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学习空间具有数据支持、智慧性、非线性、碎片化、跨空间等特性,不同的混合学习空间场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学习问题。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记忆,用非遗文化教育带动文化传承是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以“惠山泥人”为例,“区域非遗”混合学习空间将虚拟学习空间和物理学习空间无缝衔接,改变了原有知识线性、预设化的状态,促使学习者生成性建构知识并内化为能力。
【关键词】混合学习空间;知识生成;区域非遗;惠山泥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8-0056-06
【作者简介】徐伟东,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江苏无锡,214000)副主任,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师发展。
混合学习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结合,关键在于如何混合。网络学习资源呈爆炸化、分散化、多样化的特征,如何选择和组织资源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非遗教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培养学习者人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将“区域非遗”融入课程教学,利用混合学习空间改善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地域文化自信。目前,“区域非遗”融入课程教学面临以下问题:教师课堂授课手段单一,主要以PPT展示为主,多以静态图片、文字形式出现;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枯燥无味;课程评价以教师单向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性。
混合学习空间将虚拟学习空间和物理学习空间无缝衔接,改变了原有知识线性、预设化的状态,更多的是让学生生成性习得,自我组织和建构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更具灵活性。本文通过分析混合学习空间促进知识生成的途径,以“惠山泥人”为例,设计“福创”系统,开展混合学习活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教室之外的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资源虚拟化,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混合学习空间。
一、促进知识生成的混合学习空间构建
(一)混合学习空间的定位
第一,混合学习空间是一种环境,具有开放共享性、灵活性、智慧性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1]从物理空间角度出发,物理环境可智能调节,座位可自由安排,能适应多形式的教与学;[2]从虚拟空间来讲,混合学习空间拓展了物理学习空间,将庞大的数据库纳入环境中,形成一个随时存取信息的空间。第二,混合学习空间是一种载体,承载的是“技术—环境—人”。其中,人是处于环境中使用技术的能动者,是混合学习空间的主要服务者。第三,混合学习空间是一种条件,针对不同的学习场景提供不同的工具支持,技术是“高效率”混合学习的基础。[3]
(二)混合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马斯洛曾指出:“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也是一切价值运动的归宿。”混合学习空间面临的是“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问题。混合学习空间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设计混合学习空间时要思考如何满足教育者与学习者的需求,既方便教学者的教,又方便学习者的学。混合学习空间的构建要实现环境智能感知、资源开放共享、精准智能推送、设施兼容易用等,既要追求外在的美感,又要讲求内在的功能实用,展现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2.以知识服务为主的设计理念。
知识服务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更强调以知识创新为中心,注重动态过程和服务,注重解决问题,注重应用与共享,注重信息深层加工和知识资源增值。[4]混合学习空间的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提供知识服务的人。在混合学习空间中,师生在互动中传递知识、解决问题。第二,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混合学习空间是包括在线学习系统在内,能够引进多种知识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知识的渠道。第三,提供知识服务的支撑环境。混合学习空间需要调动大量资源打造虚拟空间,提供泛在网络学习设备,为学习者享受知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环境。
3.强调学习参与的设计理念。
参与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参与主要体现在“人机互动”“人际交互”“认知互动”三个方面,学习参与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5]学习参与体现了具身认知的观点,强调人作为认知的一部分参与环境中,影响认知形成。混合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参与表现为“认知—身体—空间”的模式。
混合学习是学习者自我选择、组织、利用资源,使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混合学习空间可以看作一种适应混合学习的环境,提升了学习资源的情景化、人性化,优化了学习工具的用户体验,强化了人机互动。人际交互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可通过线下面对面的形式展开,也可通过群组、社区等在线方式获得支持,学习者在人际交互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有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互动是深层次的参与互动,是学习者不断强化已有知识、接受新知识,最终构建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
(三)混合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
第一,提供高质量的用户体验。高质量的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用户与学习空间的交互上。首先,用户对空间的初始印象非常重要。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特色,既要吸引眼球,又不能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如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混合学习空间,空间内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画、传统风格桌椅等)。其次,学习空间高度感知用户、记录用户信息、全面分析用户、精准服务用户是保证用户体验质量的关键。如空间通过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和用户的生物信息、情感信息、行为轨迹等数据识别出用户身份,分析用户兴趣点,实现精准推送。再者,学习空间应为用户提供应用“导航”服务。最后,良好的设计能够引导用户之间相互交流,支持小组讨论、群组合作等学习形式,形成人人互动的环境。
第二,要適应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在混合学习空间内的学习情境不固定,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基于此,混合学习空间应充分配置桌椅、多媒体、投影等硬件设施以及互联网、虚拟现实、共享资料、社交工具等技术类支持资源供学习者自由搭配使用,以适应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包含多种学习空间。混合学习空间的出现并不是要推翻或否定某种单一学习空间,更多的是兼容并包,合理组织和利用物理学习空间设施、网络学习空间、小组交流空间等,帮助学习者解决自身问题,进行协作学习,促进学习发生,提高信息能力素养。
第四,提供可靠性服务。可靠是指混合学习空间内相关设施、技术具有高稳定性,能够提供准确、全面的保障服务,能定期更新。可靠性还包含安全性,混合学习空间会收集、存储学习者的各种信息数据,甚至包括一些私密信息,因此,混合学习空间应加强系统安全检测,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四)混合学习空间促进知识生成的路径
