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商:商人当如叶澄衷

2022-05-03 00:06杜君立
同舟共进 2022年4期
关键词:宁波上海

杜君立

商业的兴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是中国最早的贸易口岸之一,从唐宋时期,宁波商人便投身贸易,被称为“甬商”。“甬”为宁波之简称,因余姚江、奉化江在此汇成甬江而名。

明朝时期,宁波是接待日本贡船的主要港口,前后有19次日本贡船到宁波。嘉靖二年(1523),宁波发生著名的争贡事件,日本商人大掠宁波,致使举国震惊,与该事件有关的宁波掮客宋素卿被处死,宁波市舶司被罢废。合法的海外贸易受阻后,民间走私海商便活跃起来。嘉靖年间,宁波通番者已不可计数,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船多势众。日本对华贸易,尤其是特许之外的海上走私贸易,主要途径便是靠宁波掮客进行。

宁波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古代交通困难,唯水运便利可资。中国海岸线漫长,宁波恰好居其中,南北船只在此交汇和周转,因此成为重要的港口。此外,宁波还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出海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即由此始发。沿运河上溯,可以直达中国腹地。宁波作为中国东南物流中心,汇集全国各地客商和船帮;保留至今的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便是历史的见证。

清康熙时开放海禁,宁波海运再次繁荣起来。从辽宁、山东到福建、台湾、广东,宁波人用他们的沙船和宁船,将货物贩运到南北各地。他们一般是把北方的大豆和小麦运往上海,把南方的蔗糖、海产和洋货运往天津。

海船制造成本高,装载量大,这种埠际贸易需要巨额资本,近代宁波商帮因此渐成规模。

甬商与晋商、徽商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土地所限,仅仅依靠农耕无法生存,经商从一开始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宁波流传的民谣就说:“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大概就是这样被逼上梁山,沿着“沙船之路”走向上海,当地人称为“跑码头”。

上海与宁波一苇可航,是早期宁波商帮的重要活动地域。康熙年间,已有不少经营沙船业的宁波商人到上海发展。嘉庆以后,宁波商帮中的几个著名家族集团相继来到上海。伴随着上海在中国和世界的崛起,宁波商帮也成为中国现代商业的弄潮儿。

明清时期,各大商帮风云一时,其中以甬商、徽商、晋商和陕商最为著名。在世界商业大潮侵袭之下,随着中国社会巨变和转型,徽商和陕商、晋商都走向衰落,甬商却能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大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急先锋。甬商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激流勇进,推动了中国商业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以“耕读传家”,但在宁波,商业的地位胜过农业。

江南自古文化昌明,民间对教育非常重视,所以世家大族颇多;作为一种现象,这里的民间藏书楼之多远非其他地方可比,最著名如“天一阁”。按照宁波的教育传统,一个孩子可以不掌握八股策论,但必须实实在在地学好书法、尺牍和珠算,说白了要会书写和计算,这样即使做不上官,也能做个安身立命的自由商人。在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中,对“商”的解释是:商者,度也;度即度量、计算的意思。此外,“商”还有商量、商讨之意。所以经商离不开计算和交流。

近代以来,上海相对宁波,显示出更强的区位优势。因为与上海隔海相望,所以上海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成为宁波商人汇聚之地。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同乡会馆“四明公所”;1819年,宁波商人和船主又建立了更大的“浙宁会馆”;1831年,在上海的宁波手工匠人也建立了“水木业公所”。这些自治性行会和会馆,加强了宁波商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使得甬商作为一个重要商帮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正式开埠,甬商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谁都不会想到,宁波人就从“为人做嫁衣”开始。当时有一大批宁波裁缝,专门给在沪的外国人做西装;因为这些西方白种人被中国人叫“红毛”,所以这些宁波裁缝也就成了“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在上海声名鹊起,很快便传遍大江南北。宁波裁缝也随之扩散到全国各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宁波裁缝几乎垄断了全国西服行业。上海比较有名的老字号西服店,更不用说,都是宁波人所开。

在没有缝纫机的年代,宁波人仅仅依靠一把尺子和一把剪刀,硬是掀起了一场中国近代服装革命。不仅中国第一套西服出自宁波人之手,他们创造的“中山装”更将现代服装文化提升到民族的高度。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大商帮,甬商比传统的陕商、晋商和徽商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仅从西装这一件事,便可知甬商的眼光与野心。

