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文 邹卫华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这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巨大转变,让许多孩子出现了不适应小学生活的现象。笔者深入分析我班杜同学的案例,探究一年级学生出现入学困难的原因,并通过家校合作有效解决问题,从而阐述家校共育对提高学生入学适应性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概况
9月开学季过后,大部分一年级小朋友已经适应了紧张又快乐的小学生活。但每天早晨校门口却依然会发生这样一幕:我班的杜同学哭着喊着就是不肯进校门,预备铃声已经响起,但是他却丝毫没有进校门的意思。我无奈地抓起他的书包想带他进校门,这下可把他惹急了,一把抱住奶奶的大腿,奶奶想快速挣脱,孩子却死死地环抱着。“今天肯定不留校,奶奶向你保证!”“我们作业不写了!”奶奶面对孩子不肯上学的情况采取了步步妥协的方法。一听这话,孩子眼神里闪过一丝希望。我乘机一边附和,一边赶紧把孩子哄着送进了教室。可是,到了教室,他仍然哭诉:“我要回家……”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
杜同学的父母离婚,他由奶奶一手带大。爸爸平时忙于工作,经常加班,衣食住行都由奶奶照顾。奶奶心疼孙子从小缺失母爱,对孙子百般宠爱。爸爸每天晚上加班回家,孩子已经睡下,时间的冲突阻碍了对孩子的陪伴和辅导。
长时间的入学困难,让孩子的家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孩子生活起居主要由老人照料,家庭成员内部长期不一致的教育观念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更加助长了孩子任性、依赖性强、不服管教的个性,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挑战。
2. 心理原因
小学课堂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学生需要坐在固定的教室和座位上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进行游戏的机会较少。这种学习方式让杜同学在生理、心理上都感到非常不舒服、不适应。“我想回家,我要奶奶!”从杜同学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对学校多么排斥。
3. 人际关系原因
孩子在幼儿园主要接触老师和其他儿童,生活起居都由老师照顾。而在小学,孩子需要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生活事宜。上学时间提前,放学时间延长,在校时间延长,这些变化都让杜同学更加难以接受。面对班中的老师,他的内心是惧怕的;面对新的同学关系,他是无助的。
三、辅导过程
1. 积极沟通,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像纸一样坍塌下来。
突发事故:某天的7点50分,值日教师拨通我的电话,说杜同学还是不肯进校门。我赶到后俯下身想拉他进校门,此时,他突然像被激怒了,开始叫嚷起来。奶奶赶紧把小孙子拥入怀中,埋怨道:“你们老师把孩子吓坏了,他才不肯上學的。”有了奶奶的袒护,孩子的反抗更加强烈。
面对奶奶表现出的过度心疼和不配合,我没有与她发生争辩,而是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的父母,请孩子父母共同分析问题,思考解决策略——早上请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之后,我又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达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 积极关注,耐心引导
一般来说,孩子上学哭闹,主要因为与亲人分离,出现焦虑情绪引起的。孩子年龄小,环境适应能力低,对陌生环境中的人物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孩子这些心理上的“坎”,教师的积极关注、耐心引导格外重要。
镜头聚焦:某天,杜同学脖颈下的伤疤露了出来。扎眼的伤疤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这么大一块伤疤,家长怎么不带他去医院治疗呢?是看不好了吗?一连串的疑问闪过我的脑海。此时,我对他更多了一分怜爱。
课间,我经常找这个孩子闲聊。某天中午阳光明媚,我让杜同学把他带来的植物去晒晒太阳。搬完花,我主动跟他聊起伤疤的事。他犹豫了一会儿,告诉我,这个伤疤是以前被烫伤的,当时特别疼,住了好几天医院,医生说只能这样了。看着这凹凸不平的伤疤,猜想家长可能心中有愧,想用宠溺的方式来弥补吧。
从对立到愿意开口跟我讲话,我们的关系更近了。课上看到杜同学坐得神气的样子,我及时表扬他“坐如钟”。我想此时,他内心是激动的。
3. 优化环境,促进成长
教育问题的合理转化离不开教育的智慧。教师应该努力优化班级环境,净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氛围。师生建立温馨的对话场景,生生建立友爱的活动画面,教师适时的情感关怀,这些软环境的创设都能帮助孩子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场景再现:大课间活动,同学们拿着绳子迅速整队准备去跳绳。只有杜同学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
我走了过去,蹲下身子询问。他一边哭一边怯生生地说:“我没带绳子。”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事,那今天我们就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跳。”我随即问 :“有没有小朋友特别厉害,可以跟杜同学一起跳绳?”刷刷刷,同学们的小手都举起来了。杜同学选择了他的同桌,我站在边上给他们数个数,不时还为他们加油。这节大课间,他比以往都跳得更开心,他感受到同学的友善,积极融入班集体。
4. 家校共育,完美蜕变
两个月过去了,班里的“爱哭鬼”由“不想上学”变成了“爱上上学”。早上,杜同学拉着爸爸的大手进校门,父子两人挥手告别;傍晚,奶奶在校门口迎接他。老师也给了杜同学莫大的关怀,当他遇到学习问题时,老师会单独给他辅导功课,他积极配合,学习成绩也大有起色。老师及时发现杜同学的进步和优点,并予以鼓励,杜同学看着本子上五颗大大的五角星,忍不住捂着嘴笑出了声。教室里充满着悦耳的读书声和欢笑声,一切变得那么祥和而美好。
每个出现问题的孩子的背后都隐藏着特殊原因。面对稚嫩的一年级新生,教师要耐心地去引导孩子,排除干扰,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亲密无间、相互助力的良好协作共育关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