,于是我们在故事中加入了朗朗上口的诗歌、歌曲,如《小红帽走谷雨》故事中加入了《春雨的吉他》这首小诗作为台词,也融入了《布谷鸟》歌曲为布谷鸟的台词,《小满》故事中以《柳树姑娘》这首幼儿喜欢的歌曲自然融入夜莺角色的台词,故事中的歌曲都是以角色特点进行的设定,这两种鸟的歌声都很动听,于是台词也就设定为了歌曲。

在节气故事表演的旅程中,我以表演为落脚点,以节气常识分享为开端,再进行“故事搜集与改编—体验故事中相关节气特点及习俗知识的积累—欣赏故事—进行台词对话—制作道具—动作模仿—排练”等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词汇,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成功感,发展了动手、与人配合的能力,并且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节气的特点,感悟了节气习俗。

(文/张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民族幼儿园)

猜你喜欢
苦瓜节气萝卜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吃苦瓜
萝卜蹲
买萝卜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苦瓜大夫
苦瓜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