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青
[摘 要]基于“饭圈”文化背景分析青少年在不理智追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以相关案例为脚本结合访谈调查,分析其特征形式、发生诱因和教育对策,并从青少年自身、家校、网络环境三方面提出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保护机制,杜绝饭圈偏激,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饭圈文化;青少年;问题行为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网民”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代名词,其中不乏追星的青少年群体。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19年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10 至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41.5%,其中中学生群体占比达26.0%。《半月谈》在2021年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1]。在青少年追星过程中,衍生出了“饭圈”这样的群体组织,并形成一种“饭圈文化”。“饭圈”是指以青少年为主体,以线上交流为主要方式,以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为核心的有组织、利益化的圈层,是在青少年追星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新型追星团体。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追星,所以追星青少年构成的饭圈群体必然为小规模组织,属于青少年中的亚群体。同时这些亚群体组织质量参差不齐、各有良莠,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侵袭甚至腐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致使其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
一、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问题行为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13-16岁是个体认知和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受自身内部因素,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外,外部环境因素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尤其是身处“饭圈”的追星青少年们,更容易受到众多不良信息的侵袭。
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决定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的专项行动”,着重肃清5类饭圈乱象:一是诱导未成年人高额集资、投票打榜等行为;二是引诱粉丝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行为;三是鼓动粉丝炫富攀比、奢靡享乐等行为;四是号召粉丝雇佣“水军”、恶评刷榜等行为;五是利用宣传蹭热点、虚假传播等行为[2]。这五类“饭圈”乱象中,每一条都包含未成年人的身影,而未成年人中又以青少年为最。在“饭圈”各种宣传噱头的影响下,“饭圈”青少年为了自己所追偶像会做出多种不理智的行为。如为了维持偶像“番位”而注入资金给偶像投票打榜,为了增加偶像流量而购买“水军”营造讨论话题,更有甚者为了维护偶像的“美好形象”,不容许有任何非议偶像的言论行为存在,甚至为此大打出手[3]。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校园中时,将会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不仅导致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且会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影响。腾讯网曾报道,同学之间因为追星产生分歧而引发了校园欺凌[4]。这种错误的行为习性一旦形成,将会对青少年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各种问题行为出现。
二、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问题行为归因分析
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以个人为中心,与个体产生直接关联的因素是影响程度最重的要素,即除个体自身因素外,微观系统中的学校、家庭因素、网络环境因素等都与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由于青少年的追星活动紧密依托于网络环境,因此同伴因素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追星同伴。“饭圈”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诱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在对追星青少年进行访谈后了解到,青少年追星大多是被明星“长得好看”“唱歌好听”“演戏棒”等外部表象所吸引,这些外在的内容并不足以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发展,倘若沉迷于这些虚幻的表象,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会異常空虚,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青少年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时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环境恰恰就为这种逆反情绪提供了一个发泄平台,青少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加入,进行“理想投射”,而“理想投射”的价值实体就是偶像明星。偶像明星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正是青少年所期望的价值意义,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会受到“饭圈”错误信息的诱导,沉浸于这种虚假幻象之中,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2.家校教育价值缺失
家庭教育需要依托家庭环境。当下,各类电子产品充斥于青少年学习生活,家长也将孩子的学习更多地交付于信息媒体。这一方面弱化了家长自身的教养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对网络媒体产生依赖。当这种依赖缺少父母正确指引时,便会在明星、网红等网络人设的驱使下转变为对这些人物的迷恋,甚至诱发各种问题行为。
而在学校教育方面,虽然强调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但评价学生仍在很大程度上以分数为主。当问及“你认为哪种学生更受老师喜欢”时,85%的学生回答“要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与当前倡导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价值相背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教育的价值理念不明晰、倡导不彻底,从教师到学生和家长更多停留在以分数评定学生的理念上,难以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评定。而得不到适当价值评定的青少年将自己的视线转移到网络环境,寻求虚拟世界中的自我价值,很容易被错误信息诱导而产生问题行为。
3.网络治理缺乏规范
青少年正常的追星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其越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时,就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饭圈”的发展依托于网络世界,在网络环境中,虚拟世界的规范不如现实生活中那样明确和有责任限度,责任主体不明晰的状况为青少年的各种问题行为提供了隐性的诱发要素,如造谣生事、侮辱谩骂他人都不会轻易直接承担相应后果等。在“饭圈”组织的加持下,纠结共同的“饭圈”同伴成员而导致的声势浩大的偏激行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蔓延。
以微博为例,由追星青少年组成的各种“粉丝后援会”“社区论坛”“明星话题社区”等部落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迷恋明星达到痴迷境地的粉丝。这些组织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明星戏剧宣传,有的负责维持明星流量、增加明星曝光,有的负责给明星“控评”。一旦出现明星的负面消息,这些粉丝则会在设法控制评论的基础上演化出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如刷黑榜、强制消费、虚假宣传,更有甚者出现侮辱谩骂他人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因为网络治理的不规范而难以进行责任追究,导致“饭圈”追星乱象层出不穷。“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的专项行动”引起了人们对“饭圈”健康发展的进一步深思。
三、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问题行为教育对策
为促进青少年理智追星,应当建构“个人—家—校—网络”三重保障措施,形成积极向上的引导氛围,帮助青少年回归健康生活。
1.调整青少年错误观念,塑造健康行为
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引领作用,把握青少年思想动态,才能从根本上了解青少年行为模式产生的缘由,也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教育者要坚守“育人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帮助青少年塑造积极正向的精神世界。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依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关注青少年的自我表达,给予青少年时间和空间,从深层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自我成长,消除对“饭圈”的过度沉迷。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兼以行为上的塑造。如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让青少年体验成功,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坚定其自信心,克服心理挫败感。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改变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理念,建构良性的教育生态[5]。关注学生在教学或活动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思想品德、人际交往、道德发展、运动素质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青少年发展积极的健康行为,避免被”饭圈“不良信息诱导,使思想与行为达到同步正向发展。
2.深入贯彻教育改革,形成家校合力
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机制,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估和价值评定,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实践行价值教育机制,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辅以思想塑造,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在其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家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也应得到重视。很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导致“5+2=0”的现象发生。家长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以身作则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要在家庭中营造充满爱的氛围,帮助孩子形成强大而充实的内心世界,配合学校教育活动,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3.肃清网络不良风气,营造健康氛围
“饭圈”的发展以网络环境为据点,向外辐射至青少年的现实生活。《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指出,全国范围内28.89%的青少年曾經遭受网络暴力辱骂,其中以“网络嘲笑”和“侮辱性词语使用”居多。2020版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全国近五成未成年人会使用网络用语,近两成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行为,并且在生活中加以延续。只有肃清网络不良风气,严格“饭圈”发展,才能消除“饭圈”不良行为习气。2020 年 7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开展 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以及2021年6月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的专项行动”,都展示了国家肃清“饭圈”不良发展的决心。除此之外,严格审查制度、实行身份核实、杜绝“饭圈”恶性竞争、营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都是革除“饭圈”陋习,营造良好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升栋.“饭圈”争议及治理[J].人民论坛,2021(08):64-66.
[2]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EB/OL].(2021-06-15)[2021-06-23].http://www.cac.gov.cn/2021-06/08/c_1624735580427196.htm.
[3]陈骢.饭圈文化的畸变与归正[J].人民论坛,2020(22):134-135.
[4]腾讯网.从未想过有一天,追星会成为“校园暴力”的理由[EB/OL].[2021-05-27].https://xw.qq.com/cmsid/20200329A09RTW00.
[5]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1.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