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齐文化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配备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为展柜进行气密性改造、独立展柜加装控温调试设备、库房配备恒温恒湿储藏柜、为珍贵文物制作囊匣装具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一套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对项目实施背景、内容、效果等进行梳理总结,有益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科学、持续推进。
【关键词】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分析;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192-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林璘.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齐文化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192-194.
引言
文物,是体现国家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也是承载民族精神渊源的神秘基因,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通过科学方法实现文物藏品的长久保藏,是历代博物馆人不断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永久命题。随着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保护理念也由原来的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1]。
一、项目背景
(一)齐文化博物馆藏文物状况
齐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博物馆依托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建设而成,建筑面積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面积6078平方米,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共收录文物藏品 30508 件 (套)。包含一级文物 105 件(套),二级文物 275 件(套),三级文物 2169 件(套),另有大量出土文物未整理定级。齐文化博物馆藏品囊括了陶器、瓷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钱币、字画、石刻、玺印符牌等 32 类。这些藏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时间跨度极大。既满足了齐国历史陈列的需要,又自成体系,形成了齐地考古、石刻、陶瓷、字画、东孙战国墓遗址等特色鲜明的专题陈列。
(二)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
齐文化博物馆地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6°39′、东经118°8′~118°30′。处在半湿润地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润多雨。2019年3月20日,使用HE815型温湿度检测仪仪检测了齐文化博物馆各展厅与库房的温湿度;同时选择库房、展厅处放置了S100-TH型温湿度自动记录仪。记录了馆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
检测结果显示,展厅内平均温度为16.8℃,平均湿度为16.1%,湿度波动幅度达到19.7%。库房内平均温度为15.4℃,平均湿度为14.7%,波动幅度为11.1%(图2、3)。
鉴于湿度指标对大多数文物材质的严重破坏影响作用性,存储环境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为优先[2]。馆内湿度波动较大,急需进行湿度调控。并且在展馆设计建设及展陈期间,由于对文物保护认识不足及干预不到位等原因,齐文化博物馆在文物或保存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缺乏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
展厅及库房只配备了简易的温湿度检测仪,不能及时有效的监测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情况,更缺乏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有害气体的检测手段,无法实现对展厅及库房文物保存环境状况的准确感知。
2.展柜的气密性较差
展柜玻璃之间通过无影胶粘结,无影胶是一种必须通过紫外线光照射才能固化的一类胶粘剂。展柜使用过程中钢化玻璃变形,展柜架构发生扭曲导致无影胶的开裂,同时在清洁玻璃时使用含有酒精的清洁剂也使得无影胶导致粘结力降低。另外前期展览布展及维护阶段,频繁的展柜开启闭合使得胶条老化脱落,多种因素致使了展柜内外环境相通,温湿度相差无几。
3.部分展柜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调控措施不到位
独立柜多数以俯视柜或平柜为主,展台下部仅有支撑功能,不具备调控设备的安放空间。齐文化博物馆所在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潮湿,于是造成展柜内湿度过高,相对湿度高于65%时,导致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生长[3]。冬季低温干燥,造成文物保存环境湿度过低,导致文物干裂损坏。
4.文物库房不具备湿度调控能力
文物库房内只配备了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没有湿度调节设备,用于文物储存的密集型柜架也不具备湿度调控功能,无法满足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文物征集方式的增加,发掘移交、社会捐赠、购买及调拨等工作的开展,馆藏文物数量激增,现有柜架容量已明显不足,部分文物存在于柜架之外的地面和中转箱内。
5.文物囊匣匮乏
