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强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构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导向。课后练习是指导学生预学、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语言训练、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用课后练习,发挥其内在价值。
要想以课后练习为指引,落实语文要素,就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研读教材、研读习题,明确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正确把握习题的内在价值。
微观单篇:精准聚焦,层层递进 仔细研读统编版教材,不难发现,它的课后练习设计紧扣单元要素,层层递进、梯度明显,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地。
细细研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练习,我们发现,课后每一道练习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并层层推进,指向明确。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第1 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发展顺序,梳理出5 个小标题:接受任务、痛击来敌、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并借助小标题来讲讲这个故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本文描写的主要场面是痛击来敌、诱敌上山、舍身跳崖这三个部分,让学生对场面的描写有初步的认识。第2 题,则要求学生评词析句,在字里行间感受这五位英雄的豪迈气概和英勇无畏,这些个体的描写其实就是“点”。在前两题的铺垫下,第3 题先明确阐述什么是面(“关注人物群体”),什么是点(每一个战士),然后再引导进行评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起到一个引导认知“点面结合”的目的,同时又要求结合相关内容来评价,做到了“点面结合”的图式化。《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三练习题由“场面”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点”“面”,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层层深入。
由此可见,统编版教科书课后练习的编排从信息提取、内容理解、方法习得等多个维度展开,学习要点更加明晰,知识体系更加明确,操作路径更加明了。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如有一双慧眼,识得课后练习这一颗明珠,准确把握习题的用意和要求,就能在教学中更加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助教学一臂之力。
统观单元:集中编排,前后照应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和两个语文要素进行编写,一个单元由3~4 篇课文和园地组成,这些课文及园地的习题,在编写上并非是围绕该语文要素的重复操练,而是拾级而上的纵深推进,由易到难安排学习过程。如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后练习虽都是依据单元阅读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来设计的,但是每篇课文后面练习各有侧重,呈明显的阶梯状上升。
《狼牙山五壮士》作为本单元的首篇“点面结合”的文章,它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初步认知“点面结合”,同时又要求结合相关内容来评价,做到了“点面结合”的图式化。在此基础上,《开国大典》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对阅兵式部分进行“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灯光》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聚焦战斗场面,自主探究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的课后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梯度明显。
“学以致用”,本单元安排的习作《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正是对学生习得“点面结合”这一知识点在实践表达中的迁移运用,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的课后练习,从不同层级逐步达成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宏观整体:长线分布,纵向递进 与单元集中训练不同,有些语文要素的编排属于长线编排,它散落在不同单元、不同课文中,需要一个学段,甚至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长线教学,纵向递进,使所学举一反三,扎实基础,稳步推进。例如,统编版教材单元习作练习中有关于落实想象作文的语文要素,教材在编排上就是层层深入,呈阶梯状递进。“想象作文”的练习以三年级的“试着自己编童话”为基础,以四年级的“创编故事、新编故事”为发展,以六年级的“展开丰富想象,创编生活、科幻故事”为提高,前后关联,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想象作文”的学段要求作了明晰的规定:“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想象”“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统编版教材这样明晰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的要求,更体现了“习作练习”的“连续性”,让“想象作文”练习呈现鲜明的“阶梯性”,使得每次习作练习的教学内容清晰可见,使得同个领域的习作练习在不同年段有层次、有结构,拾级而上,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攀升。
通过对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整体解析、特点解读,不难发现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编写意图明确,层次分明,突出要素,螺旋上升。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顺题而导,就能逐步落实语文要素。笔者以“课后练习”为工具,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堂教学中加以探究与运用,以落实语文要素,基本框架如下:
以课后练习为起点,架构“微观单篇”学习路径 课后练习精练地概括了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以课后练习为驱动,巧妙搭建“学习支架”,勾连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实践展开课堂教学,以落实语文要素。以六上第二单元课文《开国大典》为例:
一是,以“题”导学,初知文章脉络。《开国大典》安排在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本课按照时间顺序,先后描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等重要场面,本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与《狼牙山五壮士》十分类似,在前文已学的基础上,笔者借助本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设计导学单,让学生尝试学法迁移,自主研读,完成思维导图。教学设计如下:提炼场面,厘清开国大典的过程;借助导图,说说大典的过程;教师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由于前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已有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和“借助提示讲故事”两个语文要素的实践,本课这一教学环节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是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反复运用和能力提升,学生们接受较快,顺利地梳理了本文的脉络。
