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名著阅读真正发生

2022-05-05 14:58陈思奋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例名著探究

陈思奋

我校地处农村,绝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生源决定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生要完成课文的学习都已经头疼,更何谈名著阅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试题越发新颖与灵活,时代迫切需要综合素养高的具有较强思考能力、质疑批判能力的创新性人才。陷入自我怀疑的我,常常询问自己,是否因为应试,因为生源问题,名著阅读就该变成“应试化”“背多分”?参加广东省教研院举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32场“同心阅读,共享成长——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育人路径探索”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曾经开展过的名著导读课,均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思维固化”。这次活动无疑给陷入瓶颈的我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问题导向,激发兴趣

问题导向式学习,便是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合理设计问题、营造研究氛围、适时引导总结、评价学生表现,从而达成引导与评价的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搜索资源、获取材料、表达自我,从而达成创建成果的目标。这如果放在名著阅读教与学之中,是否会激起浪花呢?

此次活动展示的课例正是如此。导读课时,教师事先准备一两个开放性问题,以此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楚云老师《骆驼祥子》阅读分享课中,围绕着“拉车是祥子  的职业选择”这一问题,参与者众说纷纭:有的从祥子擅长之处谈,谈到他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只有满身的体力;有的从薪酬因素来谈,因为这是最快的让钱变现的方法,不用花长时间来空等;有的从工作的负面影响来谈,因为这项工作的收入是非常不稳定的……不同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探索过程,正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力求有所发现的过程。不断地思考与发现,不断地思辨与探索,让思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迸发出文本解读、创造思维的火花。

有趣的是,参与此次阅读分享的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家长,有不同学科的老师,有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身上所附属着的经历、身份,让他们又有了百花齐放的阅读角度。成年人所考虑到的可能更偏向于成熟、稳重,为生计而思;学生所考虑到的可能更加有趣,细节更加丰富,为人性而想;不同学科的老师又可能融合自身学科注入不同的见解。可见,一个问题可能有千百种解读。丰富的看法又让爱好读书的人得到了一种思辨、探究的享受。

从提出问题,到提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主意,再到寻找已知的事实帮助我们解答,再到探索还需要知道些什么,这正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当然,设计这类驱动型问题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有探索和研究价值?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这必须与学生的阅读期待相结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只有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才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分享和探索的兴趣。

质疑追问,发展思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还有《西游记》专题探究课。丁之境老师抛出的问题是:“如果悟空可以在成佛和回花果山之间做选择,悟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两位展示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开展了探究,俨然让名著阅读课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辯论赛。语文课正是应该如此——不限制学生所想,不固定学生所说。一位同学从起因、性格、教化、原文等多角度细节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会回到花果山”,另一位同学从前功尽弃、师徒情深、修行有果、脱离妖性、曾经失信于花果山的猴子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梦想在远方”。该课例以问题作为主线,引发学生对文本细节进行探究。学生围绕问题来寻找组成线的不同点,验证其秉持的观点,论证过程中又促使学生阅读中思考、探索后整合。当然,仅有两个人的声音是不够的,班级中掀起了一阵交流热潮,人人各抒己见,开展思维风暴。这时,学生对于孙悟空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成长经历、人物关系、主要事件等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再乘胜追击,总结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从天真孩童到叛逆少年,再到英雄成长,融合事例,将其间的个中滋味一一道来,让学生感悟到,原来悟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情的变化,更有内心对自我认识的蜕变。

我欣赏的是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没有标准答案,这意味着学生们可以“百家争鸣”。全程以对话为主的语文课堂正是我孜孜以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没有刻意造作的痕迹,流淌着学生灵动的、多样的、发展的思维。

多样形式,推开大门

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名著的内容本身,还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设计不同的阅读体验活动,可以让名著“妙”起来。如设计阅读卡片、进行褒贬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开展调查采访、主题沙龙、朗诵辩论、课本剧表演、知识竞赛、续写改编、制作杂志或音视频等形式。

我也曾做过类似的尝试:

如学习《艾青诗选》,侧重意象的赏析,便举行现代诗歌鉴赏会,每个小组精心准备现代诗,了解作者、品味诗中人生的百态。抓住契机,让学生们摇身变作“诗人”来赋诗。

如学习《昆虫记》,侧重于内容分享,便让他们开展名著阅读分享会,制作昆虫小名片,每个小组开展组内PK,推选出“优秀分享家”,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可以让名著“趣”起来。如李科良老师的课例《简·爱》读前导读,巧妙采用了品读目录找关键信息法。老师巧妙地提问:“你看了标题后猜测是什么?”“你的猜测有没有得到证实?”“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你有什么疑惑?”学生利用问题支架,一步一步进行假设、推理、论证,再通过阅读寻求真相,验证自己的猜测,或推翻原有的结论。在不断的探索、质疑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除此以外,名著导读还可以有多种切入方式,如抓住主要人物来探索其成长经历,探究其人物形象;抓住主题来进行内容的搜寻和论证;抓住突出情节来进行分析,一步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从创设情境,提出与当下社会、时代热点相关的话题,开展探究……关键是切入形式要能够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他们阅读、探究名著的欲望。

  建构不同身份读者参与的阅读共同体,可以让阅读真实发生。在《骆驼祥子》阅读分享课例中,楚云老师邀请了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融入了多方资源,实现了多维碰撞。看完这个课例,我若有所悟:名著阅读也可以“群读”,可以是学生、家长、老师多方共同的互相督促与探讨,不同的思维互相碰撞;可以是学生本人的思想、文学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意图、当下时代社会潮流等多方共同的交流与互动。

多种多样的阅读体验、各式各样的导读切入方式、不同身份读者的阅读参与,逐渐打通了经典名著与学生的隔阂;层出不穷的问题生成、蜂拥而至的质疑与追问,一步步把阅读由浅层引向深度。在广泛的阅读中,在多元的交流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思维品质提升了,文化底蕴深厚了……这样的名著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试卷上所收获的分数,更是学生全面的成长。

学习着,思考着,我对名著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那扇通往语文教育的大门,我要领着我的学生走上前去,一起推开那扇门。

猜你喜欢
课例名著探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设问引导探究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课例
国内外名刊名著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国内外名刊名著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