现代文明的到来,是一场颠覆传统的彻底革命,在毁灭了无数个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个新兴行业。甬商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以见贤思齐的学习精神和商业创新头脑,成为中国诸多现代行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几乎每个新兴行业,都活跃着甬商的身影。中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第一家机器染织厂,第一家灯泡制造厂,第一家信托公司,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牙膏厂……都是在宁波商人的手中诞生的。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也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在晋商大力发展银号和钱庄的晚清时期,甬商基本掌握了上海钱庄的半壁江山。与晋商拒绝向现代银行转型不同,甬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1934年,浙江兴业银行的一份报告中称:“全国商业资本以上海居首位,上海商业资本以银行居首位,银行资本以宁波人居首位。”

现代中国人都喜欢将大资本家称为“大亨”,这个词就源自宁波方言。宁波商帮对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影响甚巨;可以说,如果没有甬商的贡献,就没有近代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人竟占40万之多。

在眾多宁波商人中,叶澄衷最具有代表性。叶澄衷少年家贫,只身到上海白手起家,依靠煤铁、五金、石油和金融,而成为一代甬商领袖。晚年的叶澄衷热衷公益慈善事业,体现了一个现代资本家的信仰与追求。从叶澄衷的身上,映射了宁波商人的抱负与情怀。

叶澄衷,字成忠,宁波庄市人。他出生那年,正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作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划为通商口岸;多年以后,叶澄衷的命运因此而被改变。

叶澄衷出身寒门,6岁丧父;孤儿寡母实在难以为继,他仅仅念了半年书,11岁就去附近的一个油坊做学徒。稍微大些,亲戚把他带到上海,在法租界的一个杂货铺里面做学徒。叶澄衷的工作就是驾着舢板,将食品和日用品等贩卖给外国轮船上的洋人。

当时上海虽然开埠不久,但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航运贸易大港,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轮船进出港口。当时上海有一条河叫洋泾浜(现在已经变成延安东路),有很多像叶澄衷这样摇着舢板的小商贩,他们用半中半洋的语言向外国水手推销商品,时间长了,竟然形成了一种“洋泾浜语”。叶澄衷没有念过多少书,但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洋泾浜语”,基本可以与洋人日常对话。当了3年学徒,能学的也都学会了,叶澄衷觉得再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就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条旧舢板,开始独立做起小贩来。

17岁的叶澄衷刚刚踏上前途未卜的经商之路,就中了命运的“头彩”,他的事迹还上了报纸。当时报纸刚刚出现在上海,还是一种新鲜的东西。在半个世纪后的《清史稿·孝义传》中,有一段对叶澄衷的记载:“西人有遗革囊路侧者,成忠守伺而还之,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积蓄。”某英国洋行的经理因为醉酒,把自己的公文包遗失在叶澄衷的舢板上。公文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单据,还有数千美金和英镑的钞票。叶澄衷一直想参加英文补习班,却苦于交不起一元的学费;这笔巨款对叶澄衷来说,简直是飞来的横财。但诚实的叶澄衷没有为此动心,他原地等待了整整一下午,终于将公文包交还到这个洋人手中,并谢绝酬谢。这位英国人大受感动,便给叶澄衷留下一句话:任何时候,只要叶澄衷去找他,他都愿意提供帮助。

当时像叶澄衷这样的小贩,在贩卖食品和日用品之外,也常常从洋人那里低价置换或购买一些中国没有的工业制品,如钢铁、绳索、油漆或机械配件之类。叶澄衷就经常从商船上换来很多五金日杂制品,这些洋五金拿到岸上后,可以卖较高的价钱。时间一久,他就有了开一间五金日杂店的想法。于是,他就去找那个英国人。

英国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仅为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找到了一间铺位,还给了他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叶澄衷以为这个英国人想要入股,但對方告诉他:这笔资金完全是借给他用的,什么时候成功了,再还不迟。就这样,叶澄衷在上海滩创立了第一家中国人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

有了这位英国贵人鼎力相助,叶澄衷的商业天赋开始崭露头角。

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叶澄衷不用支付任何货款,就可以得到英国洋行提供各种小五金类商品,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在接下来的日子,叶澄衷又开设了“老顺记”“新顺记”“羲昌成记”等更多的新商号。依靠当时英国洋行和江南制造局的支持,叶澄衷的五金商业网络开始从上海延伸到长三角,进而又将营业范围扩大到机械、钢铁,甚至军需器械等方面。

