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素养下“探究与分享”活动的组织形式*

2022-04-29 06:01:21左军丽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课堂

左军丽

摘  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认同等自我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是个问题。对此,要基于“探究与分享”构建“四类型”新课堂,本文基于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目标,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如何开展丰富的探究与分享活动。

关键词:政治认同素养;“探究与分享”;“四类型”课堂;实践策略

政治认同素养是指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归属、意识认同,也体现着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自信与赞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即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目标,便于学生追求复兴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中国梦,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持续发展,并激发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顺利培养出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意识。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与分享”栏目,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那么根据“探究与分享”的版块特点,教师则应开展如下四种课堂教学活动,以便顺利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一、“思维拓展型”活动

“思维拓展”即以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与分享”版块所设计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交流活动中形成政治认同感。为此,教师则应积极构建“思维拓展型”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调查、访谈等活动,通过问题辨析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分享自身的政治观念,使其在分享与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感。开展“思维拓展型”活动的做法很多,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

第一,课堂提问技巧的有效应用。提问虽然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开展“思维拓展型”活动方面却具有积极作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实现学习进步。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堂提问,有效调控问题的难易程度,且要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思考的问题,以便促使学生自主迁移认知经验。

第二,发挥问题的引领作用,促使初中生自主解决问题,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其能及时积累有效的解题经验,在解题尝试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如在“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教学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便设计了如下探究任务:查阅出席两会的女性代表数量、比例,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分析我国法律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在本轮“探究与分享”栏目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我国女性参加政治活动的数量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什么趋势?哪条法律保障了我国女性的平等权利?你觉得男女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觉得现代社会上还存在哪些男女平等或不平等的现象?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而他们也能由此感受到党和国家为了保障人民权利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党和国家提出男女平等的伟大意义。如此,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接下来,初中生便要自主阅读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我国关于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政策文件、重大事件,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去分析男女平等的问题。在“思维拓展型”活动中,学生热烈讨论了女性在职场、家庭中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虽然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但这也足以证明其十分关注男女平等这一社会问题,且待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二、“体验反思型”活动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十分开放的,不仅十分看重学生的问题辨析、实验论证活动,也支持学生参加生活体验,倡导一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基于这一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构建“体验反思型”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生活体验下形成政治认同感。开展“体验反思型”课堂活动需从学生视角入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尽量选择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案例,或者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活动项目,不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道法知识,也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切实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如在“加强宪法监督”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中,部编版教材便介绍了小华所做的几件事情,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宪法要求的行动计划,以便引导学生将宪法要求转化成自己的行动准则,使得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践行宪法原则。在本轮“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教师则设计了一轮长期的行动实践计划,即学生要在生活中按照宪法的要求生活,模仿“小华”这一案例主人公的行动思考践行宪法的行为规范与具体要求,感受宪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学生反思体验感受,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并引导个别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完善践行宪法准则的具体要求。如此,则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在这一次的“体验反思型”课程尝试中,一部分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过于看重宪法所涉及的权益,忽略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举动实则反映出学生忽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暴露了学生的认知缺陷。因此,根据这一问题,教师组织了一次主题辩论活动,促使学生自主讨论宪法条件下公民自由、公民义务之间的关系。在主题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公民自由高于公民义务,有的学生则认为公民义务应高于公民自由,学生均从自己的成长体会、个人感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现了思维碰撞,许多学生都在辩论中进一步认识了宪法,而在辩论结尾,学生则普遍认为一个人在享受宪法所带来的自由时,必须要自觉遵守宪法的道德行为要求与规范约束,如果人人都过于强调自由,不遵守社会公约,那么社会秩序将会被打乱。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初中生在“体验反思型”活动中能够自主树立道德意识,展现出良好的政治认同感,而这就能直接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情境讨论型”活动

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越来越突出,教师也越来越关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落实,以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根据探究任务的具体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且要组织开放多元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实现分享,构建“情境讨论型”课堂,由此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状态,健全学生的心智,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组织“情境讨论型”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便是要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如下几种情境创设手段:

第一种,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其是随着“互联网+教育”活动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情境创设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直接围绕教学内容去整合电教媒体,利用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声像等资料创设教学情境,由此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沉浸于电教情境中。

第二种,通过组织角色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往往是为了促使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及时代入自己的情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某种行为与其相应的道德准则,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去创设认知悬念,促使学生自主探寻道德与法治知识,以便及时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

第三种,通过生活观察、体验与语言对话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好场景与人的资源去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德育问题,支持学生自主迁移个人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自主讨论,顺利建构学科知识。

如在“基本经济制度”一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中,本次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为何投资研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技术,思考这一关键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本次“探究与分享”教学中,教师播放了神舟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视频,动情地讲述了我国卫星科技从落后到居于世界前列的具体过程,简述了我国卫星科技的全面进步,然后导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为何投资研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技术”这一关键性问题,开展探究任务,由此创设教学情境,且要组织开放多元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实现分享,构建“情境讨论型”活动,既以情境驱动了学生,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性,又通过问题讨论深化了学生的思维状态,顺利培养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上述案例通过应用电教媒体去创设教学情境,这与本课知识的内容特点相关,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还原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史,学生也很少主动去探索卫星科技的发展史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以通过电教媒体去引导学生了解卫星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便于激发出学生的家国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成就感,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讨论卫星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德育效果。

四、“行为导向型”活动

“行为导向型”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主设计、开展相应行动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行动实践达成教学目的的新型课堂,可进一步解放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需要构建“行动导向型”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具体要求自主设计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论证,使其在行动导向下自然而然地形成政治认同素养。在开展“行为导向型”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由学生自主设计行动计划、实施行动方案,且要根据“行为导向型”活动的需求整合乡土资源,重视行动展演、总结与反思,使得初中生能够在“行为导向型”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成长经历。如此,则有利于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如在“国家行政机关”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中,本次探究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行政机关所享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责任,了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三种情况。在本次“探究与分享”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了“行动导向型”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行动计划,即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调查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资料渠道,验证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具体情况的实践计划,以及汇总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约束条件等,实现组内分工,共同完成本次“探究与分享”任务,使其在行动实践中顺利形成政治认同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部编版新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构建“四类型”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分享”的体验反思、情境讨论、行动导向与思维探究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从而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昱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政治认同[J]. 第二课堂(D),2021(09):75-76.

[2]朱旭丽. 政治认同素养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研究[J]. 现代交际,2021(15):215-217.

[3]徐华. 以政治认同的培养打造有信仰的政治课堂[J]. 安徽教育科研,2021(21):36-37.

[4]冯宝忠,孙琪. 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探析——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13-15.

[5]林奇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J]. 学苑教育,2021(20):9-10.

[6]王亚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认同素养培养[J]. 考试周刊,2021(18):109-110.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嘻游课堂
十几岁(2020年4期)2020-02-02 06:00:22
嘻游课堂
十几岁(2020年13期)2020-02-02 02:08:44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52:09
中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3:02:53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