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明普,蒙法科
(崇左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崇左 532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osacral disc herniations,LDH)属于骨科常见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造成患者劳动力丧失,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目前对于LDH治疗措施较多,其中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突出物较大或脱垂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整体效果一般,临床上建议采取手术治疗[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LDH治疗中应用广泛,其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相对较高等优势[2]。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主要分为经椎板间入路(PEID)与经椎间孔入路(PETD),PEID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符合脊柱外科医师的手术习惯,同时无需将部分上关节突磨除,可缩短手术耗时,且其工作通道活动范围更大,有利于分离、显露及切除椎间盘,但部分节段椎板间隙狭小,关节突内聚增生,会增加工作通道置入难度[3]。PETD术中无需过多牵拉神经根、硬膜囊,可减少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损伤,但PETD术中需多次穿刺定位,会使手术耗时延长,增加透视次数,同时其工作通道较为固定,活动范围较小[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LDH患者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以为微创治疗LDH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崇左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49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PEID组(60例)与PETD组(89例)。PEID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4~76岁,平均(55.19±6.03)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分别为 10、31、19 例。PETD 组患者中男性 48例,女性41例;年龄34~78岁,平均(54.86±5.97)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分别为 16、46、2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第3版)》[5]中LDH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核磁共振、CT检查确诊者;经规范保守治疗≥ 3个月无效者;能够耐受手术治疗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病理性骨折者;合并骨软化症或代谢性骨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或感染者;腰椎畸形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手术方法 PEID组患者采用经PEI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于C臂机下对病变节段、椎间隙进行明确,取切口于病变节段正中线旁,大小约为0.8 cm,经导针将扩张套管、工作套管置入并固定,随后完成内镜安装并与显示器连接,将黄韧带及上位椎体椎板下缘进行显露,切除多余脂肪,将黄韧带部分切除后进入椎管,将下方硬膜囊、神经根显露,并将神经根膜推至对侧,将粘连的神经与突出髓核分离,并将该组织清除,进行神经根减压,若神经根搏动良好,采用射频电极消融止血,将工作通道、椎间孔镜撤出,缝合切口。PETD组患者采用经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于C臂机下对髂嵴最高点连线进行标记,并定位椎间盘的椎板窗,于棘突后正中线旁做平行线,并将该线与髂嵴最高点连线交点作为穿刺点,于透视下对穿刺针角度进行调整,待针尖至上关节突尖部,将导丝置入后,穿刺针拔出,皮肤切开,扩张套管、工作套管置入,置入椎间孔镜,清除病变髓核组织,充分减压神经根、硬膜囊,并采用与PEID组相同方法完成后续操作。术后患者均进行止痛、抗炎及脱水等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常规卧床休息,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X线,并佩戴腰围下地活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内活动需在佩戴腰围下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记录患者复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其中患者腰部疼痛、酸软、下肢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活动不受限制,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为良;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可;症状未改善或加重为差[5]。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术前与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6]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总分29分,评分越高说明腰椎功能越好。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腰椎X线片检查脊柱稳定性,并对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进行测定。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效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例(%)]
2.2 围手术期指标 PEID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ETD组,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透视次数(次 ) 住院时间(d)PEID 组 60 17.34±3.95 63.98±14.57 4.48±1.05 4.96±1.02 PETD组 89 16.82±4.09 80.59±16.35 13.63±6.30 5.23±1.17 t值 0.772 6.350 11.134 1.45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JOA评分及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比较(±s)
注:与术前比,*P<0.05。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
组别 例数JOA评分(分 ) 腰椎前凸角度(°) 腰椎曲度(cm)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PEID 组 60 12.25±3.92 24.13±2.40* 30.86±1.39 40.15±1.76* 1.27±0.31 1.94±0.39*PETD 组 89 12.67±4.02 23.74±2.05* 31.05±1.46 39.78±1.70* 1.34±0.28 1.88±0.42*t值 0.632 1.063 0.794 1.285 1.433 0.88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发症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采用保守治疗LDH疗效欠佳,可能导致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造成神经根损害进一步加重。既往临床上采用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LDH,视野开阔、减压彻底,虽然能够彻底清除髓核组织,但需要广泛剥离椎旁组织,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多,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已成为治疗LDH首选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且对脊柱稳定性及肌肉韧带复合体损伤较小,但实施手术操作的空间存在限制,对病变椎间盘组织进行完整切除的难度较大,同时对术者的相关操作技巧、经验具有更高的要求[8]。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可分为PEID和PETD两类,PEID对于有开放手术经验或者椎间盘镜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来说,局部解剖结构更加熟悉,术前定位简单,透视次数少,其通过分层切开黄韧带,使椎管显露,能安全、有效地摘除髓核,减轻神经根压力[9]。同时PEID无骨性遮挡,无需穿刺椎间盘,能够在减少透视引导下通过椎板间隙,置入靶点位置,且工作套管易摆动,工作通道活动范围更大,有利于取出高度移位或游离脱垂型髓核组织,但PEID对医师要求较高,需与多种手术器械结合使用[10]。PETD不需要像其他入路方式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是通过Kambin安全三角进入椎管,于直视下对突出、游离及脱出椎间盘组织进行处理,有利于减轻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11]。但PETD对穿刺要求高,需要反复透视以提高穿刺准确性,且后续操作在椎管内进行,可能会导致神经根损伤,且对于椎间孔狭窄、高髂嵴患者而言穿刺难度更大,需要于C臂机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透视次数较多,手术耗时长[12]。本研究结果显示,PEID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ETD组,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效果相当,但PEID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同时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的安全性均较高,而两组神经根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术后未遵医嘱,过早进行劳作或未佩戴腰围活动所致;同时术中操作时,对硬膜囊及神经根过度牵拉,对硬膜囊及神经根造成损伤所致会造成下肢麻木,但均在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切口感染可能与患者的自身营养状况及抵抗力较差有关。
正常的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前凸,对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和人体的平衡、姿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加脊柱的缓冲震荡能力,还能负重及维持腰部和骨盆稳定性,而LDH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减小,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症状;腰椎曲度指腰椎的弯曲程度,若患者存在长期的腰部劳损或者有腰部的损伤,就会造成腰椎的生理曲度变直,进而产生腰部疼痛、活动不利等一系列症状[13]。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功能,改善脊柱稳定性,但两者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为,LDH的治疗重点在于摘除突出髓核,解除神经压迫,PEID与PETD均可借助可变向磨钻、超声骨刀、镜下环锯等工具,直视下将突出钙化的椎间盘、游离和松动髓核切除,减压椎管,松解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因而两种入路方式均能获得手术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治疗效果差异不大[14]。但邓信昌等[15]研究认为,虽然PEID与PETD治疗LDH具有相同的手术效果,但PEID的神经根分离率和钙化切除率均显著高于PETD,更推荐临床应用。
综上,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均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功能,效果相当,安全性均较高,而PEID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本研究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未能研究长期的治疗效果,且未对神经根分离率和钙化切除率等指标进行比较,今后还需延长患者随访时间,探究术后长时间内患者的复发情况,并获得更多的研究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