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务教学法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分析

2022-05-05 06:07朱高青
考试与评价 2022年4期
关键词:土壤科学探究

朱高青

基于任务化教育背景之下,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深化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本文对于基于任务化教学背景之下,小学科学的教学路径产生了以下见解:

一、多元化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任务教学视域之下,小学科学教师将任务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促进多元教学的融合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基于任务化教学背景之下,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任务教学的引导,设计并执教了拓展课《科学观察》。课堂上,教师采用了适合低龄儿童的闯关游戏,既体现了科学拓展课理趣交融的学科特质,又借用游戏的形式自然融入评价环节,凸显了“学教评”一致性原则。通过课堂观察,小学生对每个游戏活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能够主动投入每次闯关,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对原学材两课时内容进行了协调统整,删除了第一课时的“摸铅笔盒”环节,换成了第二课时简化版的“找雨花石”环节。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考验小学生综合利用感官的能力水平,而且可以进一步凸显本课活动的主次变化。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科学观察》的任务分析模式之下,执教《观察土壤》时,带领学生走进地质实验室“观察土壤”,通过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地质观察者的新身份,在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探究和研讨氛围。教学环节紧凑,在观察完新鲜土壤后,以地质实验室接到紧急任务为衔接整合大活动,充分利用沉积实验静置等待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土壤颗粒按大小分离,在交流汇报中引导探究活动层层深入,走向高效。教师由课前谈话以环保袋里的神秘礼物引出了科学观察方法。随后播放“黑龙江偷土”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值得大家偷窃的?铺垫谈话结束后,教师设计了基于感官的新鲜土壤和干燥土壤的观察活动,学生发现土壤中有很多成分而且土壤中的颗粒有大有小。接着,教师从水中沉积实验出发再次进一步对土壤颗粒定量分析。进而,教师以种植三种不同植物如何选择土壤为课堂的引入,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出不同植物对土壤的不同需求,学生通过对三种土壤各种特性的实验分析,一步步寻找证据为三种植物找到“家”,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土壤的相关特性。

进而,教师执教《比较不同的土壤》时,从学生感兴趣的多肉植物出发,为寻找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土壤对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粘性和渗水性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教师在每次交流环节给予其他组充分质疑、补充意见的时间,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总结出三种土壤的特性。教师以挑选种子为任务导向,通过感官、实验等方法比较得出土壤的不同特性,学生不断探索认识到植物对土壤的不同需求。教师在整节课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了交流、质疑、再探究、再交流的过程,一步步完善知识体系。

二、多元化教育理念落实

基于任务化教学领域之下,小学科学教师落实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吸收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观。以我国小学教师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理论为教学指导,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简史历程、教学活动组织具体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现场考察观摩教学实践活动和大型案例教学分析,加深对我国小学教育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认识,注重学以致用,重点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执教《生生不息的动物》一课的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教师先是让学生回想蚕的生命过程,然后通过举一些卵生动物,例如青蛙等,通过求同归纳的方法认识什么是卵生的繁殖方式;再通过特殊事例人的一生的事实,建构动物具有繁衍、保持种群不被消亡的命题。基于此,执教《昆虫的一生》一课时,教师通过蚕的一生唤醒学生对昆虫的回顾,然后判断蝴蝶、蜜蜂、蝗虫、蜻蜓和螳螂是否属于昆虫,建立分命题概念。再梳理蚕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根据形态结构的变化把蚕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然后阅读蜜蜂和蝴蝶的资料卡和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再分析蝗虫、蜻蜓、螳螂的一生与蚕有什么异同。

教师在教学中用框架把各科学命题联系起来,把科学命题与科学事实联系起来,把科学思维建立在联系的节点上。用认识框架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学习的自觉性、策略性和有效性。

科学教师要对每课的实验亲力亲为,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论的过程中逐步内化知识,进而,教师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实践化课堂教学发展

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实践化更高、灵活性更好的科学实践课堂,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意识观念。

