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4650)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乡村振兴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要注重农村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独具农村特色的文化氛围,用美好的环境滋养人,建设美丽和谐、环保绿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河南部分农村建设缺乏因地制宜,没有结合自身的外界环境、人文景色、风土人情等因素进行土地的规划和部署,出现盲目死板的照抄成功案例,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又会失去乡村自身的特色,得不偿失。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标准是让所有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劳动成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口与用地是否合理、村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村庄道路交通如何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怎样配置和如何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等方面,必须下足功夫,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调研,科学规划。
生态意识指的是统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维持发展和环保的平衡点,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基础上保障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开发。“污水基本靠雨水刷,灰尘基本靠大风刮,厕所基本没有水冲”的现象在乡村依然存在,都不容忽视。截至2018年,根据河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河南省只有5146个村实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5024 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部分集中处理,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11.3%和11%;完成改厕的村民小组8.4 万个,占全省村民小组总数的23%;全省行政村中有2436个畜禽集中养殖区没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占畜禽集中养殖区总数的35.1%。”部分农民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违背农作物生产规律,滥用农药、催熟剂、增产剂致使残留超标等问题,这些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更对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产业单一特色优势不明显,品牌缺乏放大效应,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集约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科学的规模,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造成农业价值链发掘不足,农产品加工体量大但精深加工少,根据河南省2020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2018 年,全省有3.6 万个行政村没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8.2%;在有村集体经营收入的村中,收入在5 万元以下(含5 万)的有6058 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13.2%。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河南农村经济整体较弱。农民增收困难又致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无法高效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和儿童,承担不了较重的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导致部分村庄土地经营情况不佳,村庄经济发展缓慢。
2.1.1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现代农村发展重中之重,建设美丽乡村应该具备科学的系统性思维,科学布局顶层设计,做好整体统筹规划,精准地找到乡村振兴命脉,及时解决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明确责任和分工,保证每一项措施都能有效落实,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然后,政府部门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拓展沟通交流渠道,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保障每个村民的意见都能够得到有效传递,集思广益,发挥每个群体的优势,尊重劳动和创新。现阶段,笔者在河南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实地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明确的乡村规划和措施,目标设定较为笼统,建设目标、步骤、标准不明确,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摸着石头过河,走了许多弯路、错路。
2.1.2 结合乡村特点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中共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进行补充: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河南农村地区面积较广,城镇化水平较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显著。因此河南的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外部环境和风俗习惯规划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保障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以高标准、严要求、高布局为建设宗旨开展乡村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农业、工业和乡镇生活发展区,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做好农业保障工作,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将资金投入放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的生活环境,积极发展农业和林业,形成“路相通、林成网、田成方、渠相连、”错落有致格局,户户有景的田园格局。
美丽农村建设要做到精准施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坚持乡村特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建立强大的生态品牌,成为吸引外界的金字招牌,号召村民保留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村落布局上更要彰显乡村的独特性,建立具有绿色生态的美丽家园,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游览,既创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名气,又给城乡规划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顶层设计上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乡村分类规划机制,积极听取村民的发展意愿和发展诉求,不搞形式主义,避免大拆大建浪费资源,积极借鉴成功的发展案例,但是要杜绝盲目照搬布局,建立乡村规划管理委员会,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生态优美、产业创新的美丽新农村。
自2012 年开始,河南省政府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资金支持。全省多达9 成的行政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水平落后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民生的根本举措,是改善农村环境,消除贫困人口的重要因素。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村的生活环境,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实现教育振兴和医疗振兴,切实解决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统筹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村民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重大公共投资支出,投入大,涉及面广,必须做好科学长远规划才能产生最大效益。因此,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树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城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村民收入,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乡村产业,避免劳动力大量流失,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用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促进资金效益最大化。统筹政府资金,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拓展完善的沟通交流渠道,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完善的决策体系,对村民的诉求和想法要充分的探讨,保障民生项目的顺利开展,避免形象工程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项目审批方面,构建科学便捷高效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人情关系。施工招标方面,要公平、公正、公开、要严格管理,防止层层转包现象。
建立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和村民分担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提升农村水利保障能力。坚持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坚持节水优先推进乡村能源革命。积极优化农村新能源结构,引进高效的治理手段,加大新能源的投入比例。支持供气、供热管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完美融合,实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此外,加大绿色产业的比重,搭建起科学完善的绿色发展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还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小的污染。
加强乡村医疗、教育的投入。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也应当重视对学校的建设,为学校建设划拨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学校中的各项设施和对师资队伍的引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文化宣传点,带动村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乡村振兴为乡村干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任何乡村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医疗的进步,而教育和医疗都需要大量高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因此乡村振兴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人才的收入,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通过乡村品牌文化宣传吸引更多的有抱负、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作中来,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上贡献出自身的青春和力量。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可以适当地给予重要工作岗位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资金嘉奖。
开展村民技能培训工作。高薪聘请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针对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汲取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技能培训。首先要明确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提升村民的综合素养,从礼仪、着装、交流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细致化培训,让村民牢牢掌握服务内容,提升村民的综合素养。然后传授村民实用的手艺,无论是餐饮、种植,还是手绘和艺仿,让村民掌握一项扎实的技能。最后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保障每一个村民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将整个培训工作的所有细节都落实到位。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没有乡村文化的熏陶,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生存发展的基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河南美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不过受限于农村落后的发展条件,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手段十分匮乏,缺乏教育的规范,现阶段河南农村的不正之风开始蔓延,给淳朴的乡村文化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乡村文化建设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是由农民素质所决定的,受限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一部分农民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在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方面都十分薄弱,极易做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举措。因此开展生态农村建设的根本就是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知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守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所以,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用良好的家风、乡风鼓舞人,用完善、科学的制度约束人,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用积极正面的案例来教导和激励人;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教导下一代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使环保理念成为新时代儿童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当前河南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可喜成果,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意识低、基础设施建设慢、缺乏科学规划、环境污染严重、现代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限制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脚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党和政府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科学规划乡村建设方案、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乡村管理制度体系,以针对性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借助于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观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