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燕
引言: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小学德育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新课改的政策加以创新和优化。因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教育环境,加上现在网络和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須提出德育渗透的理念,让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主要探讨从现有环境培养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如何才能高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希望能提供给大家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一、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近几年,很多关于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而且很多都是学生。这就说明了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学校和家长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意识的树立,这也是学校为何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内容当中。德育即为道德教育,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目前国家一直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关注,这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素养和思想品格的培养关键时期,它决定了学生的品行发展方向。即使文化水平越高,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作为支撑,也无法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目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鱼龙混杂,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更具挑战性,这是因为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途径也更加五花八门,所以培养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想刻不容缓。作为学校来讲,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更要担起学生思想能力素质的培养责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希望,所以培养小学德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积极意义。
二、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之前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小学教师没有对教学的效率性进行关注,而且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掌握德育教育其本身的含义,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方式也是主动输出,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不灵活,不能从根本上将德育教育理念融入到基本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当中。
(二)教育观念落后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德育教育是不能达到形成学生良好的品质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因为小学生课程的学习不能和现实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反而存在很大的脱节,而且教师在对于德育的教学内容的准备上也缺乏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就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正确的理念知识。很多小学学校没有意识到道德思想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判断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教师无法更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不能得到及时的创新,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德育教育缺少实践性
由于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课程的传授,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才能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如果说,学习到的德育知识理念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那对小学生来讲就毫无意义。
三、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
(一)学校教育
想要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做到将生活事件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如若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课外教学的准备内容,利用图片以及短视频的形式,让小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要想真正做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让学生铭记教育自身的重要性,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生活场景,从而更添说服力和信服力。由于目前网络快速发展,学生也会在手机上刷到一些短视频,这存在着很大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模仿好的语言以及做事方式;但另一方面来讲,网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和低俗信息,学生会不经意地进行模仿学习,这会导致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来告诉学生,哪些信息是好哪些信息是坏,而且必须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不能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超过年龄认知的事物。而且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占据主动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德育教育的本质内容,从小培养小学生正确品格的形成。教师要在德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关注事物的好奇心。要将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不断地创新,结合学生自身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因材施教,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并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便利,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传授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品格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到地球上水资源短缺时,需要告诉学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认知,只是认为存在这种状况,却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不能与实际相联系起来,在用水行为习惯上就不会存在改变。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介绍课本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明白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缺水地区的生活现状。再次,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看到山区的孩子因为缺水,要步行很远的地方取水;在非洲干旱的地方,就是因为水资源的缺乏而导致很多人死亡。这会对小孩子的心理形成震撼,使得学生在用水的过程当中脑海中浮现画面感,这样不自觉地就会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以此类比,学生在接受同等的知识体系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例如观看《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视频,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威力,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资源的来之不易,从而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
如果学校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根据地,那么家庭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后方的储备军。所以,家长更要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去关注社会中的好人好事,明白这样做能够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什么,就不会只局限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鼓励孩子向优良的品质学习,这样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更利于培养德育理念。因此,家庭教育当中家长的责任就在于多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好人好事,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逛街时遇到地面上有垃圾及时捡拾起来或者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位等等,从日常小事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意识。因为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学校的课堂知识学习,家庭的德育教育理念也是无时无刻地不在渗透。家庭教育的环境相比于学校环境更加舒适放松,因为家庭是休息和居住的地方,学生不会像在学校一样有太多束缚感。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通过日常的聊天或者游戏环节,家长就能正确地引导和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因此,要加强家庭教育功能,搭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互通平台,这样才能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学校也可以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良好的沟通机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不是之前通过教师简单的家访和电话沟通能够实现的,有助于家长和教师双方进行关键问题的沟通和默契。但在此过程当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需要家长双方的榜样力量,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对家长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学习。家长就要尤其注意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从而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培养,让家庭德育渗透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三)榜样教育
学校其实也是初步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每个班级都会有一部分学习成绩优异以及做事认真负责的同学,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榜样作用,让其他的学生能够做到向他们学习。树立榜样意识,可以让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参考标准和学习方向,让学生能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以及需要学习的地方。促使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共同进步。其实,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三者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可以培养孕育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平时家长的言谈举止以及文化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来讲,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做好积极配合辅助作用,明白孩子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方式来提供给家长更多的帮助,例如:学校座谈会、家访、网络沟通、亲子活动等等。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之间拉近彼此距离,在共同的配合之下,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正确德育观念的培养。
四、小学德育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探索创新
(一)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目前小學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造成德育思想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目前可能还无法做到明辨是非,没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这是由于现有的德育知识还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无法更好地做到全面教育体系的培养。学生的第一要位是学习,学习要有方法,要做到主动学习、会学习。注重学习的“木桶效应”,只有补齐短板才能提升整体。所以对学生而言,首先学习环境更加方便,电脑、网络随时可以帮助学习任何知识。其次要懂得向他人学习。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长学习别人的优势才能提高自身;最后要学会自我教育。教育分为两种:他人教育和自身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得以提高。
(二)培养小学生学习德育教育的自主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小学生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网络世界。由于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予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制度约束,引导小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的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因为小学生的发展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必须从小培养德育教育的意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而且在全新形势下,需要小学教师积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统一德育教育思想。在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德育教育目标多元化发展,促使德育教育工作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贯彻落实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