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业互联 深化产教融合

2022-05-05 19:34朱敏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专业群产教融合

【摘 要】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必然举措。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双高建设;专业群;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8-0027-08

【作者简介】朱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教务处处长、校企合作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管理。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区域特别是江苏省的制造业、信息产业及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积极响应工业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一、 聚焦工业互联,构建专业集群,锚定人才培养定位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提出“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并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建设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突破单一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群,既是“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应然举措,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1]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并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以万物互联、全面感知、智能优化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蓄势兴起,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因此,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业互联网迎来广阔发展机遇,但是该领域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2]

作为信息类高职院校,常信院综合信息类专业办学积淀、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迫切需求,自2018年起将原有专业进行调整,集中向以工業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相关领域转型,围绕工业互联网的“物理系统+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体系架构,组建了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包含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电子商务、精益管理、创意设计等7个专业群。通过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使学校专业设置从离散走向集合,形成面向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如下页图1所示。

通过分析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关键岗位,不断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校形成群内群外共建共享资源、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专业群建设机制,致力解决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区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

二、 深化专业融合,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同一个职业岗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组建专业群可以实现专业之间课程、项目、学生、教师等各要素融合,便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

(一)构建“素质引领、实践贯通、专业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学校联合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图谱和能力标准,将综合素质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开设跨专业融合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基于“双主体学院”“大师工作室”“工程中心”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开展企业项目实践和创业项目实践,构建“素质引领、实践贯通、专业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具体到专业融合课程开发,即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分解,依据每个专业所对应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思想政治、职业素养、专业文化等通识教育体系和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教学设计或企业真实的产品、任务、流程等为载体,横向串联原各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变原来知识型的纵向课程结构为岗位能力型的横向课程结构,形成融合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专业融合课程;并根据学生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构建了基于岗位能力结构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专业群课程的融合。如下页图2所示。

(二)构建“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专业群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关联职业岗位标准、流程、方法、规范为主线,统筹资源,与知名企业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单元项目、模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专项能力、集成能力、岗位能力”。加强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设,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校企共同开发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岗位实境的虚拟仿真资源和实训项目,构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智慧实训平台,形成“虚拟+实境、线上+线下、仿真+实操、课堂+车间”等多形态混合教学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高、设备缺、风险大、跨区域”的难题。同时,不断完善实训项目开发和更新制度,定期将企业最新工作任务转化为实训项目,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适岗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如下页图3所示。

(三)实施个性培养工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杰出人才

立足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专业群特色与学生个性需求,探索对部分学有余力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实施个性培养。通过创设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建设多元化实践创新活动平台,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载体,实施创新型杰出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成立一批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选拔专业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任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遴选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兴趣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重点培养,让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撰写科研论文、申报专利、获取国际高级别技能证书认证等。二是与大企名企深度合作,组建各类创新实验班、精英班,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实践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为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孕育创新型杰出人才。

此外,为更好地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实行辅修专业制度,根据学校工科专业为主的情况,结合学生学习意向,选取了市场营销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作为首批开设的辅修专业,设计了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可自行报名参加辅修专业学习,完成所有课程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辅修专业制度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学风建设。

三、 深化协同育人,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职业教育具有产业和教育双重属性。办好职业教育,要用系统思维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把企业、学校、政府、行业的资源整合起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师资配置及评价标准等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形成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机制。双高建设以来,常信院统筹政行企校资源,通过成立产业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组建职业教育联盟(集团)等方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一)成立产业学院,实现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

以专业群为主体,对接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新形态、新载体。学校在前期推广的双主体学院基础上,启动产业学院建设工程。双主体学院定位是对接产业设专业、依靠产业办专业、实现专业紧跟产业发展;产业学院要更主动积极地服务产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共同发展,从而成为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中心、技术创新与推广中心。对此,学校提出“找准对接点、让出管理权、利益可倾斜、绩效可评估”的产业学院建设机制,围绕工业互联网重點领域,推动与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运营体系、技术体系转换为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与思瑞测量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合作,确定智能检测方向为产教融合对接点,合作共建“思瑞测量产业学院”。校企成立理事会共同负责产业学院运营和发展。基于“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原则,双方共同投入人员和设备,学校不向企业收取场地费,但对产业学院提出明确的共建内容和绩效指标,施行年度绩效评估制度,保障产业学院的可持续运行。产业学院依托企业在测量与检测领域的领军优势,适时引入测量新技术、新产品,将产业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打通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断点;在专业群相关专业中开设“精密测量技术”课程,面向在校师生开展精密测量认证培训(海克斯康集团统一标准认证),为专业群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顶岗实习岗位等,服务专业群人才培养。在技术创新与推广方面,校企共建具有产品展示、客户培训、技术服务、商务洽谈等综合性功能的思瑞精密检测中心,共同组建混编技术团队,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零件设计、编程仿真、精密检测、在线检测、质量评估、应用培训等技术服务,帮助企业优化制造品质、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施行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共同实施“学生、学徒”一体化培养,学校和企业的设备、人力、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定向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常信院在多个专业群施行现代学徒制项目,并将“一企一校”合作培养拓展为“行业订单”联合培养。“行业订单”是学校找准区域内高聚集度的行业中某类通用性岗位人才需求,联合相关行业学会、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学徒制培养,向合格者颁发行业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面向整个行业就业。