混合学习空间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分为自混合、循环混合、灵活混合、强化虚拟混合四种学习模式(如表1所示)。四种混合学习模式都体现了线上学习的重要性,线下学习仅是线上学习的补充。混合学习空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上讨论学习的情感缺失等问题,增强了临场感和实时性,加强了同步、异步交流。教师担当主题讨论的监督者,确保讨论质量,促进学习者深层次学习。例如,在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模式中,知识生成更多体现在课堂上的交流探讨过程中。
互动是混合学习空间内学习者知识生成的原动力,虚拟学习空间是知识生成的主阵地,学习者通过自主查找学习资料、与教师交流讨论、与其他学习者互动等行为深度挖掘学习内容,以文字或作品的形式共享,并存储在数据库中。
二、“福创”系统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空间构建
(一)“惠山泥人”混合学习空间设计思路
无锡市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有包括“惠山泥人”在内的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无锡的文明发展,承载了无锡的地域文化,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基于对“惠山泥人”保护和传承的急迫性,无锡市中小学、高校都积极将“惠山泥人”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引入教育,而这些教育模式主要是对学习者进行科普性教育,或是对“惠山泥人”造型特征、色彩运用的学习,很少有针对“惠山泥人”形象的创新设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惠山泥人”的周边文创,将“惠山泥人”中“大阿福”的形象印制在钥匙扣、书包等生活用品上,尝试扩大品牌效应。然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传播的方式却不常见。
“大阿福”承载着“惠山泥人”的文化特色,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这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基础。近两年,一些国际奢侈品上也出现了“大阿福”的形象,“大阿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走出了国门。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将“大阿福”形象作为文化品牌推广出去,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惠山泥人”,推广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面向混合学习空间的“福创”系统设计
本研究将“大阿福”这一元素融入混合学习空间系统,取名为“福创”系统,并从系统设计、功能模块和应用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面向混合学习空间的“福创”系统总体架构采用了分层架构模式,包括基础环境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管理层和表示层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全面标准规范化有利于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其中,基础环境层为整体系统全面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资源层提供数据资源保障,实现数据共享。该系统数据资源分为结构化数据资源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结构化数据资源被分为内部管理资源库、福卡信息资源库、文创作品资源库等;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表示,可以通过基础内容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应用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本保障。应用管理层是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层,通过应用支撑层相关整合机制的建立,实现应用管理层相关应用系统的有效整合。表示层是系统的呈现形式,也就是用户登录系统的方式。
系统注册时会分三类用户——教师、学生、游客,每个用户类型有不同的设置和空间,系统设为教师Web端与App端、学习者Web端与App端、游客Web端与App端、后台管理Web端。
“福创”系统支持下的混合学习空间的创设,指在物理学习空间内使用该系统进行教学和学习,开展混合学习活动。数字化技术将教室之外的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资源虚拟化,数字化虚拟场馆学习环境打破了学习者原有的实地参观学习模式,构建了更具吸引力的混合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会促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并促进能力生成。有效的学习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环境提供有针对性且全面的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协作以及评估等需求,该系统的学习资源以及应用功能为教学信息的发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评价、资源推荐及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面向混合学习空间的“福创”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群组功能模块。
群组功能模块面向所有用户开放,且用户权限相同,均可以上传资料、创建群组、发布帖子等,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自由交流平台(如图2所示)。
2.课程空间功能模块。
课程空间功能模块分为学生空间和教师空间,教师和学生设有不同的权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如图3、图4所示)。
3.数字博物馆功能模块。
数字化场馆模块集结了全国所有的数字化场馆资源,以场馆为排列方式,各场馆之间相互独立(如图5所示)。该系统在本研究中主要指无锡博物院与中国泥人博物馆,参照无锡博物院的网站,可以在物理场馆中通过扫描实物,跳转对应的电子信息。
三、“福创”系统下的美术学专业“装饰应用”课程知识生成路径
本文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装饰应用为例,课程要求学习者能够针对同一主题形象设计不同的风格。常见的学习形式是“样本范画赏析—布置作业—过稿—画稿”,考核内容是学习者确定一个主题人或物等具体对象,完成八张四个系列的作品。基于作品创作的学习强调风格和创意,是学习者思想观念的表征输出。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师生互动等环节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展示和讲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组织、整合、探索、拓展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数字平台等工具查阅资源。从课程的整体介绍来看,该课程的开设目的、要求等适合以丰富的“大阿福”形象为主系统学习有关非遗知识,并借助学习App构建混合学习空间的教学(如图6所示)。
教学活动即知识生成的过程包含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下学习。“福创”系统支持的混合学习环境有效突破了师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限制,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分组讨论交流等方式获取并构建知识。
学习者可自主学习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自由创建或是加入群组,以发布、回复帖子的形式,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互动参与学习;还可以借助系统选择任一国内场馆查看相关信息,包括数字化展品、活动等,或参观场馆时通过扫描实物了解展品动态信息,实现沉浸式学习。另外,教师借助系统可通过创建班级、上传资料、发布帖子、管理签到等组织课堂活动,以更生动、多元的形式促进知识生成。
【参考文献】
[1]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27.
[2]钟柏昌.学校创客空间如何从理想走进现实——基于W中学创客空间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6):73-79,86.
[3]陳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4]曾民族.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13-119.
[5]邓敏杰,梁存良.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