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在“聚”,难点在“深”

2022-05-05 14:00郭建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名著深度体系

郭建

关于“三元聚合型”深度阅读,楚云老师在成果介绍中说,该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回归阅读的本原,感受阅读的乐趣,并进而走向深度阅读,以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育人价值。

三节分三阶段的名著深读课例,充分展示了该体系的核心教学意义和创新价值。

一、阅读全程由学生、教师、家长深度参与,构建“三位一体”的名著阅读生态。以学生的真实阅读为基础,以教师的有效引导提供路径和支架,以家长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作为启发和借鉴。三者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和专业背景诠释名著,它们之间形成共融共生的关系,相互牵引走向文本深处,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空间、阅读场域、阅读伙伴都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因此有助于获得跨越语文学科的思考方法,提升名著阅读的效益。

二、阅读的三阶段各有清晰的目标指向。情节泛读指向整体内容的把握,细节品读指向局部的梳理和讨论,专题跳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发育,即汲取名著的营养。三阶段从全到细再到深,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认知发展规律,最终实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螺旋式上升。学生在作品中来来回回地行走,辩证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

然而,“三元聚合型”深度阅读体系在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我认为,重点在“聚”字。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聚合。在情节泛读阶段,教师必须提供适合文本的阅读支架,以使学生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文本的情节构架、人物设定以及对主旨思想的判断。教师能否给出合适的阅读路径,成为关系这一阶段阅读效益的关键。在不同的书里,教师要借助不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从“整”的角度梳理情节、人物、主题等。例如,《简·爱》导读课中的目录阅读法,以地点名词显示主人公的生活足迹,以事件关键词勾勒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以人名猜测人物关系及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并能以目录包含的信息讨论主题的方向等。

二是家长与学生的聚合。专题探究考查的是学生能否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受限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知识储备,学生有时缺乏对作品中人物的时空还原能力,对文本主旨意蕴的理解往往难以深入其内核,就如吴欣歆教授所说——“画了个圈就走了”。此时,家长的作用是凭借自身阅历及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引导学生与经典作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話,以贴近并最终寻找到事实真相,防止各式各样的“误读”“偏读”的发生。例如,当学生认为“祥子看似没有选择但每次都是自己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是错的”时候,我们就应适时追问:当时情景下的祥子,能否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说,学生越往文本深处探寻,家长越要注重理性的引导和方向的把控。

再说难点。我认为,“三元聚合型”深度阅读体系难在“深”字。

经典名著中往往有着许多值得品味和深思的细节,教师当然可以选择这样的召唤点切入。但这些细节,学生往往在阅读中跳过了,也可能抓住了却深入不下去,这涉及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是否积累了有效的前勾后连的方法。例如,关于孙悟空是否该回花果山,吴欣歆教授指出,《西游记》文本中其实是有这样的描述的(27-31回、56-58回)。“回不回花果山”实际等于讨论在什么条件或情境下必回的问题,即孙悟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还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情境。这个问题往深处挖,就关系到人物的初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对佛对信仰的变化历程。类似这样的文本矛盾之处,可以提出“是……还是……”“假如……会……”“为什么……”的地方,往往是文本阅读的价值点,这对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思辨空间所在。因此,学生思维的质量决定文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发现细节的方法策略。

总之,“三元聚合型”深度阅读体系是极有教学价值的阅读模式,它为老师们在名著阅读教学多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但是,它需要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和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它需要家长具备较高的阅读素质并深度参与,更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巨大挑战。

猜你喜欢
名著深度体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