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型课程打开了儿童真实的学习世界,通过格物致知、感物生疑、取物造境、万物互联等方式促进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融通。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的联结、问题学习与主题学习的转换、情境学习与生活学习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联动,让儿童成为物型空间里的“创想学习元”。
【关键词】物型课程;创想;学习元;儿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6-0066-03
【作者简介】庄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1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校文化观照下的物型课程促进了“EDU创想学习元”的诞生。“EDU创想学习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潜在性,即学校内外一切物型课程均可以打开儿童潜在的学习世界,儿童成为物型空间里自觉的学习体。二是过程性。“E”表示easy(容易掌握),也喻everybody(每个人),everytime(随时),everywhere(随处);“D”表示discovery(探索发现),也表示doing(做中学);U表示understand(理解),也表示universe(全领域)。三是生长性,即“元”反映了学习不断进阶、学习资源不断发展的意蕴。物型课程打开了儿童的学习世界,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一、格物致知: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联结
物型课程带来的学习创新首先来自格物致知,让不同的儿童在物型课程的学习体验,符合不同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速度;物型情境的构造会不断与儿童的世界联结,使儿童无论在单科、多科,还是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均能获得具身的体验。
1.学科中的物型课程步道。
物型课程的学科步道是有设计、有组织的实践系统。物型课程彰显“创想”为主题的文化特色,如用物型课程的理念构建“数学步道”,形成数学世界的物型课程。“数学步道”,不是一条真实的实体道路,而是用校园、生活中现有的、在地化的物型情境、真实场景,设计出一系列与生活关联、与思维联结的,具有挑战性、体验性、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如丈量、实验、估测、论证、表达等。“数学步道”希望通过生活化、在地化的素材,带给学生数学的整体感知,并通过一些活动,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情意。
2.学科间的物型课程载道。
物型课程对学科间有着相同基因的内容进行统整,如科学学课程中有对树叶的研究,在美术课也有对树叶的学习。美术教师和科学教师就会协同带领儿童到校园里观察树叶的季节变化,收集落叶。在科学课堂中,儿童用科学的方式去观察探索与研究;在美术课堂中,儿童用彩笔拓印树干的纹路、描绘树叶不同季节的色彩、感受树叶带来的生命轮回。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科学的知识、美术的技能,还能感受到由物型课程带来的对世界万物的态度、儿童生活的趣味。物型课程的建构是在学科内、学科间寻找相同的基因,并进行统整,从而通过物型课程形成对外界的有感连接。
二、感物生疑:问题学习+主题学习的转换
要让儿童产生积极的好奇心、浓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物型课程中感物生疑,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将问题变成课题,即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任务学习,而课题研究就变成主题学习。
1.生长的创想课。
学校的每一条路、每一片林、每一处景、每一个场馆都成为儿童创想学习的物型课程元素。物型课程的开启,给儿童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型样态的改变,更是“人人都是创想者”的共识。物型课程可以由物生成、即地设计。变长的不仅仅是时空,还有儿童的善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创想精神。
2.变大的“问号箱”。
在科学创想中心的生命科学体验馆里,短短40分钟的种子课中,教师带领学生玩转每一项设备、与每一项物体互动,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开启“问号箱”。一个个“问号箱”被放置于校园每一个物型空间里,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还能在物型场景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延展的思维图。
问题的生成,促进了儿童系统化知识的前接后连,学科关键性能力的前移后续,以及学习超学科经验的前承后启。物型课程的探索中总有一个工具包,那就是不断延展的思维图。思维图既是创想体验中的过程性记录单,也是儿童深入思考、深度思维的路线图。尝试、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运用,以及儿童的奇思妙想、科学求证,延展的思维图中蕴含着创想教育的味道。
4.集群的追问者。
在真实的物型空间里,儿童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充满趣味的世界。课程让儿童在丰富的物型世界中探索周遭环境、感受现实生活,体会世界的挑战,即时即地生成学习的主题。儿童用好奇心激起探索力,用探索力创造未来学习的新动能。学校构建起以问题为导向、以主题为载体、以具身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样态。
三、取物造境:情境学习+生活学习的融合
取物造境是回到生动物境、虚拟场景中的学习。可以是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也可以是运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思维进行的学习;可以是物化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教育者通过不同的物境帮助儿童加强与未来世界的联结,让儿童能发现自己的潜能。
1.从惰性知识到活性情境。
在物型课程支持下的学习,不仅仅注重引导学生个体将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更强调让学生能在后期的非相似情境的应用中,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策略进行有效提取。儿童的学习往往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记忆会在情境中发生。在物型课程中的情境学习,就是让儿童把不易提取的“惰性知识”转化为活性素养。而在情境认知观照下的生活学习,需要充分挖掘情境的多元价值,活化情境,让儿童在多变和挑战中,触摸学科学习本质,生成活性素养。
2.从边缘参与到核心参与。
在情境认知观照下的物型课程学习,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物型课程促使发生在共同体内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由“边缘参与”向“充分参与”“完整参与”“核心参与”转变,并作用于学习共同体内部。物型课程的建构有利于促进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在场景中的共同体成员能不断提高参与度、理解度、行动力和建构力等。学习者在物型情境中,接触到相关的物型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真正开启参与学习的通道。
四、万物互联:书本学习+实践学习的联动
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联。学校开启万物有灵课程,让学生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冒险、挑战、合作的能力。以“单车环湖”为例,学生不仅要运用科学、物理等知识学会组装自行车,还要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勘察路线、设计方案。
在场学习,“跟着课本去游春”。我们的语文教师把12册语文课本中的植物世界全部搬到了校园的空间内,形成有型、有景、有序列的物型课程,开设了“跟着课本去游春”的物型课程。创设“万物即课本”的物型课程,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万物互联的物型课程,让课本成为回归生活、回到儿童的立体教科书。静态的书本知识变成了儿童好奇的动态世界,陈述性的知识转换为生成性的见识。物型课程不仅转换了书本学习的空间,更能不断提高儿童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用积极的情感伴随学习活动。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成为自然的关切者、人格的完善者和美的创造者。
进阶学习,发现创想的色彩。童年是七彩的,无论什么颜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万物互联的物型课程打开实践学习的时空。例如,儿童创想城的物型课程是七彩调色板,由创想毛毛虫、创想蝴蝶谷、创想奇点园等阶梯推进。这三个阶梯的物型课程,通过物型载道,改变了原有的课程样态,指向儿童的探索发现、团队合作、创造实践。想创想、能创想、会创想成为儿童的习惯,儿童在物型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童年色彩,发现自我、成为自我,创造七彩人生。
物型融生的学校生活中,儿童的学习方式使其成为一个个奇思妙想、好问好探的“创想学习元”。生成化、智能化、多元性、開放性的资源聚合方式,使“创想学习元”在内部“基因”的控制下持续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