作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五金大王”,叶澄衷通过拆借方式,发展了200多家联号,这些联号都是叶澄衷拆借给其他小商号。因为五金商品繁多,规格复杂,小店铺经营的品种不够齐全,因此免不了互相拆借,以满足客户需求。

叶澄衷以自己的厚道与实力,确立了同业拆借这种行业协作模式,成为中国近代商业的一大创新。

随着五金市场的稳定,叶澄衷又接手了经营不善的外国企业“炽铁号”,涉足钢铁和煤炭行业。经过一年多的管理整顿,华北的煤炭和铁矿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到上海,经过冶炼和加工后变成五金制品,进入叶氏的五金网络。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叶澄衷还从欧洲进口了大量优质钢材。当时的上海得现代工业的风气之先,城市建设和发展风头正健,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十分旺盛,这给叶澄衷的煤铁生意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1859年,美国发现石油。十多年后,洛克菲勒便依靠“美孚石油”迅速崛起。当时还没有出现内燃机,最主要的石油制品就是用来照明的煤油,在中国叫做“火油”。不可思议的是,早在五代时期,阿拉伯的“火油”就通过明州港输入中国。明州就是后来的宁波。188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进入上海,叶澄衷成为其中国代理商。

当时中国的照明方式还停留在以陶瓷或铸铁作灯具,以菜油或豆油为燃料;这种油灯亮度很低,灯光如豆,摇曳不定,还有难闻的气味和浓浓黑烟,动不动就会熄灭。相比之下,美孚煤油灯要亮好多倍,而且亮度可调,加上玻璃罩,也不怕风吹。因此,这种新式灯具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在中国办厂生产后,美孚灯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一盏灯售价比一根蜡烛还便宜。

当然,美孚主要目的还是销售石油而不是灯具。叶澄衷就开拓中国市场提出了一揽子建议。他根据中国人节省的习惯,要求美孚重新生产一种体量更小的煤油灯。此外,他还提议“买一送一”活动,即买一大桶(30斤)煤油,送一个煤油灯。

考虑到玻璃灯罩易碎,叶澄衷认为应当允许人们用破碎的旧灯罩换新灯罩。他还告诉美国人,煤油桶用完之后,中国人常常用它来做成两个簸箕——“在欧洲,这个油箱使用完以后,基本上就扔掉或回收了,而在中国,这个油箱对剖一剪二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垃圾簸箕。所以算一算,很合算。农民想,我既点了灯,价钱又不贵,房间又亮得多了,还多了两个垃圾簸箕,那有什么不好。”

叶澄衷提出的这三大营销策略获得极大成功,仅一年时间便在上海送出80万盏美孚灯。随着煤油灯的普及,美孚煤油的年销售量也达到200万桶以上。几乎一夜之间,来自异域的美孚灯就改写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照明方式。

美孚公司因此对叶澄衷非常信任,给予他的合作条件也很优厚,一是独家经销,二是佣金提高到25%(其他公司为20%),三是提货后3个月结算货款。叶澄衷加大资金周转,90天滞留期,等于得到了一大笔无息贷款,这笔巨额资金投入钱庄和实业,所得回报甚为可观。仅煤油一项,就为叶澄衷带来至少10万元的利润。

叶澄衷涉足的工业和商业门类极其广泛,不仅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业和航运业,还创办中国第一家缫丝厂。当时香烟和火柴刚刚传入中国,成为热门的行业。叶澄衷创建的燮昌自来火公司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火柴厂,有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上海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3。他创办的鸿安轮船公司,规模仅次于英商太古、怡和,以及中国的招商局。

票号和钱庄作为晚清商帮的主流,叶澄衷长袖善舞,积累的资本达800万银两之巨。光绪二十三年(1897),叶澄衷与同乡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为首任总董之一。中国通商银行从一成立,就被清政府作为整理币制的枢纽,授予其发钞权,可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中国从此正式发行纸币,逐步夺回自己的金融主权。

《叶公澄衷荣衰录》一文曾评价叶澄衷,“海上通商以来,中国商人能抗衡外国者,首推宁波,而其间又以胡君雪岩、叶君澄衷为之领袖,二君皆毫无凭藉只身崛起”,促进了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宁波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宁波第二激素厂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