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议题教学中的思辨—例谈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问题链的实施路径

2022-05-05 09:53韩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桶议题

韩玥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化、逻辑等多学科领域。虽然学科内容涉猎广泛,但从知行结合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多是以认知为主,缺少学生体验的思想教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活动设计中开展多种尝试探索。在教学情境与资源选用上,存在着一堂课中的教学资源过多、过杂,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碎片化的资源需要学生不停切换情境,学生对情境的沉浸程度不够,难以入境,还会分散学生精力,不利于学生形成连贯性的思维。没有主题的教学资源在筛选和利用上容易过于粗放,容易导致学生对案例难以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提升。加之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进度,问题的设计多从教师角度或教材内容出发,使得课堂提问存在过于细碎、随意、缺乏层次性等现象。

作为一门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议题式教学通过以议为形式,以育为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创新,又是一种以真实问题为载体的建构式学习方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也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更是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要方式和有效路径。它以活动的形式通过“问题链”把“教学提示”和“内容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围绕不同内容的议题展开的活动,借助问题链整合所学内容,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通过课内议题活动的拓展和深化,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下面,笔者以“垃圾分类——你我共参与”议题为例,谈谈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议题情景化——以问激趣,创境启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看似理论性很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将教材中凝练的知识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以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议题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实际创设相应情境开展议题教学,并且这个情境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能够兼顾主体性、生活性和思辨性。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利于对学科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具有思辨价值和时代引领性。

在本课试讲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试讲班授课时笔者先呈现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立项、修订到实施的过程,引出垃圾分类的话题,“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出台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了,在生活中执行的情况怎么样呢?”再播放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视频,从而希望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实际上因教师的提问并不清晰,学生只是对教师出示的图片和视频感兴趣,并未能有更深入思考,也不清楚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

为了能够快速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笔者将正讲的教学过程做了一定的修改:在导入时先呈现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立项、修订到实施的过程,引出垃圾分类的话题,“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出台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了,在生活中执行的情况怎么样呢?”然后再进行现场调查“1.你的家里是否进行垃圾分类?如果有是如何做的?如果没有为什么?2.针对玉米棒、酸奶盒、坚果壳等物品应该如何分类?(出示图片)”学生的踊跃发言使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起来。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从行为层面看,授课班级学生中大部分家庭能够做到垃圾分类,但也有部分家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从认知层面看,虽然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不同的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并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整个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创境启思既能快速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又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对所学知识有初步认知,激趣设疑。

从试讲到正讲,从宽泛的问题讨论到学生身边问题的聚焦,学生的兴趣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充分证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学生关心的身边事、生活事出发,通过设计具体的、有逻辑的问题链,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熟悉、熟知的生活场景出发,尽快进入课堂情境,为其后的思维展开打好基础。

议题问题化:以问促思,合作辨思

朱明光老师强调:“围绕议题开展的活动设计,涉及思考问题的情境和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等,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这种设计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从而使活动真正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在议题式教学的建构中,通过问题链搭建思维的台阶,给学生提供探究、表达、争辩的平台和策略指导,才能让“议”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发挥好学科育人功能,深入研究转变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用学科知识剖析学生常见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含义和必要性后,大家能够知道垃圾分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都要参与其中。为了在突破知识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希望以问题链的方式培养学生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达成描述与分类的任务。在试讲班授课时设置了几个连锁问题:垃圾分类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跟谁有关?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在学校和家里,所以笔者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别,分别从班级、学校和社区三个角度来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理论依据,其余学生可质疑或补充。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三个小组展示中呈现的问题几乎大同小异,涉及的相关人员和解决措施也基本雷同。而且学生在呈现理论依据时也只是把所学的知识和调查的结果生搬硬套地结合在一起。

为此,在正讲时,笔者将三个小组在调查中总结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并呈现在黑板上。从三个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班级层面、学校层面还是社区层面,垃圾分类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通过汇总我们发现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垃圾分类知识不足,垃圾桶数量不够多,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垃圾混装回收。继而,笔者从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为了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讨增设垃圾桶这一问题时,笔者又抛出两个问题:“增设垃圾桶是否就能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垃圾桶作为一种资源,过多地使用会有何影响?”学生讨论后笔者出示图片(垃圾桶任性占道,影响出行安全隐患),可见,增设垃圾桶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随后笔者继续出示图片(把可回收垃圾桶都封上不让使用),并抛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可回收垃圾桶封上?这样做是否违背了国家有关垃圾分类的规定?”通过问题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就学校现实情况彼此质疑辩诘,争论不休。此环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自参与其中,在“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主体立场及其做事情的出发点,并学会宏观分析问题,提升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从试讲到正讲,从学生分组展示调查结果到以学生的身份来明辨其他主体的立场观点;从以教师思路为出发点的问题分析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争辩,学生的表达更充分,论点更鲜明,意见也更多元。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要对问题情境进行精心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更好地参与其中,感同身受,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为随后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议题情感化——以问共情,回归拓思

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议题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为此,在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还要有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引领,通过议题的讨论,使议题式教学充满温度。

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政治与法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公民和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课前就相关问题提前查阅了资料,所以在试讲班授课时笔者带着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并就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整节课学生就垃圾分类的问题可以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学生只学会了解决这一个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意识。

在讲授课的最后,笔者先就学生分组讨论时呈现的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这件事不仅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更离不开我们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我们发现,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垃圾分类的相关工作。” 在收尾时笔者还引导学生要以此类推,如果遇到类似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能够知识迁移,学会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运用不同的主体综合解决问题。

议题活动课不仅要有学理分析,也要有情感的共鸣。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能在议题中有所思、有所悟,并落实到实践中去。本环节最终落脚在学生能够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先给学生呈现出最新的“撤桶并点”的新闻标题,然后让学生就“怎样设置垃圾桶更合理”这一问题分小组撰写一份建议书,并以不同方式提交给相关部门。此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相关知识,查缺补漏,同时就垃圾分类的话题进行总结,并呈现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用“意犹未尽”的方式促进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学习,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学生再次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以致用,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参与,更要会参与。

从试讲到正讲,从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到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运用和拓展。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从实际生活中来,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生动真实的课堂学习,以点带面,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切实锻炼学科思维方式,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与法治”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奠定学生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简言之,整节课学生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从感性体验开始,通过现场调查、展示交流及相互补充,最后总结提升、回归生活、理性表达。

总之,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议题为线索,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纽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石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链为线索,帮助学生立足生活情境,活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用学科知识、辩证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它既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教学高质发展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垃圾桶议题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