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萍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在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育人合力没有完全形成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幕(UMU)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新兴现代教育互动软件,旨在构建使知识共享与传播更有效的互动学习平台,它具有开放、互动、共享和便捷等特征。互动学习平台使用方便,支持各大浏览器通过链接访问,支持微信和QQ两大交流平台,可以上传如微课、视频、图文等资源,支持考卷、问卷、提问、讨论、拍照上墙、小游戏等互动。它实现了知识分享、资源传播、实时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方便与高效。
基于此,笔者利用互动学习平台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传统讲授与信息技术融合、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基于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疫情期间,笔者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了在线教学实践,挖掘出抗击疫情、克服灾难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这堂人生大课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家国情怀以及强化责任担当。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生复课,笔者进一步探索融合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教学方式,引入混合式教学理念,构建基于互动学习平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后疫情时期的教育创新与变革提供新方向。
(一)课前预习,线下活动,线上采集
德育归根到底是学德,要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才能发生[1]。基于互动学习平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课学习内容,做好预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热情。
互动学习平台支持单选题、多选题、数值型题与开放式题,可用作调研、投票。教师课前可将本课前测问题、讨论主题发布到互动学习平台上,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课前任务。例如,教学“万里一线牵”一课时,教师课前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发布了下面的开放性预习任务。
(1)选一选:你与外地亲人通信的方式;
(2)聊一聊:爸爸妈妈和他人联系的方式;
(3)查一查:你了解的古代通信方式;
(4) 小采访:了解中国近40年来通信的发展。
学生通过网页访问码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参与课前的调查、投票、访谈等活动,完成后以视频、图文、投票的方式将作业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应考虑学生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的学习态度和已有的学习能力,要以此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借助互动学习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反馈,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对现代通信工具的功能、特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古代的通信方式了解不多。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如补充有关古代通信方式的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对现代通信工具功能、特点的再认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适切的通信方式。
可见,运用互动学习平台,教师能够基于其提供的较为翔实的数据反馈,课前就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已有经验、疑惑之处,以便根据学情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二)课中讲授,线下互动,线上评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实现,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和现实运用水平息息相关。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道德生活情境来讲授知识,调动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和决策的积极性。
互动学习平台支持面授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 [2],保证了教学场景多样性的再现。因此,教师可巧妙地把课中小测、讨论、问答等互动环节制作成二维码,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即时扫描二维码参与问题的测试、讨论和回答,再利用教室内的一体机实时共享互动结果,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体验,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如此一来,学生可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甚至参与同伴学习环节,增强学习体验感。
例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进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教师设计了“小导游”活动,请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交流,在生生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借助互动学习平台上传图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作业。有的学生以轻音乐为背景,说了一段介绍家乡的广告词;有的学生擅长绘画,让家乡的名胜古迹跃然纸上;还有的学生录制了一段视频,介绍家乡的特产、美食……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在互动学习平台上交流、分享作品,互相评论和回复。
课堂上,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再次加深学生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认知,让学生在交流中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他们对地大物博的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得更加立体、完整。
基于互动学习平台进行线下互动、线上评论,可不断丰富师生、生生的交流时空,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灵活、自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
(三)课后延伸,线下体验,线上展示
一个人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需要在其个人体验、生活实践中形成。混合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和渠道,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
例如,教学“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为了提升学生做家务的积极性,体验家务劳动的乐趣,掌握家务技能,教师设计了“家务小妙招+家务擂台赛”的课后作业。学生可在互动学习平台上观看自己喜欢的介绍家务小妙招的微课,再把自己做家务的视频录制下来上传到平台上。由于拍摄内容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道德认知的积极性。学生之间也可通过互动学习平台互动、交流、评论,还可借助平台上的智能AI评分对学生自制的小视频评分。通过线下实践活动、线上交流展示,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激发了学生的道德自主学习意识。
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后得以延伸,实现家校联动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也发展了学生的道德自主性,拓展了学生道德生活的视野,促进其知行合一。
二、基于互动学习平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相较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基于互动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可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传统讲授与信息技术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混合,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一)交互方式多样,增强道德建构的主动性
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不是单向的传授和接受过程,而是通过在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获得道德经验的[3]。传统课堂上,师生的教学交互以口头言语、肢体动作为主,交流方式单一,互动范围狭隘,课内外的持续交互受阻。通过互动学习平台,教师可方便、快捷地开展教学对话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德育效果。
比如,教学“说说我的学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认识学校,了解不同部门的功能,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设计了“在学校有了困难找哪里”的讨论。通过研讨与学生生活贴切的话题,笔者发现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纷纷通过互动学习平台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找不到要上课的功能教室了,最后是看了校园示意图才找到的。”还有的学生说:“上完体育课,我忘记把外套拿回教室了,最后是在学校的失物招领处找到了它。”……
教师会在平台上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点赞,学生间也可互相浏览、回复、点赞或点踩。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学习平台能即时可视化学生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道德建构的主动性。此时,教师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说教,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与学是互动共生的关系。教师利用互动学习平台设计课程任务,学生只需打开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或链接网页在浏览器输入访问码即可登录学习互动平台,参与教学活动。这可让学员轻松参与,符合当下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便捷顺畅,大大优化了传统交互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二)课程资源丰富,体现道德教学的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生活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多学科、跨领域融合。道德学习不能仅限于教材、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产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互动学习平台的即时上传、资源整合的特点,教师可拓宽课程资源,把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理解道德、建构生活提供桥梁和动力,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放性。
如教学“我在这里长大”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可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拍摄上传自己最喜欢的居住地,以及居住地附近需要改善之处的照片,体会自己在这里成长的足迹和快乐时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课程资源,可让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区活动,思考如何促进社区发展,提升对社区的责任感。
借助互动学习平台,师生还可上传微课、音频、图文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如教学“万里一线牵”一课时,通过预习前测,教师得知学生对古代通信方式了解得不多,于是课上通过互动学习平台上传了驿骑传书、击鼓传情、烽火狼烟、飞鸽传书、旗语等关于古代通信方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资源观看,增强学生自我学习效能,体现道德教学的开放性。
(三)反馈方式灵活,提高道德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与一般的学科类课程相比,它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提升。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它也决定了教师对学生道德学习实效性的评价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和整体性。互动学习平台反馈方式灵活,且有强大的数据整合功能,它可收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数据,让教师对学生在讨论、问卷、测试、作业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评估,这样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例如,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创建检测题,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通过平台数据快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情,重点讲解学生的易错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检测,还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查,从而提高道德学习实效性。如教学“万里一线牵”一课时,教师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5项评价指标,通过投票,可即时监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其不足之处;学生也可通过自我评测,了解自我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增强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线下互动与线上反馈的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课程教学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独特育人功能,将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创新的一个方向。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互联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编号:2020JKDY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15.
[2] 俞铮.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9:27-28.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