二是用“题”细究,习得文章写法。在整体感知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精读课文,细细探究课文是如何描写阅兵式这一场面的,以落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习得文章写法。教学这个场面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活泼生动,借助课后练习二,学生迁移性地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进一步巩固了典型的“点面结合”的写法,落实了语文要素。
三是借“题”拓展,迁移实践语言。借助《开国大典》的课后练习,落实了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丰富了阅读积累,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由读到写,进行练笔迁移,仿写一个熟悉的场面,丰富语用经验。借课后练习提取信息,了解文章脉络,提炼场面,再到细究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进而拓展到语言实践,课后练习勾连了整节课,贯穿了整个教学环节。深入分析课后练习,不仅让教师明确了“教什么”,也为教师怎么教指引了方向,可谓一举数得。
以课后练习为支点,铺就“统观单元”学习路径 以课后练习为视点,根据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既可独立操作,又能前后勾连的导学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不二法宝。
一是立足单元首篇,把好方向。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在教学本单元首篇细致性体现“点面结合”写法的课文时,笔者认为应降低难度,让学生对“点面结合”有初步的认识,因此,结合课后练习,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设计导学单,借助课后练习和课堂作业本,优化课后练习,以图表、问答试题形式出现,旨在通过文中的“泡泡语”引导学生“抓住总起句概说自然段的大意”。这是首次在导学单中提出“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法,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一语文要素有初步认识。
二是把好单元中篇,从扶到放。在前文导学单的基础上,单元第三篇课文《开国大典》的导学单略有改变,但实践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初衷依旧不变。借助课后练习,根据文本特点,教给学生提炼开国大典过程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阅兵式的点面结合写法,进而对比“点”“面”,发现点面结合的组合方式,可以富有变化,可以是一点一面,也可以是多点罗列。此篇课文课后练习二,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由扶到放,迁移运用,重点对比“阅兵式”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这三个场面的不同写法,以加深点面结合中“多点罗列”这一写法的印象。借课后练习递进式的导学,提升学生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知,练笔迁移仿写一个熟悉的场面,提高语用能力,并为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是利用单元习作,实践语用。由于前文精读课文的学习,从扶到放,再到略读课文的自主探究、点面结合的片段小练笔,学生对“点面结合写场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的作文实践,可谓“水到渠成”。随着学生对“点面结合”这一语用点的获得与累积,笔者根据课后练习,设计导学单,提示学生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注意到主要同学的表现,写清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通过习作,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以课后练习为视点,形成“宏观整体”学习路径 三年级起,学生就开始学习有关想象的习作内容,如续编故事、编童话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方法,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发挥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贯穿了整个小学,因此,在指导六上第一单元的作文《变形记》时,笔者是基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的同时结合第一单元篇章页中明确提出的习作要求“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落实语文要素。《变形记》要凸显由“变形”来转换自己的视角与思维,进行想象与表达的训练。此次有别于之前的想象习作,首先,需要学生尝试转变自己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来表达。其次,从习作要求上来看,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把重点的部分写详细。为此,设计如下教学:第一,发挥想象,完成思维导图。第二,出示课本故事题目,自主选择,畅谈“我最想变成……”。第三,回顾前文《花之歌》中,作者变形为“花”的句子,关注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变形的,形成板书。第四,学生尝试运用以上方法,写“变形部分”。第五,交流修改。
本次习作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着重于自己的想象,展开具体的情境,进行描述。如何让奇思妙想具象化,真正落于笔端,这是高段学生写想象作文的难点所在。而六上第四单元的习作练习,就是基于第一单元习作练习完成的情况再进行的。具体步骤:第一,回顾第一单元习作,写想象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注意人称;着重于想象,把重点的部分写详细。第二,出示习作内容,自主选择创编内容。第三,回顾故事大纲创编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人物、特定的环境、曲折的情节。第四,模仿课文《桥》,自主创编故事大纲。第五,交流展示,修改故事大纲思维导图。
基于部编教材“连续性”“延伸性”编排的特点,教学中,基于同一语文要素(如“发挥想象,进行语言实践”等),在不同单元的“线性延展”,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展开教学,教学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课后练习是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言语发展、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一座桥梁。以课后练习为参照,把课后练习纳入教学目标,融入课堂教学,将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对课后练习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使之更加贴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