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爬山虎的脚》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重点是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教学时,可联结旧知,整体梳理内容;联结主题,具身理解方法;联结作者,迁移实践表达。通过多元联结,提升学生的概括力、观察力、情感力。
关键词:《爬山虎的脚》;联结;阅读教学
【课前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将他对生活的热爱,化在日常的观察里,留在鲜活的文字里。让学生跟随文章准确生动的笔触去认识爬山虎,去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以及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新知与旧知联结,让单篇与单元主题联结,让学生与作者联结,在持续进阶的学习历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生长和情感的丰盈。
【教学过程】
一、联结旧知,整体梳理,提升概括力
(一)回顾爬山虎的“叶”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家小院的西墙上有一大片爬山虎,(板书:爬山虎) “虎”是一个生字,回忆一下怎么写。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作者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生:叶子很绿。
生:长得很多、很密集。
师:作者把这些特点写得准确又生动,课后大家都进行了摘抄,来分享一下吧!
(展示学生摘抄的句子,指名配乐朗读,并请学生简要说说生动之处。)
师:叶子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样子,真好看。
(二)感知爬山虎的“脚”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内容。(板书:脚)作者写了关于“脚”的哪些内容呢?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第3—5自然段吧!
(学生自由朗读相关段落。)
师:课前,你们已经在先学单上尝试概括了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一起来看一下。
(展示几份学生梳理的段落内容概括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3自然段是在写脚的——
生:样子。
(板书:样子。)
师:第4自然段呢?
生:是写爬山虎怎么爬墙的。
(板书:爬墙。)
师:对于第5自然段,大家意见不一。(指向学生概括的不同之处)有同学说是写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很牢固,有同学说是在写它怎么爬的,还有同学认为是在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我们应该如何来准确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呢?三年级学过的概括方法还记得吗?
生:记得,找关键句。
师:找一找每一段中特别重要的词语或句子。那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出示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逐句思考。)
师:第1句写了什么?
生:脚没触着墙会枯萎。
师:第2句呢?
生:触着墙后会变成灰色。
师: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触着墙,爬山虎的脚都会发生变化。第3句呢?
生:这些灰色的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师:之前有同学觉得这一自然段就是在写灰色的脚,现在你们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觉得不是,第3句话是紧接着第2句话写的,是在补充第2句关于灰色的脚的内容。
师:能前后联系起来思考,真棒!逐句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一自然段的前面两句话才是关键,连起来我们可以概括为——
生:爬山虎脚的变化。
(板书:变化。)
师:看来概括段落内容时需要一句一句思考,找到关键句,然后将关键内容整合起来。
师:(指向板书)看,这篇课文的大部分段落在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写它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以及脚的变化,难怪课文题目是——
生:爬山虎的脚。
[思考:从回顾爬山虎叶子部分的描写,到学习“脚”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形成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感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充分尊重真实的学情,并以此为起点联结旧知,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提升概括能力。]
二、联结主题,具身理解,提升观察力
(一)结合“样子”,学习细致观察
师:先来看看脚的样子,谁来读?
(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呀?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这是爬山虎脚的位置。
生:我知道了它是嫩红色的。
师:哦,颜色知道了。脚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六七根细丝状的,像蜗牛的触角。
师:看来作者主要是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三方面来写它的样子的。
师:(展示学生先学单上的画作)这是你们在先学时画的爬山虎脚的样子,对照段落,看看谁画得最准确?
(指名交流。期间穿插学习字词“茎、叶柄”;对比爬山虎的脚和蜗牛触角的相似之处。)
师:老师这儿有一片爬山虎的叶子(将叶片图贴到黑板上),谁能上来一边介绍一边画一下它的脚呢?
(一名学生上台边画边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师:(出示叶片实物)大家看,这就是爬山虎,你能看清它的脚吗?
生:看不到。
师:是呀,好小呀,只能凑近了才能看到。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这么微小的东西写得这么清楚的呢?
