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

2022-04-29 10:20郭杨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综艺节目新媒体

郭杨

摘要:《故事里的中国》是近些年我国少有的实现知识性与娱乐性相平衡的优质综艺节目,其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底蕴,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新媒体的兴起,给主流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大批受众的流失使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家级旗舰媒体的央视通过节目内容与传播手段的创新,打造出了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文化类综艺作品,重新抢占了网络空间的舆论高地,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与大众文化需求的融合。从题材选择、参与主体、场景设计等角度探讨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形态的创新,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层面所做的改变,并对我国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节目;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于2019年10月播出,是央视出品的一档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的的文化类综艺节目[1]。到2022年,《故事里的中国》已经推出第三季,凭借“戏剧+影视+综艺”的创新呈现形式,其热度依然不减,成为近些年我国少有的实现知识性、专业性与休闲性、娱乐性相融合的优质综艺节目。在地方卫视普遍依靠流量明星与真人秀综艺的同时,央视已经悄然关注到了市场的空缺,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新媒体调性的综艺节目生产与传播策略,消除了主流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功做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需求的融合[2]。截至2022年4月,《故事里的中国》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39.9亿次,抖音播放超3.8亿次,其还拿下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等奖项,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一、《故事里的中国》节目形态创新研究

(一)题材选择:聚焦现实关怀

题材选择是决定节目方向的第一要素。《故事里的中国》在题材选择上聚焦现实关怀,带领身处和平富强年代的观众重回国家崛起的峥嵘岁月,展示国家富强昌盛背后的艰辛[3]。具体来说,《故事里的中国》题材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讲述平凡生活的伟大。第一季第二期以“平凡的世界”为主题,多角度复现同名小说中人物的故事。他们生于平凡,去追求不凡,在普通的岗位上书写了别样的青春;第二种是挖掘国家大事的背后艰辛。第七期“横空出世”聚焦“两弹一星”中的元勋,通过真实人物的讲述,让观众认识到一声巨响背后的艰辛历程,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三种是揭示时代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第二季第六期的主角是武汉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讲述了他们在特殊背景下逆行而上的感人故事,将我们这个时代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传递到受众当中去。

新媒体背景下的许多综艺节目,为取悦观众,主动放弃宏大叙事与正能量宣传,以明星噱头吸引流量。央视作为国家旗舰媒体,反其道而行之,并成功证明,只要题材选择得当,多从普通视角切入,现实题材一样可以产生出“破圈”效应,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热议的话题。

(二)参与主体:多元呈现视角

通过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带来呈现视角的多元化是《故事里的中国》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关键。主持人、访谈嘉宾、参演嘉宾、观众分别在节目中扮演引导者、讲述者、表演者和在场者四种角色,共同烘托出真实、动人的在场氛围,引导观众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节目故事讲述的效果。

主持人在节目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董卿、撒贝宁、王嘉宁分别负责三季节目的主持工作,他们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是《故事里的中国》能够“暖人心,动真情”的关键。节目开场阶段,主题揭示的环节由主持人完成,将节目主旨向观众娓娓道来。嘉宾出场后,主持人则化身为采访者,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引导访谈嘉宾向观众讲出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现场演绎环节,主持人成为一名聚焦的在场观众,通过流泪等神态表达内心感受,引导观众情绪。节目最后,主持人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带领大家感悟砥砺前行的时代脉搏[4]。

讲述者与表现者双线并行,是《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的一大特色。讲述者是事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和独特的身份影响着观众,他们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感性与真实性。表演者是节目邀请来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演员,如王学圻、张凯丽、刘烨等,通过舞台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受众带入那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之中,将人物形象演绎得更加鲜活,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观众的角色对于节目的整体呈现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存在可以为屏幕前的受众制造出“在场”的效果,使后者能更好地体会讲述和演绎的故事中的魅力。现场观众在故事进展的高潮时,或饱含泪水,或以手拭泪,这种直观情绪的传递,让屏幕前的我们受到感染,仿佛自己也身处现场一般,获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场景设计:创设仪式空间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了近些年来流行的“1+N”舞台布局方式,以主舞台为核心,配合上二号台、三号台等多个影视化表演空间,方便将经典影像改变成话剧。不同表演空间里的角色同时做着各自的事情,使情境叙事非常饱满,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体验。不同表演空间里的角色,并不完全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串联起故事的发展脉络。通过不同空间的转换,极大地弥补了一般室内舞台叙事维度的不足,实现了多场景的顺时转变,更好地彰显了角色的戏剧张力,赋予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故事里的中国》另一大场景特色,是跳脱出节目本身的舞台展现空间的限制,主动将“后台”前置,起到真人秀般的综艺效果。在节目特有的“围读会”中,导演带领所有参演嘉宾共同研读剧本,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剧本内容与表演形式,力求对原场景进行完美复刻。“好奇心与窥视欲是人的本能”,“围读会”的存在,将以往表演节目中的“黑箱”打开,将后台的准备工作前置化,让观众得以窥见自己所喜爱明星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理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看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故事里的中国》传播层面创新研究

(一)重视情感搭建,引发与受众间的共鸣

用故事来替代说教,传递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是《故事里的中国》不同于一般主流栏目的最大特点,也是其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收获一大批年轻观众芳心的最重要原因。通过亲历者、表演者、引导者、在场者的多维度呈现,从平凡视角用朴实语言与动情表演,搭建起与年轻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历史细节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使意识形态宣传润物无声地走入受众心中。

