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斌,黄 萍,杨守懋,王亚楠
(1.广州市白云区气象局 广东,广州 510410;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3)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白云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一个区,白云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差,地形地貌复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匮乏等问题。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因此对乡村旅游气象灾害的探讨、应对策略研究,对白云区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及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云区山、水、城、田交融,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辖内有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和森林覆盖率高达95%的广州市最高帽峰山森林公园(海拔534.7m),让白云成为广州的“绿肺”,拥有无可比拟的生态居住环境。流溪河、巴江河、珠江西航道穿流境内,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广州市中心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云湖碧嵌于内,加之大小水库山塘点缀,河湖交织,水土丰美。优美的自然生态,让白云成为广州居住环境最佳的区域之一。白云区身处“云溪湾”乡村旅游示范区,涵盖龙岗、寮采、米岗、雄伟4个美丽乡村,寮采村是白云区打造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村落。当地农产品等物产资源丰富,是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基地之一,自然风光优美,丰华园、世外桃源和帽丰甜橙无公害种植基地等,是自驾游、周边游、亲子游和休闲游的热门目的地。近年来,流溪湾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道路,以农耕文化+文旅产业融合的方式,打造白云区又一个乡村游名片。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8℃,年均降雨量为1694mm,总体气候温和。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冬季处于大陆高压东南边缘,多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因有南岭等山脉作屏障,阻隔北方南下寒潮,又可使冷空气锋面停滞,形成阴雨,故冬季不致严寒干燥。夏季主要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多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南岭山脉及区内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点,可截留大量水蒸气上升成雨,故夏季不至于酷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春夏之间多暴雨,夏秋之间多台风。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m)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风景宜人。
本文选取广州市白云区2011-2020 年区域自动站观测降水、气温、风速数据,对出现的高温、暴雨、大风日数采用excel 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出广州市白云区主要气象因子月份分布情况图,结果显示如下:
高温(以每次高温过程影响的高温站点统计)10年来出现的总高温日数为450日,集中在每年的5-9月(图1);占全年的98.9%,其中最多出现在7月、8月,全年趋势以单峰型呈现,从5 月开始出现增多,9 月开始逐渐减少,1月至4月,11月、12月未出现。
图1 高温日数月份分布图
暴雨(以每次暴雨过程为影响的站点,本文以白云区景泰站G1009为代表站进行分析)10年以来,出现的总暴雨日数为75次,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到10月,占全年总数的90%,其中6月和8月最多,月份分布呈现双峰形态(图2),暴雨月份全年均有出现。
图2 暴雨日数月份分布图
极大风(选取白云区江高镇大岭村G1042 为代表站点)在10 年间,出现的总次数为11 次,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图3),其中最多的月份是6月,次高峰是9月,多以雷暴天气或台风形式出现。
图3 大风日数月份分布图
继续完善气象监测网络,优化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络建设,在气象灾害高发的景区附近增设自动气象站点。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事件会商机制,并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灾害的分析和研究,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做好精细化预报。开展景区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景区、游客气象服务需求,为旅游景区提供专业的旅游气象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智慧气象+”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与应急、农业农村、旅游、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平台的对接,构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当地气象部门应按照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及时启动预警,并和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和完善部门间预警会商制度,联合发布旅游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山洪气象风险、森林火险、城市内涝等预警信息。当地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研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根据预警级别,有关责任人立即上岗,组织力量深入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指导、督导公园、景区、游乐场等户外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关闭相关区域,停止营业,组织游客避险,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本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动和信息共享,地方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应会同气象部门、农业农村局、应急等相关部门一起,将辖区内旅游景区根据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进行划分,联合制定景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容应涉及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等内容,并重点对景区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避险场所、转移路线等部分进行细化。各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本地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应指导做好当地乡村旅游地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气象部门组织对乡村旅游地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和宣传工作;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指导乡村旅游地开展防火巡护、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早期处理等工作并督促检查;地方应急部门应负责组织、协调气象灾害救助工作;收集、汇总并统计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协助开展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把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配套纳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景区雷电防护装置安装;对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地方进行加固和设立警示牌;在景区各个出入口和重点区域加设LED 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接收气象部门实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定制的出行提醒,实现气象信息的共享,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最直接的气象防御指南;在网络信号弱的区域架设大喇叭等装置,解决预警信号的最后一公里传递问题;在气象灾害多发的景区内部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立明显指示牌和路标。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北部,地处城郊结合处,多为村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口,普遍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比较薄弱,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当地党委和政府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动员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统一领导、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气象部门应协调、联合当地旅游部门、景区等部门,针对气象信息员、景区工作人员、联络员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相关培训,定期参加、策划、组织和评估有关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当地乡村旅游地应配合在旅游景区增设气象灾害科普宣传专栏;应急部门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当地各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夯实应急减灾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