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贵
第一次见到《向晚集》书稿,内心不禁一阵诧异:怎么连我们家老三都写起了“向晚”这个主题?
于是,就想起了跟林琪相识相知的过往。
35年前,即公元1986年,光山成立文联,在全县第一届文代会上,我结识了林琪。
那时,我刚刚24岁,他呢,也就20岁出头的样子。那个年月的林琪,真叫一表人才,斯斯文文的,总是玉树临风的样子,要是放到现在,那粉丝是绝对不会少的。
就因为酷爱文学,我们相继从县城到省城,由文友变兄弟,转眼就已是几十载的交情了。
刚到郑州那几年,由于家眷都没来,我和林琪,还有黄伯益、马灵,4位信阳同乡,在关虎屯合租一套民房,我被推为老大,伯益行二,林琪老三,马灵老四。四个自命不凡的家伙,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就凑在一块喝小酒吹大牛,那日子,说清苦还真是清苦,过后却又叫人感念不已。
刚到郑州时,我们都在杂志社当编辑,不久,林琪便去了建设厅,并且很快就干成了处级干部。又不久,他大大方方地走进省府大院,给一位副省长当起了大秘。就在我们以为老三已经修成正果即将在官道上宏图大展之时,他竟不声不响地将自己“官转民”,成了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的老总。
由于都很忙,些许年来,我们虽在同一个城市,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时不时地总会听到关于他的一些消息,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好消息。作为兄弟,我为他每一次的华丽转身而高兴,也知道在小林成为林总的漫漫长路上,林琪到底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体察的不易。
林琪生性沉稳、不喜张扬,为人看似简单,却特有主见,但凡是他认定的事,别人很难让他改变主意的。正是这一秉性成就了他,让他即便沉浮于波涛汹涌的商海,也还是其间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一位。
说来惭愧,这些年,每次见面,总隐隐地感觉到林琪有些变化,却唯独没有在意他的年纪。直到他将《向晚集》书稿递到手上,在一阵惊诧之后,我才意识,初识时那个英气袭人的文学青年,竟然也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转而就想,以半百之年思考“向晚”之主题,好像也没啥好奇怪的。
说到底,岁月是公正的,并没有因其才情而对老三另眼相待。
好在林琪并不服老,关于他的人生风景,我们只能且走且看。
接下来,就该说说《向晚集》了。
林琪本来是主攻小说的,前不久,刚刚拜读过他的《浅尝集》,他将自己得意的小说大作都收入了那本书里。至于这本《向晚集》,收录的都是他2014年以来的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共6个小辑91篇(首),题材涉及故园亲情、山川风物、时事漫评、读书札记和人生感悟等,无论选什么文体、写什么内容,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个性鲜明的“林体”印记,那便是精短、率性、睿智。
所谓精短,是针对篇幅而言的。
“我平生性情急,说话少,写成文章也不长。”林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年他在《热风》当编辑时,编过我的几篇随笔,字句上很少改动,但压起篇幅来却一点都不含糊,有时甚至删得我只喊心疼,就跟他争,但辩来辩去最后还是得听他的。等到他自己写文章时,能一句交代清楚的,那就绝对不写两句,好像多写了就是罪过。如此写出的文章,不敢说字字珠玑,起码篇篇都是干货。
我记得我也曾编过他的文章,甚至还想要“报复”他一回——砍砍他的大作,刀子是举起来了,却硬是没敢落下去,因为落下去就要伤筋动骨,文章的结构就很难再言完美。就像这本书里的篇什,最长的不超过两千字,最短的则只有寥寥20字,文字洗练、句子精美、结构严谨,大有“文章不短死不休”的意味,但一篇一首地慢慢读罢,却总能叫人一快心意。
所谓率性,这里指的是文风。
林琪本身是个直性子,讲话做事一向都讲究率性而为,待人接物也从不藏藏掖掖,即便是曾经沧海、阅尽千帆,学会了人情练达,他也依然未改我行我素的做派。在他那里,花就是花、草就是草,倘是有谁硬叫他搞折中,玩模棱两可那套把戏,他是断然不会从命的。
写到这里,又记起了一段旧事。一次,天热难耐,我和林琪赤膊坐在临窗的写字台上,一边乘凉一边下军旗。那天,我有些点背,我方军长老是生在他方司令跟前,他方工兵老是紧挨着我方地雷,结果,连下几盘,都是他方拔了我方军旗。我恨自己手臭,抓起棋子扔到了窗下。林琪不仅没顾及我当时的感受,反倒在电话里当趣事讲给了他家夫人。弟妹就怪他死心眼:“你就不会让一盘,叫老大也高兴高兴?”老三听后却很是不服,说:“下棋就是玩个输赢,为啥要让呢?”多年之后,听他夫人说起这事,我只笑着回应了一句:“是啊,如果老三那天想到让棋了,那他就不再是林琪。”
正所谓文如其人,林琪笔下挥洒的,自然也多是性情文字,铁肩担道义,刀笔写春秋,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泾渭从来分明,一点都不含糊。比如《冲冠直言》《岁月慢拍》《国学乱弹》几辑中的大多数篇什,或借古讽今、指斥时弊,或仰视大德、寄情山水,赞颂抑或鞭笞,都是观点鲜明、直抒胸臆。恰如林琪自己所言,就因为“这世界追求幸福的人多,追求讲真话的人少”,所以,他笔下那些“讲真话”的文字才显得尤为可贵,才有了留存于世的意义。
最后说到的睿智,则说的是文章的内容。
但凡是了解林琪的人都知道,他在人场上一向话语不多,大家高谈闊论之时,他往往静坐于一隅,看上去像个职业听众,而一旦等他打开了话匣子,虽多是三言两语,但若等于拍板钉钉,一众人等也就只剩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我曾将老三比作存钱罐,肚子里有货,就是轻易不肯往外倒,而一旦轮到他倒了,倒出的那一定都是硬通货。试想一下,几十年游走于江湖之上,并且无论走到哪个山头都能成为人中龙凤,倘是胸中没有智慧、眼前没有山河的话,又如何做得到?
林琪显然是做到了。
“我将热血荐大地,岂管臧否赛狂潮。”读读林琪笔下的文字,我们就能体会到,大半生走南闯北,他在着意砥砺什么修炼什么,也能看出他到底在乎什么鄙视什么。
这本书的很多文字,都有点像《林琪语录》,看似洗尽铅华、平白如话,却处处暗含生命的哲思、尽显笔力的老到,与其说是林琪大半生人生历练的智慧结晶,不如说是他从思想熔炉里提炼出的语言珍宝。像《一切皆因果》《淡看人生》等,虽为碎片化的篇章,却在字里行间布满了玄机,可以供人品读再三,并且每一次都能读出一种别样的人生况味来。
至少,我是品出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