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古诗专题教学课型探索

2022-04-29 00:44汪文龙尚建军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讨杜甫古诗

汪文龙 尚建军

高中阶段的古诗往往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旁证资料和辅助诗篇才能真的读懂的诗篇,更是让教师觉得难上加难。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教师带着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二是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学,查资料、做汇报;三是教师讲一部分,学生自学一部分。如果既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又要节约课时,三种方式皆有其弊端。第一种做法的效率高,但往往会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结果常常是“教师陶醉了,学生快睡了”,因为学生没有主动深度参与其中;第二种做法往往是把分组变成形式,“个别人出力气,其他人跟着混”,汇报时场面热闹,实际上无人认真听,因为学生往往只在意自己选的诗篇,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种做法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力图扬长避短,但往往费课时,让教师不堪重负。要想突破上述教学难点,既节约课时又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研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优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依据多年语文教学积累的经验,按照新课标要求,笔者设计了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古诗专题教学课型。本文以“《登高》暨杜甫专题教学”为例,重点介绍笔者如何运用虚拟课堂(1课时)+现实课堂(1课时),高效完成传统教学至少用4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虚拟课堂,形象地说就是把语文课放在一间能上网的计算机教室来上,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同时在线,以类似“BBS”聊天的方式,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预先设定的讨论问题、研究方向展开研讨,最终形成共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生生互动,实现生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合作,并能同时多人在线交互,因而可以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线上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提前设定好的任务与提供的清晰方向,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放任自流。

然而在虚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易被弱化,学生的兴趣点极易分散、认知可能会在低水平徘徊、发言过于随意等,这恰恰是现实课堂所能避免的,所以第二课时回归到现实课堂上。

正是因为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不同的功能和取向,它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都与现实课堂不同[1]。这将在后文加以呈现。

二、古诗专题教学实践具体分析

笔者以精读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突破口,以期探索一条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古诗专题教学的新路子。在这三个具体的案例中,以“《登高》暨杜甫专题教学”最为典型,故本文以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分析教学内容,预设研讨问题,展开虚拟课堂教学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人推崇为“古今七律之冠”,意象集中,情旨多元,意蕴深远。但对于这首诗包含的丰富情感,在学界还存有争议。高一学生大多只学过杜甫为数不多的作品,他们知道杜甫被奉为“诗圣”,但在学生的认知里,他是一个概念化的诗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

在虚拟课堂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份资料——杜甫888字的八首古诗以及1996字的 《杜甫年谱简编》。同时,设定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自由合作研讨分为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1)泛读《杜甫年谱简编》,初识杜甫;

(2)泛读《杜甫诗作八首》,再识杜甫;

(3)整合年谱、八首诗作,走近杜甫。

整个环节用时40分钟,正好一节课。

(二)回归现实课堂,教师引导提升

现实课堂是针对《登高》的精读分析。有了虚拟课堂打下的基础,学生的课堂学习门槛大大降低,有了主动参与的基础,但教师还需要澄清和明确学生在虚拟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在现实课堂上,教师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落实古诗诵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师生共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古诗之美,落实学生“五读其诗”的设计。

2.落实诗篇解读:通过第一课时的虚拟课堂,学生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泛读的八首诗中有四首的创作时间是在《登高》前后,内容基本相近,因此成为理解《登高》的旁证材料。教学中,笔者的任务是不断地把虚拟课堂的讨论结果与旁证资料转化为理解《登高》的佐证,借以明晰与推进学生的认识。

3.落实诗人解读: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虚拟课堂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囿于知识所限,有讨论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于是,笔者在本课的收官环节设计了“在历史坐标系中认识杜甫”的讲读环节,成功地帮助学生提升对“诗圣”的全新认识。

(三)回到虚拟课堂,固化学习成果

笔者在虚拟课堂上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浏览杜甫年谱、泛读八首诗作、精读《登高》以后,从以下四项作业中任选一项,在课后发至虚拟课堂“走近杜甫”栏目。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旅夜书怀》”。

(2)你有什么想对杜甫说的吗?请以“笔者与杜甫的一次偶遇”为题,虚拟场景,与杜甫来一次跨时空的对话。

(3)你对杜甫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请以“笔者看杜甫”写一段理性的认识性文字。

(4)以“致杜甫”为题写一首现代诗,以表示对“诗圣”的敬意。

以上环节环环相扣,其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虚拟课堂泛读研讨、现实课堂精读解析、虚拟课堂课下拓展。这一流程可作为此类整合课型的基本做法。笔者在李白的《将进酒》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也有成功实践,兹不赘述。

三、两种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依据虚拟课堂的数据统计以及现实课堂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三个教学环节中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虚拟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讨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完成了预期的泛读研讨任务。全班43名学生,共计发言135次(发帖135个),平均每人发言超过3次(发帖超过3个),以平均每人每次发言50字计算,学生发言共计6750字,相当于学生在虚拟课堂的40分钟共同完成6750字的写作量。