生:因为他观察得很细致。
师:哦,他好像拿着一把放大镜在看。(展示放大镜图片)看得仔细,才会写得准确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思考:本环节从基于文本内容理解“样子”,到结合对先学单的评析强化认知,再到学生具身演绎尝试复述,最后在与自我的比对里体悟作者观察的细致,学生的观察力经历了多次训练。]
(二)结合“爬墙”和“变化”,学习连续观察
师:爬山虎的脚非常厉害,会爬墙,我们来看看。
(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师:如果要把这段话缩成几个字,来说明它是怎么爬的,你觉得是哪几个呢?在书上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浏览段落,自主圈画。)
生:我觉得是“触,巴住,拉一把,紧贴,往上爬”。
师:真厉害,把一段文字压缩成了几个关键字词。再简约点可以概括为——
(引导学生齐说,教师板书:触、巴、拉、贴。)
师:爬的时候先是触着墙,“触”是什么样动作?
生:就是碰到。
师:对,(动作演示)触碰。触着之后,它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了,然后呢?
生:它会巴住墙。
师:怎么巴呢?谁能上台演示一下?
(学生上台演示“巴”。)
师:巴住后细丝由直变弯,就会把茎往上拉,再然后呢?
生:茎会贴在墙上。
师:来,表演一下怎么贴。(学生继续演示)哦,完全附在了墙上。
师:原来呀,爬山虎爬墙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变化,真是太神奇了!配上动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思考:这一部分聚焦爬山虎爬墙时的动作。学生经历了从整体建构,到分步理解,再到整合升华的学习过程,既有效突破了文章重难点,又自然提升了感受力。]
师:这样的生长变化是一下子发生的吗?
生:不是的。
师:有可能今天去看,会看到——
生:会看到头上变出了小圆片。
师:明天去看呢?
生:小圆片巴在墙上了。
师:再过两天去看呢?
生:细丝变弯了,茎贴在墙上了。
师:每一天去看都会发现新的变化。可以想象,再过几天去看,茎上可能又会长出新的叶子,后面也长出了细丝,于是,新的变化开始啦!
(教师边说边贴示叶片并板画细丝。指名复述第4自然段。)
师:再过几天去看呢?
生:又会长出新的叶子和细丝。
(教师再贴叶片并板画细丝。)
师:谁能看着板书来说一说爬山虎新的爬墙之旅?
(指名复述爬墙变化过程。)
师:好有趣呀!这些生长变化就像动画片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你们看到过这种变化吗?
生:没有。
师:叶圣陶爷爷怎么会看到的呀?
生:因为叶圣陶爷爷很细心。
师:嗯,还有吗?
生:他长期在看,他对爬山虎很好奇。
师:是呀,他一定很好奇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爬的,于是一直去看一直去看,再把每一次看到的变化记录下来,就像扛了一台摄像机在拍摄似的,(展示摄像机图片)所以才写出了这么准确而生动的文字。
[思考:本环节教学以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经历重点内容的复现,在加深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更在动态画面的想象与复述中明白了何谓“连续观察”。]
师:像这样连续观察的画面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写爬山虎脚的样子。
生:是的,一开始写脚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
(展示相关句子和图片,指名读。)
师:后来呢?
生:变成了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展示句子和图片,指名读。)
师:在这样的连续观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在一点一点地长大。
师:是啊,充满了生命力。
师:这样的连续观察哪里还有?
生: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有。
师:读一读,找找看。
生: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不几天”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观察。
(穿插学习生字“萎”。)
师:哦,要是触着墙的呢?
生: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指向“不几天”“后来”“逐渐变成”)短短两句话,作者就把连续观察的内容准确地写了出来,一起来读一读。
师:其实,在叶圣陶爷爷其他的文章里,这样的连续观察也随处可见。
(出示《牵牛花》片段: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学生自由朗读。)
师: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先是“前一晚”去看,然后“早起”又去看。
师:仅仅隔了一个晚上,作者就发现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细致了!
师:有同学也观察记录了一种植物,我们来看看,他有没有在连续观察呢?
