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雄,吴家盛,朱俊德,何影浩,曾焰辉,李灿辉,何秀珍,吴征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1.创伤骨科;2.门诊骨科;3.超声诊疗科,广东 佛山 528000)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肌腱损伤,目前临床尚无最佳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存在跟腱再断裂、提踵及步态恢复差、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风险[2-3];切开缝合能较完全修复断裂的跟腱,但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5];有限切开、经皮缝合能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但腓肠神经损伤、再次断裂的发生率也高于切开缝合[6-7]。Bunnell法是抽出式肌腱缝合法[8],用钢线在肌腱近侧断端行两道与腱纤维垂直方向的缝合,再沿与腱纤维平行方向引出断端、从远侧断端平行方向穿入2 cm后再穿出肌腱表面,于原位穿出皮肤,钮扣固定缝合。Bunnell法不将异物留于肌腱内,不影响机体组织的正常愈合,但因其操作路径较长,可能会造成术后的广泛粘连。本研究拟运用超声引导改良Bunnell法,并应用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诊;成人患者;符合急性跟腱断裂诊断标准[9];Myerson分型Ⅰ-Ⅱ型[10];受伤时间≤2周;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跟腱止点撕脱型断裂。将患者按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Bunnell法经皮缝合;B组采用Bunnell法经皮缝合;C组采用切开缝合进行治疗。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间一般资料
术前,三组患者均根据超声及MR定位,在皮肤上标记跟腱断端及腓肠神经的投影位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取俯卧位。术后,三组患者术后跖屈30°位短腿石膏固定两周,然后改用跖屈位跟腱支具继续固定,逐步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周后在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并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练习,6个月后无活动限制。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2.5±2.4)个月。A组(超声引导下改良Bunnell法经皮缝合):术中使用深圳WISON Labat SP彩色超声诊断仪,10 MHz探头。床边超声先行跟腱断端及腓肠神经定位,以跟腱断裂点为中心,分别在跟腱断端近端、远端、跟腱断裂处沿肌腱的内、外侧边缘各做3个长约0.5 cm的纵行切口,在术中超声监测下,避开腓肠神经,用直径1.5 mm的带孔克氏针分别在远、近端穿刺,通过两侧小切口经皮交叉引入5号MB66 ETHIBOND缝线,并分别在断端中点两侧小切口穿出,同时拉紧两侧远近端缝线,超声实时监测断端合拢情况,见远近两端间隙消失后,同时打结。再于跟腱断裂点远、近端2 cm处分别作两长约0.5 cm的纵切口,用0号W9261PDS ⅡETHICON可吸收缝线通过小切口作经皮“8”字缝合加固断端,超声即时检查断裂处对合良好,检查Thompson 试验(-)后,缝合皮肤伤口,以踝关节跖屈30°位小腿石膏托固定。术中注意将穿刺孔周围组织分离,避免缝合深筋膜及牵拉损伤腓肠神经。B组(Bunnell法经皮缝合):分别在跟腱远、近断端两侧各做3个纵行0.5 cm的切口,用5号MB66 ETHIBOND缝线通过两侧小切口对断端行 “8”字缝合。穿刺及缝合前注意将穿刺孔周围组织分离,避免损伤腓肠神经。检查Thompson 试验(-),缝合皮肤伤口,以踝关节跖屈30°位小腿石膏托固定。C组(切开缝合):在跟腱内侧作一长约8~10 cm的纵行切口。暴露断裂的跟腱,5号MB66 ETHIBOND缝线作Krackow法缝合,用0号VCP358 ETHICON可吸收缝线加固缝合腱周组织、检查牢靠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以踝关节跖屈30°位短腿石膏托固定。见图1。
(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两周疼痛程度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与术后8周跟腱断端间隙(B超)、术前与术后8周的创伤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PR)、降钙素原(PCT)]。(2)术后8周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恢复工作及运动的时间。(4)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采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标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及Thermann跟腱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1-12]。
A、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均低于C组(均P<0.05)。术前,三组的WBC、CRP、PCT、B超跟腱间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的WBC、CRP、PCT水平低于C组(均P<0.05),A、C组的跟腱间隙小于B组(均P<0.05)。见表2及表3。
表2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
表3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
A组:无并发症发生。B组:切口表浅感染1例,经换药治疗后,伤口愈合;出现腓肠神经损伤3例,予营养神经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术后3周及7周各出现跟腱再断裂1例,予切开Krackow法缝合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0%(6/30)。C组:切口表浅感染1例,切口皮缘坏死2例,经换药治疗后,伤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37)。
治疗后,B组恢复工作及运动时间长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hermann评分及ATRS评分三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预后相关指标
目前切开缝合仍是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主要外科治疗方法[13]。但由于跟腱解剖和血供的特殊性,术后并发症较多见。为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Ma等[8]提出了经皮缝合法,但因术中无法直视全部术野,无法确保断端吻合质量和腓肠神经在跟腱区域的行径,术者很难通过触摸体表标志物将其定位,易致神经损伤[14],且修复强度不足、再断裂也是经皮缝合术常见的合并症[15-16]。近年来,有限切开缝合、内镜下及超声辅助下经皮修复等方法应运而生[6,17-19]。但有限切开缝合法发生术后并发症及腓肠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不低[13];内镜下经皮缝合法存在硬件要求高、操作复杂、学习曲线长等缺点[20];而超声辅助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本研究中,A组术后无并发症,且A、B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炎症指标均低于C组。术后复查B超,B组吻合后断端间隙较另外两组大,推测断端处无紧密接触及术后3个月内过早负重可能是其主要原因。B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可能与术中腓肠神经位置无法准确定位、打结时缝线牵拉、线结离体表过近等有关。C组中部分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皮缘坏死,可能是由于跟腱吻合张力恢复后,软组织合页张力过大及皮下脂肪液化。B组恢复工作及运动的时间长于A、C组,可能是因为断端间遗留间隙致修复时间长。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改良Bunnell法经皮缝合、Bunnell法经皮缝合、切开缝合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其中超声引导下改良Bunnell法经皮缝合在保征断端吻合质量的同时,避免了切口并发症发生及腓肠神经损伤,康复时间短,费用低,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较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