《故事里的中国》在中老年群体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对“集体记忆的唤起”是其成功的关键。如第一季第九集的主题“渴望”,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同名电视剧《渴望》,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室内长剧,播出时曾万人空巷。通过对剧中人物与经典情境的再现,让观众从中探寻到自己年轻时生活的影子,穿越回旧时光,勾勒起曾经最美好的回忆,进而对节目产生出天然的好感与认同,帮助《故事里的中国》在中老年群体中,收获好的口碑。

(二)年轻化表达,贴近线上群体的喜好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讲述+演绎”双线的呈现形式,除了每期固定的主持人外,参演嘉宾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要素。在嘉宾的选择上,《故事里的中国》秉持实力与流量并重的原则,在保证达到舞台现场演绎的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在饭圈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偶像明星,来拉近与年轻群体之间的距离。这些参与明星,也会以发微博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宣传。依托明星在粉丝群体的影响力,节目相关信息得以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持久地在年轻群体中产生话题效应。

社交媒介环境下的粉丝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非常乐于参与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搭建起了一种新型的网络互动仪式。《故事里的中国》非常善于利用粉丝群体的二次创作来实现节目的二次传播:粉丝创造出的“金句”会由官方公众号进行筛选播放,同时与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上的CP、鬼畜视频作者开展积极互动。一系列节目播出后的策划活动,成功为节目构建了自己的圈层,并利用圈层效应,大大拓宽了在年轻群体之中的传播。

(三)丰富传播渠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渠道层面,《故事里的中国》采用台网融合协同传播、网络视频平台同步点播的模式。每周日晚黄金时间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的同时,在腾讯视频、CCTV节目官网上开启点播活动。《故事里的中国》服务于不同年龄的受众,丰富的传播渠道,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最大化地覆盖目标人群,增加节目的曝光率与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故事里的中国》成立了专属的微博与微信账号。在节目播出后,“两微”平台账号会迅速跟进,聚焦本期节目的热点,将节目内容通过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加以提炼和概括,依托社交媒体交互性传播的优势,让习惯于浅阅读的受众可以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了解节目的主要内容,助力节目内容的传播[5]。“长视频”加“短视频”的多样传播手段,符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可以最快速地抓住用户的眼球,同时也有助于引导用户从碎片化阅读走向长阅读。除节目内容外,两大官方账号还会不定期地发布一些幕后访谈、组织一些抽奖活动等,进一步搭建与粉丝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扩散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三、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展望

(一)对“大”综艺进行新探索,挖掘本国文化基因

近些年,关注细分市场,以“明星+”为基本形式,以“小而精”著称的一批综艺节目成功出圈(如《中国有嘻哈》《乐队的夏天》等),让圈层化背景下不同喜好的社交青年均有屋可栖[6]。但随着大量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的跟进,此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节目策划让位于明星效应,观众普遍感到视觉疲劳,对应的口碑与收视率均大幅下滑。央视在这个大背景下,寻求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尝试制作“大主题”加“精制作”的正能量综艺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的,打造有文化厚重感的优质IP。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尝试,也是未来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必然归宿。伴随着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综艺制作方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大家的胃口,从休闲快餐式的“快综艺”转型为文化沉淀的“慢综艺”,从丰富的民族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综艺节目应当深入挖掘的方向。

《故事里的中国》的成功,意味着主打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的综艺类节目,一样能在年轻群体中获得极大的关注。发掘这一方向上的亏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借辉煌历史为节目赋能,既可以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开辟出全新航道,也可以让主流价值观宣传在新媒体时代走入观众心里,使更多年轻人从心底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价值,进而完成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二)尝试构建文化传播矩阵,主动迭代节目传播方式

《故事里的中国》的成功,与央视这些年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上的铺垫有很直接的关系。以2013年央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标志,《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均收获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这些节目为《故事里的中国》积累了观众缘,帮助节目制作者摸清了Z世代青年的喜好,使《故事里的中国》成功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批文化类节目从创意、制作等层面,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传播矩阵,满足了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最终节目之间彼此促进,互利共生,帮助央视成功抢占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高地。省市级电视台应当以此为借鉴,深耕本地文化,打造一批主题相近、互相关联、有趣又有料的优质文化类综艺节目,借助矩阵的力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台网一体、各平台整合的多渠道传播已是大势所趋。策划与制作不再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唯一要素,后续的传播以及观众的反馈环节同样关键。文化类节目制作人需革新自身思维,主动拥抱新媒体、新技术,尝试在社交媒介上展开深度耕耘,打通台网之间最后的壁垒,尝试用新鲜话题、专属热词等制造热点、形成破圈,构建出符合平台调性与时代需求的全新节目传播路径。

四、结语

《故事里的中国》从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成功平衡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知识性,促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高级化与本土化,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时代意义。《故事里的中国》的成功,是内容叙事、舞台设计、传播方式多方面革新的结果,背后的根源是节目策划者对于新媒体环境与文化的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媒体人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新思维改革节目的设计路径,用新技术为节目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讲出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于佳楠.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1(5):60-62.

[2] 苗新月.融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采写编,2021(9):149-150.

[3] 冯路欣.文化类节目的媒介记忆建构:以央视《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新闻前哨,2021(9):127-128.

[4] 宋笃志.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用身份的顺应性分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声屏世界,2021(12):45-46.

[5] 仲哲哲.我国红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 9-11.

[6] 司文文.“主旋律题材”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分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2):4-6.

猜你喜欢
综艺节目新媒体
主持人在当下综艺节目中的角色功能转变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互动的创新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如何赢得市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