(展示学生习作片段: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去看月季花的时候,它不再是一个矮个子了,现在比我的大腿还高了,以前的花骨朵儿也变成了漂亮的月季花。我来到它的面前,用水洒到月季花上,月季花向我挥手,好像在说:“谢谢你把我养大!”)
生:我觉得他在连续观察,他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说“月季花在长大”。
师:确实。那么在表现连续观察方面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他写得好像有点太快了。
师:你觉得要怎么写呢?
生:可以写写第一天看到了什么,第二天看到了什么,再过两天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个建议太好了,能更好地体现连续观察。还有建议吗?
生:他说花骨朵儿变成了月季花,到底怎么变的呢?
师:对呀,我也很想知道,它是怎么一点一点长大的,长成的月季花到底有多漂亮。看来,我们既要“扛着摄像机”连续看,也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准确生动。
[思考:由体会细致观察到感受连续且细致的观察,是这篇课文承载的单元语文要素。本环节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联结文本内容、拓展资料、学生实际等,让学生从形式上的感知,走向认知上的强化,再走向实践上的运用,促进了观察力的真实提升。]
三、联结作者,迁移实践,提升情感力
师:叶圣陶爷爷怎么会一直去看的呀?
生:因为他很想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
师:对。还有吗?
生:他对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地爬的非常好奇。
师:对,他肯定充满了兴趣,他心里一定非常——
生:喜欢爬山虎。
师:是呀,要是他不喜欢,他会今天去看,明天去看吗?
生:不会。
师:曹老师读的时候也感觉,虽然叶圣陶爷爷没有直接写对爬山虎的喜欢,但是这种喜欢藏在了文中很多很多地方。再去读读课文,看看你能在哪里感受到。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标注,并配乐朗读分享。)
师:听出来了,文章的每一句话其实都藏着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一颗热爱的心,(展示爱心图片)作者才会把文章写得这么好!
[思考: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教学中让学生与作者充分联结,让他们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情思,能让学生积淀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能更好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师:你们喜欢什么植物呀?
生:我喜欢含羞草,只要一碰它,它就会卷起来,很害羞的样子。
生:我喜欢多肉植物,因为它很容易生长。
师:对,它生命力很强。
生:我喜欢薰衣草,我觉得薰衣草很香。
师:如果让你也来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写出来,你打算怎么做?
生:我打算每天去看,还要仔细地看。
生:我要每天看,还要摸一摸,闻一闻。
师:真是个好方法,观察的时候不光要用眼睛,还可以用手、鼻子等各种感官,这样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了。
师:课后的“资料袋”也给了我们一些示范。(出示“资料袋”中“图文结合”内容)看看是怎么观察记录的?
生:每一天都观察,把观察的时间记录下来。
生:把每一次看到的样子画下来,还要把植物颜色的变化写下来。
师:以图画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记录,非常生动,这叫“图文结合”。(出示“资料袋”中的“做表格”内容)还可以这样记录,你能看明白吗?
生:他把观察的时间、植物的状态和颜色写在表格里。
师:对,分类记录,很清晰,这叫“表格式”。“资料袋”只是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记录方法,课后愿不愿意去试一试?
生:愿意。
师:期待你们的作品。
师:曹老师想,正因为叶圣陶爷爷处处留心,所以他会发现爬山虎的脚是那么神奇;正因为作者吴然处处留心,所以他会发现走月亮的夜晚是那么奇妙;正因为法布尔处处留心,所以他居然连蟋蟀是怎么造房子的都能看到。看来,处处留心才会发现世界的奇妙、生命的美好,这里边藏着深深的学问呢!希望你们都做一个处处留心、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出示:处处留心皆学问。)
师:最后,让我们欣赏着美丽的爬山虎,结束今天的课吧!
(出示爬山虎图片,配乐欣赏。)
[思考:最后一个环节将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学习与生活等充分融合,让学生在迁移实践的同时,更形成对单元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情感认同,生发留意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曹丽秋,特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邮编: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