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人生哲理之美

2022-04-29 00:44:03余翠薇,裘董琪
秀江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居图黄公望

余翠薇,裘董琪

南宋灭亡、社会变迁改变了黄公望的一生。《富春山居图》就像是黄公望回顾自己一生的漫漫长路,表达自己破茧重生后的生命态度:淡泊名利,颂赞自然,感恩自然。这幅画具有超越性的美、韵律味的美,意境非常深刻。从构图到笔墨,山水共天一色,与自然浑然一体。文章基于《富春山居图》以意构景的艺术形式、以趣运法的表现、黄公望一生经历、构图思想的分析和后来这幅画的命运转折,进一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哲理。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临终前的伟大创作。他一生经历太多坎坷与波折,早年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当官的欲望,想彻底摆脱贫穷。青年时期仕途不如意,后入道全真教,才有了自觉性的反思,心灵也得到了净化。黄公望五十岁后逐渐走向绘画的道路,后半生以此为志趣,不再在乎官场仕途,淡泊名利,追求隐逸,崇尚高逸。

正因这样的心路历程,黄公望才创作出如此有艺术涵养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花费了他数年心血,最能体现黄公望的心境,创作由来都与他毕生的经历有关。这幅作品的独特构图、宽逸用笔、淡雅墨法、意象造型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实用价值,使这件作品的流传充满传奇色彩,也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高雅的艺术熏陶。

黄公望(1269—1354年),江苏人,元代画家,后人将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为“元四家”。黄公望本名陆坚,在七岁那年遇上战乱,因家中贫穷、父母早逝,年仅八岁就过继给了浙江一带的黄氏当嗣子。当时,黄乐老先生年已九旬,没有儿子,一直都想找个嗣子来继承他的家业,多年来都没找到合适的。直到看到黄公望,黄乐老先生欣喜万分,觉得他长相端正、聪明伶俐,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名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

黄公望出生时,南宋政权渐渐衰败,蒙古族后来要在北方建立元朝,随即征伐了南朝。因此,黄公望年幼时,宋王朝就被元朝灭亡。由于从小贫穷又被抛弃,黄公望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伤害,青年时打算走仕途。可当时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建立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当时的文人雅士即使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也失去了晋身仕途的机会。黄公望人到中年才有了当书吏的机会。这一系列的经历,让黄公望把权力和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心追求仕途。

这也证明了黄公望为吏做官的理由,也能理解他为什么心甘情愿与贪官张闾为非作歹,正因如此,他悲惨的命运开始了。

公元1291年,23岁的黄公望被徐琰提拔为文书。徐琰是一位清官,为人正直,喜欢结交有趣的文人雅士,常参加文人聚会,结识了爱画的黄公望,因此,黄公望的社交圈变得广泛起来。后来,黄公望觉得跟着徐琰没有更好的发展,满足不了他对金钱的渴望,于是离开徐琰在张闾门下当书吏。在他潜意识里,摆脱贫穷就是最好的选择,在徐琰和张闾之间,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差别。黄公望青年时立志当官、广结权贵,不惜与贪官张闾为伍,做出不正当的事情,后被捕下狱。

黄公望出狱后入道全真教有十三年之久。“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净竖,又号大痴翁”,从这句话可看出,他已看淡一切,不再急功近利,权力与金钱早已抛掷云外,人世间的是非对错也与他毫无关系,很多人都称他为大痴道人。此后,他立志投身绘画事业,开辟了新的生命道路。

黄公望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黄公望其实很早就开始学习绘画,只是当时一心追求官场名利,把绘画当成业余爱好,充实生活罢了。虽官场失利,但结识了博学多才的文人雅士赵孟頫,给黄公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黄公望又师法于董源、巨然,还学习了米氏父子的横点法以及荆浩、关仝、李成的北派画法。摹习这些古画名迹使黄公望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一直以来,黄公望追求的官场名利、社会地位没有得到,但晚年在绘画创作方面有了收获,他经常去南方云游写生创作,看到好的景色就会忍不住画出来。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时,黄公望用构图布局、笔墨技巧代替言语,更好地体现了他淡泊一切的心境。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山居图》构图疏密有致,看似平平淡淡,却给人一种只可意会其中之妙而难以用言语表达其美之感。“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主次分明,有实有虚,动静结合。《富春山居图》属于浅绛山水,擅长用披麻皴法注重线条的点画,点线结合,笔精墨妙,笔势潇洒,筋骨

相连,体现了画者素雅淡泊的心境。

长卷式构图特点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长卷,描绘了初秋景色。卷的开头树林茂密,远山隐隐约约,墨色淡雅,线条苍茫,错落有致;近处又有疏落的树林,层峦叠嶂,连绵起伏。远山从有到无,虚无缥缈。画面中又有大量留白,创作出更大的空间,所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