库房内只配备了少数囊匣装具,部分文物裸放于地面及文物运输箱内。文物运输箱主要为木箱、纸箱等不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的装具,也会挥发甲醛等酸性气体[4],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
二、项目内容及实施效果
为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提高本馆文物收藏和展示环境监测、评估、调控及预防管理能力,2019年齐文化博物馆编制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方案》,经申报通过国家文物局及财政部评审,被批准列入2019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国家文物局共批复财政资金380万元。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为博物馆适当配置无线监测系统,逐步形成馆藏文物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针对馆内文物展厅和库房储藏环境运用多种调控手段使文物储藏保存环境趋于“稳定、洁净”的状态,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一)配备馆藏文物无线环境监测系统
包括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终端、中继、网关等配置;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硬件;平台软件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查询客户端(图4)。结合环境调控验证结果,切实有效地制定更佳环境调控方案,以便形成馆藏文物预防性风险防控管理体制,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对馆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设备调控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感知。
(二)展柜气密性改造
通过更换橡胶条及添加玻璃密封胶两种方式提高展柜气密性。密封条常用材料为有机硅,表面光滑,无明显的机械杂质,使用寿命原则上不低于十年。玻璃密封胶具备较高的密闭性,空气交换率不大于0.2次/天,具有耐臭氧、耐紫外线等优越的气候性能,具有良好的特强粘接力和弹性。经过密封性改造的展柜,用二氧化碳示踪气体法检测,0.8d-1<展柜换气率≤1 d-1[5]。
(三)更换精品文物独立展柜并加装微环境控制设备
本次项目将基本陈列31台精品文物独立柜全部进行更换。新展柜采用超白夹胶玻璃,除具有防爆功能以外,更能过滤99%以上的紫外线辐射。同时在展柜开启方面,采用电动推出、手动平移方式,展柜玻璃门开启度>85%。桌形展台采用按键升起、降落,操作更加方便、安全。
在柜体下部空间加装了文物展柜专用微环境净化调湿机。该设备采用微正压送风,控制精度高,可以在10小时内,将柜内湿度从25%RH调节到70%RH;也可以在10小时内,将柜内湿度从70%RH调节到
25%RH,能更好地满足金属类珍贵文物对低湿度环境的要求。设备通过无线控制网关实现与监控软件平台的实时通讯,工作人员可远程监测与控制设备运行状态与参数(图5)。
(四)配置库房功能型储藏柜
为17号珍贵文物库房配置9台多功能储藏柜及2台抽屉式恒湿储藏柜,以保持柜内微环境稳定、洁净。选用博物馆专用物联网远控制加湿除湿一体机,采用先进的物联网自动化控制技术,对文物库房的湿度进行控制。配备远程监控系统及漏水报警控制系统,多功能设备在小型空间集成化,设备结构更为合理。超大容量的内置水箱使用更加方便,在水箱低于警戒水位的时候停止加湿,水箱高于警戒水位时自动除湿,有效的保证了文物库房安全。(图6、7)
(五)配置多种专用囊匣装具
在综合馆藏文物质地、尺寸、等级等不同因素,充分考虑各类装具的结构及材料特点的前提下,为满足部门馆藏珍贵文物及瓷器、字画类文物保护需求,此次项目共定制481件囊匣。包括无酸纸天地盖式囊匣111个、摇盖式囊匣140个,一盒多件式囊匣45个及书画布袋185个。所有囊匣均按照文物尺寸量身定制,以期获得最佳保护效果。(图8)
(六)制定藏品预防性保护风险预控机制
为积极推进预防性保护示范项目,齐文化博物馆将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化。从全面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有效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工作出发,研究建立了体现本单位特点的博物馆环境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管理体系。从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设施设备等方面规划构成单位文物预防性保护防控管理机制,开展制度化、标准化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流程。
三、结语
齐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于2021年9月完工,初步建成了集环境监测、控制、保护于一体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包括体系,文物保护环境逐步趋于“稳定、洁净”。但是在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些许多问题与挑战,之后将针对博物馆环境科学、全面、精准调控方面继续推进二期工程的申报及实施,最终实现文物藏品长久流传保存。
参考文献:
[1]加瑞.湯姆森.博物馆环境[M].科学出版社,2007.
[2]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研究发展与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
[3]卢燕玲.博物馆环境控制技术研究[J].丝绸之路,2012
[4]李文怡,杨洁,韩建武 等.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
[5]卢燕玲.馆藏文化预防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博物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
作者简介:李林璘(198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文博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管理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