基于任务化教学领域之下,教师的授课内容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师运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运动的快慢,并出示图表将自行车、汽车、高铁等六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使学生可以运用生活常识更鲜明的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在科学拓展领域,教师带领学生做“追及跑”游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身体的运动》的学习,教师通过热身活动导入,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运动了起来,引出骨、关节、肌肉等。再通过吸管和橡皮泥的模拟实验证明了骨具有支持作用;通过关节固定对比实验得出来关节具有灵活运动的作用;通过直臂曲臂实验体验了肌肉的牵引作用。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骨、关节、肌肉是怎么配合完成身体运动的,最后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鍛炼了学生的身体实践能力之后,教师引出锻炼学生脑力和手力的课堂教学。教师执教《灵活巧妙的剪刀》时,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体验剪刀的灵活方便,从而引入到本课的主题。在通过观察和使用特殊剪刀的过程中,感受剪刀中杠杆的作用效果,再根据杠杆中阻力点到支点距离将剪刀分为有代表性的裁衣剪刀、美工剪刀和解剖剪,通过后续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作用。最后教师通过资料呈现和讲解让学生感知技术的进步推进工具的改进。

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的实验教具给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对模型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并且要有大单元意识,结合运动和健康理念,深化学生的实践。

四、关键化教学问题攻克

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1. 会参与,但想放弃:学生对各类科学实验、科学活动、科学操作等多有偏爱,喜欢参与其中,但往往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久。2. 会动手,但只动手:虽然项目化学习大部分是小组合作,但组内成员认知水平不均、能力不均,项目行进过程中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其他学生渐渐不愿参与深层次探讨,反而喜欢选择简单的动手类操作完成。3. 有追求,但走错路:项目化学习成果多以各类手工作品呈现,制作到最后,学生往往变成追求作品的美观、新奇,忘记原本需要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 能展示,但机械化:项目成果的展示学生大多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撰写讲稿,绘声绘色。但到提问环节,如果超出学生的预期设想,就会答非所问,连最基本的“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制作这个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效果达到了吗?”都不能回答。5. 有提升,但效果差:科学综合素养改变不明显,甚至在活动结束后所学、所练不能所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执教《用浮的材料造船》一课。聚焦,指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探索,通過设计、制作、测试船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研讨,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发现影响竹筏载重量的因素;反思与改进,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教师用任务驱动贯穿整堂课,活动层次分明,不断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主体性得到很大的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沉的材料可以造船吗?”基于此,紧接着第二课,教师在课伊始就提出了任务:用沉的材料造船并有一定的装载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不断修正优化设计方案,并利用三块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橡皮泥和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来进行制作——测试——完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切感知沉的材料可以造船,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执教《给船装上动力》,通过请学生给船安装风帆的小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帆船存在的缺点,从而提出“如何提供持续的动力”这个问题。制作蒸汽船、玩转电动船、尝试安装、研究船舵和船行驶方向的关系,在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够得到充分提升,是一节极具探究性的科学课。

五、综合性科学课堂设计

教师以项目化学习的“大项目任务——造一艘船”为统领,依托《沉和浮》单元整体学习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螺旋上升式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步是对照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沉和浮》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步是将项目化学习和单元教学进行整合。教师以项目式《沉和浮》的单元整体教学为例进行研究。

(一)第1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船舶发展史——布置大任务——造一艘船。前期询问学生对船舶的了解,之后小组合作对中外船舶的发展史进行阅读整理,可通过小报、PPT、表格、照片集等模式进行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辩辩名船沉水记——对其中沉没在江河湖海的各类船只进行辩论分析,明白不同船只的结构组成、特点作用、沉没的主要原因。根据辩论结果,取长补短,设计自己组内的船舶设计图。

(二)第2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整理选材料,分材料进水初筛——将收集到的材料按种类分类并进行整理编号,依次放入水中进行沉浮实验。对在水中沉浮情况不同的材料分别进行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三)第3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更换液体再尝试,船舶体型多考虑——同体积、同重量的材料先放入水中进行沉浮测试,如果沉浮改变,就需修改设计方案,直到最后入水成功。

(四)第4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船舶主体组结构,船舶沉浮巧分析——船舶在组装的过程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记录每次入水的情况,并根据分析船体在入水后受到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沉浮修改。

(五)第5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船舶入水游龙戏,船舶载重争第一——各项目化小组的船舶参加载重比赛,每组船只在行进中依次增加“货物”,在船舶不进水不下沉的情况下,载重“货物”最多的小组获胜。

《沉和浮》单元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单元。学生在常规的教学方式下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而,教师借助将项目化式和单元教学相结合的这种形式,对学生理解沉和浮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基于任务化教学背景之下,小学科学教师课堂准备充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体会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更贴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新教材,新起点,基于这种教学背景之下,教师们能快速厘清新教材的思路和特点,真正把新教材理念落到实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土壤科学探究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设问引导探究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土壤的平行宇宙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学拔牙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