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脱俗 礼赞生命

2022-04-29 03:24毕鉴忠
秀江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常州市摄影家荷花

毕鉴忠

拍荷花其实是很难的。

难在哪里?难在它是名花,固化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审美定势,已经有了“雾漫连连”“小荷尖尖”“藕花深处”“欲遮还羞”“枯荷听雨”“残荷倒影”等意境模版,这些都是很难超越的美学成就。难在荷花拍摄有成熟的技术普及,施放烟雾制造仙气之美、使用慢门拍摄动感之美、运用多重曝光拍摄朦胧之美、利用后期制作出随心的色彩之美等,这些套路已经被广大摄影爱好者广泛实践。

所以,荷花年年拍,拍着拍着就俗了。

摄影师马源骏交了份有思考意义的好卷,看到他拍摄的荷花作品,有眼睛

一亮的感觉。我读到了几个气息,大概两方面:

首先,大凡有后劲的摄影师都是肯动脑思考的,而且这种思考应该是跳出摄影局限,摆脱光影、构图的约束,去谋求立意、表达境界、抒发情感。马源骏对荷花这一题材的思考,具体为用作品礼赞生命,长期跟踪拍摄不懈探索,体现了摄影人的坚持。作品立意高自然大气,立意高自然回旋有余。马源骏的思考并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散点思维,而是建立了“萌新、绽放、绚丽、轮回”的逻辑主线,其中“轮回”更有哲学思考,有助于启发读者在观看时,把思绪指向生命的思考,建立共鸣。

其次,隐约地感到马源骏的爱好、阅历在作品中的展示,而这样的展示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深化主题。他爱好美术,长期在印染行业从业,日积月累的结果,便是对平面设计的色彩感觉敏捷。他的荷花摄影作品,色调很有个性,图案意识明显,讲究作品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对色彩明度、纯度的把握比较到位,对色彩的组合运用恰当,能比较好地利用色彩规律服务主题。马源骏荷花摄影作品说明,摄影人学习美术知识,读一点美术评论是必要的。

千篇一律的荷花摄影作品看腻了,要拍就要拍点不一样的东西,力求与众不同。如何免俗?可能我们要在文化层面作更多的思考,要重视作品的文化解读。荷花文化是比较完整而普众的,例如喻为美女、象征爱情、意比和合、表示清廉、喻示吉祥、代表圣洁等象征意义,都是对荷花作为传统名花的文化解读。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文学家、美术家都在这些维度里自由想象,尽情挥洒,摄影人当然不能例外。

摄影创作是文艺创作,摄影作品是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文化是摄影作品的灵魂,表现在作品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艺术风格,非如此,不能称之有品质的作品。摄影作品贵在“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所以摄影人要用文化正脉武装自己,成就作品。

长期以来,摄影较多的与绘画比对借鉴,现在也有人在摄影与文学的关系中寻找话题,提出书写图像的观点。拍摄荷花也许可以借鉴文学的创作艺术,例如《爱莲说》《荷塘月色》中托物言志、抒情咏志、对比反衬等艺术方法。

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在1983年《我如何拍摄农村与农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要多看农业方面的小说和报道,加强农业战线上的形象库存。也要多看农业方面的电影剧本,如《乡村女教师》《李双双》《冤家路窄》等,从中分析电影、文学剧本深入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把农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动,尽可能地反映出来,激发农民的共鸣,既让他们看得懂,又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享受。我觉得既然要为农民服务,就不能只抓孤芳自赏的作品,也不甘居下里巴人,我国的亿万农民形象,应该比其他行业的英雄形象有更多的刻画”。我以为,拍荷花与拍农民是一样的,因为摄影的道理是一样的,摄影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规律是相通的,彼此融合且可借鉴。

马源骏荷花摄影作品的分享与研讨,正值一年一季的荷花摄影旺季之前,希望能够引起摄影人的思考,对今年的荷花摄影创作有所影响。马源骏荷花摄影之探索并非适合所有摄影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乃所有摄影人之需。

2022年5月14日,由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常州市职工摄影协会联合主办的马源骏—《生命礼赞》荷花专题摄影作品研讨会举行,常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常州市职工摄影协会陈亮会长主持,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常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廖祖同,江苏理工学院原教授陆少游,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戴建春等摄影界30余人参加了研讨,常州市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戴文伟作了研讨会总结发言。

猜你喜欢
常州市摄影家荷花
常州市测绘院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