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书法的审美能力作为美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鉴赏作品提升感知力,多样化的书法教学培育想象力,赏析训练提高理解力,创作书法作品培养表现力,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感受书法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以此传承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审美能力;感知力;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9-0044-03
【作者简介】潘洁,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江苏苏州,215616)教师,一级教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是反映真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各种生活提供美的享受。书法教学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重视书法教学中的美育作用,通过书法作品的鉴赏、想象、创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审美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能力的内涵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简单来讲,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事物、艺术品格等内容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依据这种感受和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在小学书法审美能力培养中,要重点探讨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这四项要素。
二、小学書法教育中的审美要素分析
1.感知力。
这项要素是指审美的感觉,属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条件,也是主观感觉对审美目标的客观描述。审美感觉既可以完整表现事物的表象特征,又可以让审美器官形成协同作用,由此在明确审美图式后有效传递相关信息。从实践角度来看,审美能力中的感知力属于客体事物特征的反应,不仅能有效掌控事物审美属性,还能充分展现审美状态中的主体情绪变化。
2.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因而同样离不开想象。这项要素不仅是发展思维的主要形式,还是再次创作艺术形象的关键内容。通过审美感知培育审美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深刻记忆表现形式和审美元素的同时,通过各种想象加工再次描述审美对象。
3.理解力。
由于审美目标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基本特征,审美活动会在审美目标的形式表达上呈现生动且丰富的形象,所以,学生只依靠想象力和感知力并不能全面了解审美活动,还需要对审美目标进行理性思考。小学生更要具备审美的理解力,这样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训练中将理解力转变成自我创造力,最终熟练运用写作技巧和笔法。
4.表现力。
这项要素是前三种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属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将相应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利用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依据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最终充分融合多项元素,在形式化的审美主观表达中生成表现力。由此可见,表现力是小学生对审美目标的物质形态呈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三、如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基于书法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培养感知力。
感知力作为培养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基础要求,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主要用来鉴赏书法技能。审美是“眼”上的功夫,我们要培养学生多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经典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欣赏名家名作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从软笔书法作品的艺术形式来看,优质作品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结构等都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整篇作品的结构布局合理,学生在观察解析时不仅可以领会名家的笔法运用、墨色变化等基本书写技巧,还能从中感受到经典作品外在表现形式的艺术美感。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观看名家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博物馆、书法作品展等渠道欣赏原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2.基于学生的记忆表象培养想象力。
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每为一个字,各象其形,斯为妙也”。我们最熟悉的“永字八法”将点画姿态描述得比较朦胧: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在形容书法美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说得具体点呢?沈鹏先生曾经说过:欣赏书法,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让一个完全不懂汉字的人去欣赏书法,在他眼里,线条只是留在纸上的痕迹而已。而文字的诞生,就是取法于自然,由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演化而来的。前人在面对汉字的时候,自然也就能联想到身边具体事物的形态。写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永字八法”那么形容每一个笔画了。
小学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人的表现形式和想象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结合动作演示、书法故事等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熟练掌握多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基于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培养理解力。
理解能力一般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书法极其重要。学生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表现。但理解是前提,没有理解这个前提,更不用提表现了。所以,学习书法需要我们提高理解力,认真地比较和分析,一定要把字形结构和结字规律理解透彻,才能书写出漂亮的汉字。
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书法作品进行理解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作品赏析中,感受不同类型的创作风格,比如说含蓄、婀娜、狂放等。由于每位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理解方式,确保他们可以在积极参与中掌握更多的书法技巧,继续优化自身的审美能力。
学生学习书法之初可能会感到比较单调无趣,这种感觉不利于学生养成长期坚持的学习习惯。为了提高小学生在书法教学中的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针对所学知识设计优质的课堂模式,还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进行应用。比如,参观当地的大型书展、博物馆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摆脱传统学习思维限制的同时,真正认识到书法教学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4.基于学生的创作表达培养表现力。
学生在书法教学中的审美表现力首先受自身书法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赏析书法作品,让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组织他们临摹古代的碑帖,体验书法名家的日常生活,感受其独具魅力的书法创作过程。
其次让学生手摩心追,通过书法练习实践做支撑,以达到“手”上的功夫。书法“手”上的功夫,其实是一种触觉的感知练习,不是手指紧握不松,而是“指实掌虚”,做到灵活运用,有触觉的感知和变化。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析书法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这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又可以将创作体验和想象力融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在书法训练中的审美表现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孔庙和国子监,真实感受古代科考的现场,研究不同时期古人写作风格变化的原因;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假期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感受中华传统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时期优秀书法作品及其作者的人生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温度,又可以在生活大课堂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创作表达。
综上所述,小学书法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在实践学习和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因此,书法教师要结合多样化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书法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以此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多样化的书法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