学生的发言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不乏高质量的发言在虚拟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认同。在话题范围内,几个学生的发言引发同学间的热烈讨论,不断有学生加入进来,也不断有学生转入其他组参加研讨,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观点。几个学习小组的讨论同时进行,教师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现实课堂的40分钟,由于有了虚拟课堂的铺垫,师生对《登高》的分析达到一定的高度,共同研讨了“杜甫为何成为‘诗圣”的命题,完成“读透诗,读懂人”的既定教学目标。这既在课堂实录中有精彩的表现,也在固化学习成果环节有很好的体现。

最后,在虚拟课堂上,学生的课后写作超过10000字,还有学生动情地写下了613字的长诗。这都表明,虚拟课堂这种个性化、有选择、能交流、能参考的作业形式是受学生欢迎的,也表明笔者的整个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四、教学总结与进一步反思

(一)对教学资源等的新认识

通过两节课的探索,笔者对语文课有了以下一些新认识。

1. 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我们都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往往苦于没办法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虚拟课堂就是一个好的凭借,它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学生的平等参与权,只要教学预设合理、教学资料选取得当,学生就能在此生发出丰富的研讨探究成果。这是来自学生可贵的、原生态的教学资源,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2. 教师要想办法变“讲资料指导”为“给资料引导”

在教学任务繁难的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有发资料、讲资料的做法。这里有个潜台词,即不相信学生能达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要扭转这一现状,敢于给学生“一个支点”,相信学生能“撬动地球”,在资源设计、任务安排上下功夫。

3. 教师要有招数变“挖陷阱造坑”为“搭台阶垫步”

教学中,教师有先天的知识优势,因而容易出现“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2]的做法,把语文教学变成“挖坑填空”的游戏,长此以往,必然是“坑了学生”。学生学习有困难、理解有障碍,那能不能变一种做法,给学生“搭一个台阶、垫一个步”呢?笔者以为,只要想,办法总是有的,虚拟课堂的设计就是“垫步”而非“造坑”之举。

(二)对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习的新认识

1. 信息技术是优化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学习上,我们自然有很成功的传统学习方法。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说,叫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写作的视角来看,叫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求甚解,反复吟诵。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天然的弊病。第一,对好奇心重的学生来说,它未免有些枯燥,不符合其认知心理;第二,最大的现实困境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做保证。在讲求效率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时间。“讲坛式”的传统课堂,其实是学生最喜欢的,因为学生不用思考,教师教学效率高。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师生、生生互动不能实现,学生的体验得不到充分保障,它是为了教而教,不是为了不教而教。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大胆尝试,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课堂,让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2.虚拟课堂可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

虚拟课堂的优势是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其对话交流不受现实时空限制。面对同一些素材,学生可随时或同时发表言论,互不干扰,互相促进,这是现实课堂无法实现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体现了生成建构思想,让学生在对给定材料的探究中建立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认识和体验。

带着网络课堂上的丰富体验和问题,师生回到传统课堂上,一起吟诵诗歌,领略诗人情怀,感受伟大人格,深入分析诗歌和诗人,弥补虚拟课堂没有声音、没有表情、没有肢体语言的不足。

可以说,两种课堂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双课堂”条件下,教学不一定采取单线推进的模式、一条线往下走。由于虚拟课堂突破了现实课堂的限制,非常适合组织多元的自主学习,反过来,现实课堂也有虚拟课堂不具备的优势,让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对于有统一要求的教学内容易于落实,较有效率。简单地说,虚拟课堂特别利于解决个性问题,发展学生的个体思维,而现实课堂更利于解决共性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共同掌握或者都有兴趣的问题。因此,实现两种课堂的优势互补,可以非常有效地优化常态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3]

(三)此种课型之弱点及不足

作为一种在研究的课型,我们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比如,学生在现实课堂上的状态表明,两种课堂的整合尚有进一步磨合的空间,如何用泛读所得来支持精读的理解?其关键在什么地方?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多少为适度?等等。再如,学生的自主合作也是有条件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没能引发小组学生自主命题,该怎么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如何发挥作用?既然要引导有度、有法,教师就需要对“度”和“法”进行研究。事实表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给出既定资源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师用怎样的问题引导虚拟课堂的讨论是合适的呢?其问题设计既不能太空、太大,也不能太碎、太小。那什么样的度是合适的呢?而且,教师还需要思考为什么学生在虚拟课堂上的发言质量很高,在实体课堂则很难见呢?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无论如何,这种以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古诗专题教学实践是有研究价值的,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李白、苏东坡做了研究,今后还会用同一模式对李清照、辛弃疾乃至更多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深度研究,以期进一步地探索虚拟课堂整合现实课堂的古诗专题教学有效路径。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双课堂教学模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CADA18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3]顾德希.归元返本 面向未来——语文专家顾德希教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76,77.

[2]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序.

(作者汪文龙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尚建军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研讨杜甫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杜甫改诗
品读古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杜甫与五柳鱼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