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树祥
(六安市中医院检验科,安徽 六安 237006)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临床确诊患者中已属于晚期NSCLC者占较大比重,此类患者不具备手术治疗机会,一线含铂类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和延长生存时间。但临床实际表明,晚期NSCLC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化疗敏感性较弱者并不少见,导致病情持续恶化,预后状况较差[1]。因此若能有效评估预测一线化疗敏感性结局,对指导临床抗肿瘤综合治疗尤为重要。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人体血浆成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临床诊断贫血的血常规指标,临床中NSCLC患者易出现Hb水平低下,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2]。但目前Fbg、Hb水平对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Fbg、Hb水平对化疗敏感性结局的预测价值。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97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组织学病理检查明确为首次确诊NSCLC,肺腺癌患者相关驱动基因为阴性;(2)影像学评估分期为III~IV期;(3)不宜手术治疗且无化疗禁忌,患者均自愿接受一线含铂类药物治疗,且成功完成6个化疗周期;(4)临床和病理相关资料保留齐全。排除标准:(1)患者入院化疗前1个月接受过相关抗肿瘤治疗或输血史;(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或化疗期间接受过中药等抗肿瘤相关治疗。
1.2.1 化疗敏感性评估及分组 所有NSCLC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和明确诊断后,接受一线含铂类双药联合化疗,其中肺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500 mg/m2+顺铂75 mg/m2化疗方案,肺鳞癌患者接受紫杉醇类135~175 mg/m2+顺铂75 mg/m2化疗方案,化疗前口服地塞米松以减轻过敏反应。3周/化疗周期,6个化疗周期后依据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评估疗效,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疾病稳定(stability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RD),疾病控制(disease control,DC)=CR+PR+SD,DC表示肿瘤对化疗敏感,RD表示化疗敏感性差,病情继续恶化。本研究依据化疗敏感性进行分组,分成DC组(n=70)和PD组(n=27),其中DC组包括PR 42例和SD 28例,无CR病例。
1.2.2 资料收集和Fbg、Hb水平检测 对入选NSCLC患者进行资料归类整理,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分期、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体力状况(physical status,PS)评分等。分别于化疗前1周和6个化疗周期后检测Fbg、Hb水平,血浆Fbg采用ACT-TOP凝血分析仪检测,正常值范围2~4 g/L,血常规Hb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可自动检测,Hb<110 g表示贫血。
DC组和PD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分期、组织学类型和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情况均比PD组严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C组和PD组相关资料比较
化疗前,DC组Fbg水平、贫血发生率低于PD组,Hb水平高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C组Fbg水平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PD组Fbg水平高于化疗前(P<0.05),Hb水平则低于化疗前(P<0.05)。DC组化疗后Fbg水平低于PD组,Hb水平高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C组和PD组化疗前后Fbg、Hb水平比较
将入组97例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是否敏感作为因变量(DC=0,PD=1),将上述分析中P<0.05的指标(远处转移、分化程度和化疗前Fbg、Hb水平)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分化程度和化疗前Fbg、Hb水平均是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将入组97例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是否敏感作为状态变量(DC=0,PD=1),化疗前Fbg、Hb水平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化疗前Fbg、Hb水平预测一线化疗敏感性较差的AUC分别为0.814、0.751,95% CI为0.704~0.925、0.627~0.876,最佳截断值为4.43 g/L、105.37 g/L,且二者联合时AUC最大,为0.893(95% CI:0.809~0.978),高于单独化疗前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1,P<0.05)。见图1。
化疗敏感性较差是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明显下降[3]。除外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分期等常规肿瘤因素,宿主因素与化疗敏感性也存在紧密关联。本研究发现,化疗前Fbg、Hb水平是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时,为临床化疗前评估患者化疗敏感性和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Fbg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与自然健康人群比较,宫颈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患者易出现血浆Fbg水平异常升高。郑丽华等[4]报道发现,术前Fbg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紧密相关,可作为预测预后状况的参考指标。Zhao等[5]报道也指出,Fbg、Fbg-白蛋白比率与肺腺癌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以及预后相关。本研究发现,DC组化疗前Fbg低于PD组,DC组化疗前后Fbg无明显变化,但PD组化疗后Fbg显著升高,且高于DC组,提示Fbg水平可能与化疗敏感性存在关联,化疗前较高Fbg水平者的化疗获益率可能明显下降。本研究还显示,化疗前Fbg水平是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较差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预测价值较好。Fbg水平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可能是:(1)Fbg是反映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状态的敏感指标,而凝血纤溶系统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Fbg通过与血管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结合,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生成,促进机体循环肿瘤细胞的转移[6-7];(2)Fbg异常升高,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微血栓并附着于肿瘤细胞表面,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为肿瘤继续增殖转移提供有利条件[8-9]。
Hb水平明显偏低在结直肠癌、NSCLC、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引起食欲下降、呕吐和营养状况下降等表现。本研究发现,PD组化疗前贫血率高于DC组,且Hb水平低于DC组,与以往报道[10-12]吻合,化疗前Hb水平是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较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水平表达对化疗敏感性结局也具有一定辅助预测价值。Hb水平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可能是:(1)Hb水平不仅反映晚期NSCLC患者的贫血状况,与癌细胞增殖扩散等病理过程也有关联,低Hb水平提示机体肿瘤细胞增殖扩散相对活跃,对Hb的消耗增加,增加贫血或化疗期间贫血并发症的风险。异常偏低Hb水平可造成肿瘤细胞缺氧,易引起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改变,增加肿瘤的侵袭性,刺激肿瘤微血管形成,促进肿瘤进展恶化和增加抗肿瘤治疗的难度,临床获益率明显下降[13-14];(2)低水平Hb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相对较差,不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易诱发或加重化疗相关贫血,而且可能会增加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抵抗力,肿瘤细胞继续增殖扩散,降低抗肿瘤功效和临床获益。Kang等[15]报道指出,肿瘤远处转移、肿瘤细胞低分化NSCLC患者Hb水平往往更低,恶性程度更高,化疗敏感性也相对较低,也印证了本研究结论。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来源单一、样本量偏少等不足,且未能分析不同病理类型NSCLC患者的Fbg、Hb水平特点,后续仍需作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Fbg、Hb水平与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化疗前检测Fbg、Hb水平对化疗敏感性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