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
在我的书屋板架上面,摆放着几件心爱的紫砂作品,其中最为精美也是我喜欢的是这样几把,有范仁良制壶我作画的,也有他的女儿范陶琦制壶我写字的。他们的作品精致典雅,堪称壶中佳品,而我舞弄笔墨则是票友客串而已,实属孤芳自赏,难免敝帚自珍。也有人看了藏品,随口夸一句“珠联璧合”,我并不当真,只是一笑了之。
闲暇时捧壶在手,把玩端详一番,倒是自娱自乐。当时制作描绘的情形,随即浮现于眼前。如此这般,深感紫砂壶不仅属于茶具,更是友谊与文友结交的载体,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纽带,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实用。范家所在的江苏宜兴西望圩一带,产生了书画大师徐悲鸿与吴冠中等。难怪范仁良先生对书画与紫砂联姻的兴趣如此浓厚。而他的不俗是,在选择结联对象时,并非一味地追寻“名家”,而是更注重书画家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品格,这也能够折射他的紫砂创作的思想与理念。他的百余件自创作品,差不多都与书画结缘,其中不乏真正珠联璧合的上乘之作与通神之品。作为年轻有为的制壶名家,他很懂得让自己的思想与作品,插上书画艺术的翅膀飞翔起来,飞过太湖,飞越台湾海峡,飞遍九州大地。
回想同范仁良先生的交往,我最羡慕的是范氏父女一同坐在工作台前,精心创作时的情形。那一刻,他们父女面部的表情是庄严而凝重的,充满了自信,又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淡定。那种家族技艺的传承与血脉延续的融汇呈现,使我想到了唐人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种诗意的寂寞感,是进入艺术创造领域的先决条件,也是攀登高峰与感悟经典的超然心境。这种常人难以达到的生活状态感觉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境地。那种勤奋钻研与和睦进取的良好家风,借助古老精湛的制陶工艺传承与创新过程,得以赓续与弘扬,这正是制陶这种手工精神的无限魅力所在。我很尊仰和艳羡这样的人生范式与生存状态,这也是宜兴不少紫砂世家故事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那就像一首古老又年轻的歌,一代又一代,在老祖宗留下的五彩泥土的耕耘翻卷中,呈现万紫千红,续写着五彩缤纷的新的篇章。
紫砂艺术的可贵在于经久不衰的传承与永不停步的探索。范仁良从小受到父母制陶的耳濡目染,十八岁即入宜兴紫砂二厂学艺。女儿范陶琦是“90后”,同样钟情于家传技艺。如今的范家父女,在携手探索多年之后,把各自的精品力作结集呈现于世,并嘱我作序,我欣然应诺。写点什么呢,在一个行当之外人的眼里,紫砂与紫砂人的魅力是诗意朦胧的,许多方面是只好意会难以言传的。回想我每次到宜兴,到西望圩范仁良和小陶琦的工作室,亦即他们的家中,走进那种浓得化不开的艺术氛围里,我都有一种被震惊的感觉。宜兴做紫砂的工匠很多,但出类拔萃者并不见得很多。范仁良的绞泥制作探索,蕴含奇思妙想,实属一绝;小陶琦手下光活,不偷懒不借巧,所谓平中见奇、拙中透巧,已然小荷初露、锋芒始显,令人眼前一亮。可贵在于,他们父女的作品之间并不因袭雷同,而是保持了各自不同的语境和艺格追求。每次面对范家父女的紫砂作品,我都有一种远离喧嚣、洞穿时空的超然之感。这是沉静的产物,是身心专注方能产生的意境。这在目前各类艺术日趋繁闹浮艳、极尽逐媚追利的世风之下,范家父女的精品佳作,宛若一杯佳茗,令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于是我问自己,一把泥胎火烧的茶壶,俗称“宜兴壶”,何以会有如此精妙的文化境界与诗韵魅力?我百思不得其解,感叹之余,即想到两句诗:壶里乾坤大,泥中故事多。
回想与范仁良先生的结识与合作始于21世纪初。其实我在无锡挂职之前,就与宜兴的紫砂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陕西工作时,那年到耀州区陈炉陶瓷厂考察,有幸了解了古今陶瓷发展演进的历史,懂得了宜兴紫砂工艺之妙及其文化积淀与收藏价值,进而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此后连续八载,无数次往返于延安与无锡,其中一个重要的纽带就是宜兴紫砂工艺。我曾提议把它引进到延安桥儿沟陶瓷厂 ,可惜嫁接未活,至今耿耿于怀。好在每次到了无锡,必到宜兴访陶。所交挚友中,就有范仁良先生。在众多紫砂工艺传承者中,他是后起之秀。从小浸淫于陶艺,后又自立门户,开山问祖,独闯艺路,至今更是步子稳健,后续增人。吾为此鼓呼,更为之庆幸。
制陶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艺,在陶器上绘制的各种图案则是美术的较早图式。我的家乡陕西西安的半坡先民遗址出土的锥形打水陶罐,就是明证。它的造型设计与纹理绘画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也提醒我们,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创造与欣赏,从而使劳动成果达到了至善至精的完美境界。范仁良父女,如今正行走于这条路上,堪称人间正道,必然前途无量。
作者简介:忽培元,笔名柏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