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瞳光,高建军*,张 微
(黑龙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好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把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首位。基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当前经济发展构建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运行路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产业体系的根本,对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兴旺,关键在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源、土地、资金等的调整规划,最终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效益增加,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多重功能,着力用发展观念延长产业链,用新产业技术拓展产业价值链,用产业融合完善利益链。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农村职业教育越好,农村居民素质就越高,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的调试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主宰和把握市场,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时机,从而避免盲目性。
乡村生态宜居不是简单的某一村容村貌的整洁干净,而是具有内生性特征的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生态宜居,它以绿色发展为根本,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的,具有城乡互通性。它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通过生态宜居实现物质财富创造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通,真正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富裕,农村生态宜居的关键在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既是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实施者,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受益者,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最终体现在农村居民是否具有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上,这就需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加快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生,推动宜居环境的建设。
风尚和睦社会安定,良好的乡风能传授知识、培育品德、提高精神境界。传承和培育乡风,倡导和践行乡风能够培育乡村的德治土壤,有效净化涵养社会风气,推动乡村治理。唯有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抓住乡村振兴魂魄,留住乡村文化根脉,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建立更加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推动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乡村有效治理才能为兴村振兴提供秩序支持,健全共治、共管、共享相融合,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村职业教育塑造着受教育者的个人素养、公共责任、治理意识,具有营造社会生态的功能,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平衡乡村社会面临的各种冲突和分化,激发自治的融合、引导、教化等功能,将乡村治理的法治思维、德治意识,与乡土人文的传承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治、法制、德治的耦合机制,能有效推动形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多元并蓄的乡村治理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归宿。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供给侧改革不足,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过去那种简单的靠资源存量发展已一去不复返,如何拓展农村资源存量空间、拓宽发展渠道,倍增资源效益,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转变是解决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关键,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强化,农村居民素质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拓展农村资源存量空间提供了可能。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短板,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既缺乏初高中、大专、大学有效衔接,社会教育有效补充自成闭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也缺乏职教与普教的渗透共生的开合性的完善机制,教育立交桥不畅通,存在缺位现象,农科教结合并实质性突破不足,与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内生的自我素质变化要求和社会外生的环境刺激素质要求不匹配。
加强产业结构深化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内容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感受到新思想、新的风尚变化,看到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所带来的益处,面对新的变化农村居民急需自我素质的变化与提升,急需对自我意识影响的教育思想,急需能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技术以应对新的变化,但现存的职业教育内容和教学理念,一方面与当地经济需求脱节,教育内容既不能反映农村居民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也不能展现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教育内容难以适应农村居民素质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的理念、教育思想的潜移默化功能不能有效彰显,既缺乏农村职业教育利农的眼前经济功能,又缺乏职业教育的长期的意识文化转变属性。
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产要求,决定他们追切需要随时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这就注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及时性、零散性的社会要求。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在教育安排上缺乏柔性,一方面缺乏农村居民生产的有效跟踪,及时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属性不能有效展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变迁,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随时“随意”性、零散“断续”性较强,及时贴身的农村职业教育属性尚存在缺位。
农业职业作为一个职业缺乏广泛的认同感,社会对从事农业生产职业评价偏低,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刻而又理性的认识,把农村职业教育视为简单的“体力教育”“末等教育”,农村居民其理性反应尽量脱离农业,脱离农村,农村居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具有外闯性和流动性的特征,不愿意长期居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即使部分从事生产经营者,也随着经营的变化,而逐渐脱离,而留守人员,受自身生产生活随心性的影响,只是简单地、惯性地从事农业再生产,不仅缺乏学习动力,更缺失创新意识,不愿意接受职业再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农村居民当前素质的短板、农业生产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另一方面要贴合围绕农村居民未来发展、素质变迁展开,既要解决农村居民现实利益眼前问题,又要解决农村居民长远发展未来问题,要给予农村居民可见的利益前途。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村居民素质变化的层次需求,要通过利益的彰显,推动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驱动力。然而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居民的素质的贴合性把握不足,缺乏认知基础、事实根据、需求依据等立足点,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高质量的职业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保证,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教师严重不足。农村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操作,但在现任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实践知识薄弱,对农村实用技术的运用缺乏“立地性脱离农村生产经营实质,院校化、脱农化严重。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层面主要以新兴的产教融合公司企业为主,以社会兴办的职业培训为辅助。2019 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并给予各种资源扶持。但目前,社会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尚存在投入保障不足的现象、机构人才短缺、校企融合不足、多元主体联系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是农村居民意识的振兴,而农村职业教育意识则是农村居民意识振兴的核心,农村职业教育意识是指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意向以及对农村工作所持的态度,农村职业意识不仅影响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更影响到农村居民对农村工作的认知和认同,但由于受传统思维意识的影响,社会上对农业工作认识尚显不足,脱农离农、农村职业教育无用,是末等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农村职业教育游离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帮助农村居民强化农作意识、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清楚的定社会位,增强受教育动力,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农村、城市“职业域”“教育域”的系统化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就要转变办学理念,充分把握好农村职业教育跨域特点,积极统筹跨域关系要素,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增强农村职业教育“为农”的社会价值功能,同时,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融合,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为农”得教育价值功能,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融合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发展。
职业教育是不仅是系统化教育,更是终身教育,系统化教育是知识的融合,是保证知识体系的完备,随着工作生产的不断深入、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都需要农村居民自身知识的不断拓展,提高知识的层级属性;而终身教育则是知识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技术的更迭,需要新型农村居民不断加强教育,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思想。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系统化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适应动态的职业变迁和经济变化。
农村居民素质变化需求无论从外在的环境反复刺激,还是内在的潜移需求变化,都存在着一个技术应用能手-新型农村居民-农村专业户-农村企业家的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迁移层级变化,而目前的农村教育资源分散、重复、低效,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缺失,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不能有效地与农村居民素质变化需求相匹配、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备、滞后于农村居民素质需求变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因此,围绕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素质,进一步完善融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地方乡村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化农村职业服务教育于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其中以高等职业(成人、继续教育)教育为深化,着力培养具有现代化农业意识,瞄准农业未来发展的农业实业家;以区域农村职业教育为根本,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的技术问题,培养农业专业户;以乡村农业教育为基础,培养技术应用能手、新型技术农村居民,着力解决农村居民现实的生产棘手问题;以社会化服务教育体系为补充,作为随时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经营的现实问题的补充。
涉农工作既具有职业的宽泛性,又具有工作任务的精准性。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将两者结合设置讲授知识,在职业下设置若干项工作任务发展路径,用以区分同一职业内不同的任务发展方向和途径,再辅以详细的传授指导,构成横纵交错、宽窄相济的任务工作体系,为此,将性质形同、内容相近的生产工作归为一个工作任务群,分析该生产工作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并加以归类整合,以这些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作为讲授内容设定的出发点和基础,尽量迎合农村居民认知特点和价值取向,注重帮助学员发掘自身兴趣点和实际需要,激发学习的热情。
为适应乡村振兴下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在职业教育内容上,应立足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农村职业工作任务群,有选择性地、分层次设置职业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先进性,在强化农村居民素质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实现从初级技术提升到高端人才培养,从纵向能力深入到横向能力的转化,实现多元教育内容整合统一,职业教育知识、创新教育知识与素质教育知识灵活并举、互为补充的格局,以满足不同农村居民素质变化需求。
在夯实职业教育自身教师队伍的同时,注重外部人才资源为职教所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支持企业家、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