如常州及邻近区域装备制造业发达,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相关行业岗位多样,学校对学生的共性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个性需求之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结合装备制造类专业特点,联合苏州博世公司、德国工商协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创设“校—企—会”三方协同的“行业订单”培养机制。德国工商协会秉承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引入AHK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苏州博世公司依托先进生产体系和完备培训体系,构建以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创新创业为主线的“任务驱动、三技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学生在三年培养周期内交替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分模块渐进融合、分时段工学交替培养,毕业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AHK职业资格证书。AHK证书具有行业高认可度,毕业生除了可直接在博世公司就业,也可选择行业内其他企业就业,拓宽了就业面向,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三方协同育人实现了校企联合实施人才培养与第三方提供培养质量保障的融合,行业订单提升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企业需求侧的匹配度。

(三)建设职教集团,提升专业群服务发展能力

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方式;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同步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3]近年来,常信院牵头成立中国软件产教联盟、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五个职教集团(联盟),建立对话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开展校企育人活动。

常信院作为中国软件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双高”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软件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Web前端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等1+X证书制度项目培训,牵头制定软件技术相关专业和课程标准、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等,承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委托研究课题,举办高峰论坛和技术研讨会,致力于将联盟打造为职业教育软件技术领域的新型智库。联盟的建设有力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扩大了学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

常信院作为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的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和执行秘书处,致力推动建立跨境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针对南非对智能制造和ICT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依托联盟平台,在国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实施南非政府公派学生来华学习实习项目,创设了留学生“学校实训+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并推广到全国20余所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1500余名南非学生,受到南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同时,两个专业群在南非建成机电一体化和ICT专业实训室,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12月在南非建成首个鲁班工坊,探索实践“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主建、院校主教”的海外办学模式,服务南非本土人才的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中资企业在南非发展。在联盟合作框架下,通过来华留学生项目和境外办学项目的实施,常信院建成了一系列英语/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锻炼了一支胜任国际化培养的师资队伍,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群的国际化水平。

四、 深化产学研创,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

以产学研创融合为主线,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能力提升,构建技术创新与研发服务体系,这既是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行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

(一)加速技术转化,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三个难点:一是在科技研发端(前端)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特别是缺乏支撑区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二是在技术落地端(后端),科研成果进入企业、学校的周期过长,特别是大量青年教师缺乏相关技术开发实践经验,技术的转化落地潜能释放缓慢;三是在人才培养端(中端),企业工业互联网运用程度低,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不高。[4]为破解上述问题,学校与常州市科教城、常州市天正工业等企业共建常州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通过团队混编研发关键技术。整合企业和学校科研力量组成高水平研发团队,以横向课题形式与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依托政府、行业政策和资源开展纵向项目研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拓展科研成果运用的范围。二是校企协同加速转化应用。收集企业实际需求推进底层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尤其是针对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具有产业价值的实用性技术与产品,加速核心技术的落地转化。三是通过以研促教助力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基于项目成果的专业(实训)课程,制作课堂教学案例、课程课件、技术服务案例和实习实训素材,使科研和技术服务成果及时反哺教学。

(二)发挥纽带作用,打造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

常信院建立开放的办学体系,发挥学校在工业互联网技术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各专业群面向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和资源进行精准对接,“共建、共管、共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新技术展示与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技服务、项目开发、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在帮助上游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下游企业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提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学校围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创新培育等需求先后成立了“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等3个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中心、“工业网络与工业大数据应用”等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省市级技术应用与服务平台、“常州市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联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州市政府、武进区政府和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企业,打造多元协同的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集成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工业网络与安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生产性实训平台、区块链与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平台和常州信息产业园等七大子平台,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提供各类公共技术服务。

(三)创新园区模式,建设常州信息产业园

常州信息产业园由常信院投资建设,占地155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入驻信息产业企业30余家,旨在打造一个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伴随着学校专业集群向工业互联网的调整,信息产业园作为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同步进行服务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创新“分类管理、以园养园”的运行管理模式。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方向须与学校专业群相契合,突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平台功能;实施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向聘用制度,开展学生创业孵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合作,强化育人功能。园区已累计成立学生创业企业79家,企业孵化出园21家,实现了信息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互联网众创园“三园合一”。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两大“双高计划”核心任务,均要靠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来实现,关键在于坚持产教融合,坚持面向市场,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与管理、专业校企融合共建、产学研创融合发展、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运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机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管理、资产、人员、成效等一系列问题,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员互补、技术推广应用渠道畅通,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作鹏.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22):91-96.

[2]本刊编辑部.专注工业互联,争做信息类高职院校的领跑者——专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眭碧霞[J].职教通讯,2021(10):1-7.

[3]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A/OL].(2015-06-30)[2022-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37331.htm.

[4]周勇.打造“产学研创”综合平台 培育“工业四化”应用人才[N].新华日报,2020-06-16(8).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专业群产教融合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