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才振兴协同治理检视

2022-04-30 19:00曾敏
重庆行政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人才

曾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乡村振兴,人才先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突出重点,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第三章专章阐述了人才支撑的内容。至此,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振兴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精神,2021年9月6日,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的通知,从人才培育、人才聚集、支持政策、组织保障等方面全面回答了人才振兴中“培养谁”“谁来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明确了在乡村振兴中人才培育和组织方面的制度性供给,同时也释放出“人才培育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明确的信号。如何推进人才振兴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唯有打破原有乡土人才培育桎梏,创新乡村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方能实现通过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振兴协同治理的理论溯源

(一)何谓“协同治理”?

现代社会需要新的社会理论进行引导,协同治理应时出现,为政府、市场、社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实践与学术探讨兴起于西方,目前已经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的热门词汇。它是指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合作治理的协同性,即处于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其治理过程是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或者公民等利益相关者,为解决共同的公共治理问题,以比较正式的方式进行互动和决策,并分别对结果承担相应责任。

(二)何谓“人才振兴协同治理”?

县域中的青年精英群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乡村振兴视域下全面梳理人才振兴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人才治理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实践进路;从乡村人才治理的现有学术文献检索可知,协同治理理论对分析和建构乡村人才治理提供了一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理论视野。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人才振兴的协同治理,坚持在黨委统一领导下,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农村带头人为主体、企业为保障、党校高校为支撑、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的新型协同治理模式,建立一套管用、有效的“政、农、企、校、心”五位一体参与乡村振兴人才治理的协同机制。“政”是指政府和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农”是指农村带头人、农村干部、广大农民,他们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力量;“企”是指农业企业和生产实践基地;“校”是指党校、涉农院校及科研机构;“心”是指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五者分别为乡村振兴人才治理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知识培育、实践基地和经验输出,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协同参与的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格局,有力有效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振兴协同治理的价值意蕴

(一)从政府主导层面看

一是优化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调动社会力量协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是客观现实需求。各级政府根据人才振兴的现实需求优化政府职能,提升相关职能和政策输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重塑政府引导乡村人才振兴的治理理念、结构、机制。同时,作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规划制定者、重要治理者和具体实践者的地方政府,其有赖于科学决策发挥重要的政策调控作用。这也是对乡村人才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有效治理的前提保障,在根本上关乎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效度。

二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准确把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以增强乡镇干部宗旨意识为关键,以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政府主导视角看,乡村人才振兴关键在于镇街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真正使镇街政府成为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的强有力衔接,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二)从协同参与主体层面看

一是彰显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治理优势。新时代应搭建“引进+培育+配备+机制”的乡村人才供给机制,多方引进增加人才存量,分类培育提高人才素质,有效配备发挥人才作用,完善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2022年3月24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垫江县和梁平区调研时强调,“投身‘三农’事业要有‘三农’情怀,希望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更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带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业发展”。企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充分利用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集中体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人才与岗位、人才与项目、人才与技术的精准对接、充分对接,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展现身手、实现价值。

二是激活乡土资源的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潜力,将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人力资源等都发挥出其价值。乡土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最核心动力,也是乡村振兴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基本体现。多元主体是激活乡土资源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架构,是全面加强党领导农村工作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要尊重农民、关注农业、改善农村,基层党委、村委会、民间组织、群众百姓等多元主体要共同参与、出谋划策、协调沟通,促进公权力行使开放透明,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振兴协同治理的角色定位

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多元协同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格局,就必须要对各协同主体的地位和职责予以明确,探索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农村带头人、企业、学校、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

(一)政府:完善公共保障

在多元协同主体中,政府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通过有效的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利用政府权威来规范其他协同主体参与人才振兴的秩序,以保证人才振兴工作的精准开展。一是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制度机制的设计,充分的制度供给是协同机制有效运行的起点。政府通过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人才振兴的战略,建立多元主体平等的对话、协商与共享的互动机制,引导扶持资金、农业技术、农业知识、农业专家等资源流入便民服务中心。畅通各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的能量和能力,同时激活农村农业要素,从体制、机制上为人才培育扫清障碍,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利用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这一载体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在人员构成,职能发挥、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三是建立乡村人才振兴共同体。坚持“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同”,构建起了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共同体。组建市、区(县)两级工作专班,建立信息沟通、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了乡村人才振兴上下“一盘棋”统筹推进。建立部门间工作联动机制,专班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协作,加强配合,形成了业务协同的“一体化”推进新格局。健全清单化、台账化的工作推进制度,对重点任务逐项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措施,确保项项工作有落实。

(二)农村带头人: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发挥农村干部的主体责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同时,对优秀人才坚守乡村的20年、10年以上并作出优秀成绩的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每年开展“最美乡村人才”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广泛宣传乡村人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人才和乡村发展的浓厚氛围。例如,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通知》(鲁人社发〔2018〕40号)规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组织开展“十强百优”选树活动,对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貢献的乡村人才,每两年表扬奖励一次。

(三)企业:产业项目与实践基地供给

通过强化人才振兴,从而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企业从特色种植、特种养殖、高科技农业机器的使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特长优势,培养实用型乡村人才,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健全实践基地平台。加大对农业实验室、产业示范园等学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并定期向农民开放展示,推动农民知识更新和技能更新。二是实施产业技术培训。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与相关农业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定期发布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并在实训过程中加以运用,使创新成果在广大农村能得到常态化传授和转换。三是加强互联网技术支持。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股新动能在各行各业展现了惊人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数字乡村”能够有效弥合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数字鸿沟。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发展将大大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渠道和农民群体的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四)党校高校: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支持

地方党校和高校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人才培育和技术创新等多元化的人才培育平台。一是打造乡村干部素质提升综合培育平台。地方党校和高校搭建乡村干部教育综合体,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同时,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二是打造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平台。党校和高校要积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党校和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

(五)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搭建协同平台

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是乡村治理的自治机构,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种力量,凝聚各种力量,更好地协同各方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工作。一是更新理念促协同。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树立人才强村的理念,努力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畅通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人才振兴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搭好平台促协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是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要善于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参考文献:

[1]邱志强.从政府管理到协同治理:人才管理改革探索研究——基于苏南实践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01):267-272.

[2]刘浩.县域青年、精英再生产与乡村人才振兴[J].中国青年研究,2021(12):81-89.

[3]张新勤.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J].农业经济,2021(10):98-99.

[4]王武林,包滢晖,毕婷.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4):61-68.

[5]袁银传,康兰心.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1):98-107.

[6]李卓,张森,李轶星,郭占锋.“乐业”与“安居”: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陕西省元村的个案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56-68.

作  者: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协同人才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