在这幅画中,黄公望采用横卷构图,打破人的正常视野,改变传统的画法,画面注重山水的层次感,山峦由近而远地消失,以“高远”和“平远”结合表现简约空灵的意境和空间感。有山峦沙洲,有村舍房屋,有渔舟小桥,远山云雾缭绕,树木郁郁葱葱,构成了内容丰富的画面。

笔墨和意境

黄公望用笔流畅,用苍茫的线条表现其深厚的笔法功底,线条与墨色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山由近到远墨色慢慢变淡,韵味十足。用娴熟的披麻皴勾勒高山轮廓,山底又用解索皴丰富画面,干湿交错,很见骨法用笔。相比树的墨色,山色淡些,但在画山时,也有浓淡变化,体现出阴阳关系。还有浓淡不一的点苔法,避免简单化,使画面体现出丰富的变化。黄公望对笔墨意境变化的结合,取得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1347年,至正七年,79岁的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幅画,花了三四年的时间。至正十年,也就是庚寅年,黄公望在画的结尾处落款并附写了一些文字,也是对创作的自序。

当时,黄公望因为入全真教多年已成为领袖人物,会带着他的师弟们去游富春山。黄公望就继续画这幅画。他的一个师弟郑樗(无用师),看到师兄画得如此之好,觉得以后一定会流芳百世,就让黄公望在落款处写这幅画是留给他的,要不然以后会有人把它掠走,黄公望无奈之下就写了。但是没过几年,郑樗也离世了。

后来,元朝灭亡,明朝兴起。画家沈周看到这幅画感叹不已,就去裱这张画。裱画老板看沈周是一个老实人,偷偷把画转卖给了别人。沈周知道后非常恼火,但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凭借自己的记忆又重新画了一幅。后来,这幅画被卖给了一个大官樊舜举。沈周知道后,说:“岂翁择人而阴授之。”沈周是一位老实厚道之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也就没去要回这幅画。接着,这幅画又流传到了无锡收藏者谈志伊家,留存26年,明朝末年被转给了董其昌,后来因董其昌破产被转给了吴达可,在吴家传了三代,就传到了吴问卿手里。

吴问卿时时刻刻把这幅画带在身边,爱不释手。后来明朝灭亡,吴问卿倾家荡产,但对吴问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幅画,于是他带着这幅画逃难到山里。到了庚寅1650年,吴问卿要把这幅画烧掉陪葬。幸亏其侄子吴贞度从大火中将画救了出来,但这幅画也没能完全保存,烧断成两部分。

幸运的是,这幅画至今还留存于世。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士人家风特色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画家用笔墨来表达生命的哲学之美,创作出悠远的意境。黄公望就是用这种意境营造来阐述他内心的世界。这幅画画出了黄公望对其一生的感慨,像命运交响曲一样演奏着人生的起跌,也是对生命的歌颂。《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的象征性作品,画中表达的对艺术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是无价的。

黄公望有士人家风特色,曾经有人评价他:“所谓士气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在用神气生动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描者,欲脱画工院气故尔。”古时,士气是评价文人画作的主要标准之一,在画作中借景抒情,不会过多地表述抒情,着重描绘人的思想,用简单的笔墨线条来表现其意境和心态。

审美中的诗文艺术

学者高居翰说:“朴实平淡的山峦、峡谷,散落着村居亭台的河岸。用来画树干、枯枝,与蜿蜒而去的河谷的线条微微抖动着,产生了轻度的不安定感。各处散置了点染重墨以为醒目的树丛。”黄公望这种绘画态度让人崇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尽一切努力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

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常常把画、诗、书有机结合,追求个人自由的主观意识,黄公望也是如此,在绘画中不仅融合笔墨情趣,还有书法文学,使绘画更有表现力。

笔墨自成一家

黄公望在创作山水画时擅长用干笔连勾兼皴,把笔墨技巧发挥到极致,曾有古人称赞他:“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也。”黄公望在绘山绘水时,用墨或浓或淡,阴阳交合,妙趣横生,很有质感。

余翠薇,1997年1月生,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裘董琪,1997年11月生,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富春山居图居图黄公望
黄公望
黄公望的人生
小品文选刊(2023年4期)2023-04-28 22:05:52
龙门山居图
公关世界(2022年13期)2022-08-10 06:35:06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艺术启蒙(2021年6期)2021-08-03 00:40:13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意林(2018年1期)2018-02-01 16:23:46
富春山居图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2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
诗书画(2016年4期)2016-12-17 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