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林,韩建
龙岩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福建龙岩 364000
血栓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的一种急危病症,具有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等临床特点,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脑血栓[1]。发病原因主要与颅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关,继而导致脑组织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功能障碍;或脑部主干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的厚度相对来说比较厚,导致患者动脉管腔闭塞与狭窄,引起脑血栓的形成[2]。发病后如未及时接受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具有较大的威胁。一般发病早期在临床上以溶栓、抗凝、支架等治疗方式为主,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障碍十分关注,神经功能障碍大多是血栓性脑梗死的继发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病程比较缓慢,逐渐会发展成痴呆,也是导致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情感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预后而言,还需要联合抗凝药物进行治疗[3]。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提高临床效果[4]。因此,该研究便利选取该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急诊收治的120例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该院急诊收治的120例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就诊序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2~93岁,平均(60.01±6.58)岁;其中有42例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8例患者进行手术取栓、支架治疗。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93岁,平均(60.56±6.47)岁;其中有41例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9例患者进行手术取栓、支架治疗。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5]:两组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符合血栓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6]:心、肝、肾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对该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降颅内压等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静脉溶栓或手术取栓及支架治疗。对照组溶栓治疗或手术取栓及支架治疗后应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选用血塞通注射液(国药准字Z23021889,规格:2 mL∶200 mg)。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400 mg血塞通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0336),500 mL,1次/d。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片)进行治疗,口服,300 mg/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两组患者均接受1个月的临床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与精神状态,还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药物治疗的方式与剂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最大程度地保障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为显效;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为有效;神经功能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作为评价标准[7],总分42分,0~1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2~4分为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6~20分为中至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评分越低证明临床效果越好。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肢体肿胀、活动受限、失语3个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范围内时间,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
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11.08±3.16)d,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16.36±3.27)d,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4,P<0.001)。
两组治疗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血栓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脑血管意外病症,属于脑卒中的一种,主要是因为脑血管畸形及堵塞导致疾病发作,临床表现为脑神经功能缺损,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8]。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原因,患病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9]。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10]。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导致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出血及溃疡等,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导致动脉血管变窄,血液流动受到阻碍,继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最终导致疾病发作,甚至死亡[11-13]。②由于血液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发生改变,随之患者脑部侧支循环功能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脑血栓的形成。③感染或非特异性动脉内膜炎也是导致血栓性脑梗死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先天性肌纤维不良、夹层动脉瘤或受到外力影响也会导致疾病的发作[14-16]。在临床上,此类疾病患者大多伴有基础类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头昏、头疼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脑梗死患者以嗜睡、昏迷为主要症状,其主要是因为脑部大片半球梗死[17]。临床上以溶栓治疗为主,防止血小板聚集,确保生命体征平稳,溶栓后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更理想,虽然溶栓后行常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患者的溶栓效果,所以,溶栓后给予患者应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十分重要,以恢复脑部供血、供氧为主要治疗原则,减少局部氧化应激反应,避免脑梗死的快速发展,并且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可促进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健康[18-19]。
阿司匹林是一种具有解热、镇痛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属于水杨酸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血栓的形成途径,来抑制血栓产生,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正常灌注的效果,而且阿司匹林价格比较合理,也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作。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一般急性发作时血小板聚集比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对患者的脑部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将患者体内已经聚集的血小板快速分解,缩短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时间,并且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少,用药安全性较高[20-21]。该研究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显示,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好,有91.67%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较低(P<0.05),这一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参考依据;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8.33%)(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范围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显示,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较低,并且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比较短,更利于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康复。陆云霞等[22]在研究中显示,急诊治疗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时,治疗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10.39±1.24)分,低于对照组的(18.69±2.05)分;与该文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10.42±1.26)分,低于对照组的(18.57±2.04)分,结果相符,表明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可行性;该研究还显示研究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可见以阿莫西林药物实施治疗,还能够对患者血脂水平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提升整体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质量,适宜推广。
综上所述,急诊治疗的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治疗效果提高,为患者的身体康复提供了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